
国学研究-姑孰、牛渚与李白诗文.docx
11页国学研究-姑孰、牛渚与李白诗文 安徽省当涂县,古称姑孰姑孰城始建于东晋,因城南的姑孰溪而得名秦汉时属丹阳县,隋代开始建县,隶宣州当涂是镶嵌在长江南岸的一棵明珠,境内阡陌纵横、港汊相连,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商旅麇集之地,也是扼守长江中游的门户它襟吴带楚、地处冲要,县境内上有天门山之扼守江面,下有采石矶突入江心,对岸则是当年霸王自刎的和州乌江浦,这里距南京仅百余里,是古来兵家必争这之地南宋的虞允文、明初的常遇春、太平天国的罗大冈,都曾在此与对手恶战,在历史上写下彪炳的一页隋代建县以后,随着江南的开发,当涂山水渐为世人知晓,特别是六朝时期,这里是南北对峙的前线冲要,晋宋孝武帝、陈霸先等都曾在此屯兵或到此巡视,孙策曾在此大破扬州刺史刘繇;一些著名的六朝将领周瑜、陆逊、谢玄、谢尚、桓温、刘牢之、王玄谟都曾在此驻扎镇守或由此渡江北上;此后的隋朝大将韩擒虎伐陈,率精骑五百即由当涂境内的采石矶渡江直捣金陵;赵匡胤的大将曹彬攻南唐也是从彩石渡江,至今仍留下故垒和残垣江山胜处必然人文荟萃的,更因离金陵不远又风景佳丽,南渡衣冠常把此地作为休憩之所、吟咏之地,南齐诗人谢脁的故居就在县内的大青山,他的一些名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皆是描绘当涂一带秀丽山水;镇守姑孰的大司马桓温曾携客登览境内的龙山,参军孟嘉逸兴湍飞,帽子被风吹落而不觉,传为历史佳话,故此山又改称“落帽山”。
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父子都游过当涂,并遗墨宝存留至今至于于唐宋以还,当涂已成上郡大县,来此任职或游历的诗人名家更是枚不胜举,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生,更是与当涂结下不解之缘他自二十五岁第一次经过天门山,到六十一岁终老于大青山,近四十年间数次在当涂盘桓往返,或从天门山、牛渚矶穿行而过,或泛舟姑孰溪、丹阳湖,或登临凌毃台、谢公山,写下了《望天门山》、《横江词六首》、《夜泊牛渚》、《姑孰十咏》《送当涂赵少府归长芦》、《游化成寺》等五十多首诗文,留下青山李白墓、采石衣冠冢、太白亭、谪仙楼等名胜古迹以及骑鲸捉月、锦袍村等民间传说,为后世的小说戏曲增添许多生动浪漫的素材下面按其行踪结合当地风物对其要者加以介绍和考索咏歌姑孰美 慨叹横江恶 李白的《姑孰十咏》咏歌了姑孰县境十个代表性景观,它们是:姑孰溪、丹阳湖、谢公宅、凌毃台、桓公井、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矶、灵墟山和天门山其中的姑孰溪是连接丹阳湖与长江的一条河流,它东起丹阳湖小花津,向西从姑孰城南穿城而过,在金柱关注入长江,全长约23公里姑苏溪沿岸景色异常秀美,溪水青碧,两岸竹林逶迤、青山倒映,就像李白在诗中描述的:“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陆游亦曾游过姑孰溪,诗中亦称“姑溪绿可染,小艇追晚凉”。
可见直到南宋,这里仍是溪水青碧,游人纳凉的好去处今日的姑孰溪迭遭污染,枯水季节已断流丹阳湖亦在姑孰城的东南,横跨黄池、多福、积善、湖阳四乡,据康熙《太平府志》:湖南北长90里,东西宽75里,徽州、宁国、池州、广德等州郡之水皆汇聚其中,在当时是个面积相当大的淡水湖今日丹阳湖仍存,但湖面已萎缩,不见李白诗中那种“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的浩淼又清幽的气象只是黄池一带水质尚可,用丹阳湖水做成的“黄池茶干”在国内还很有名气桓公井在当涂县城东约五里的白纻山上,姑孰溪的北岸原名楚山东晋大司马桓温驻节姑孰时,常携僚佐宾客及女乐登山宴饮,因桓温好为《白纻歌》,故此山改名白纻山山上古迹有桓公井、挂袍石、齐云亭、四望亭、兴国禅寺等古迹,今均不存桓公井相传为桓温所凿,因桓温常用此泉饮马,固又名饮马泉宋人王安石有诗:“歌舞不可求,桓公井空在”,可见至少到北宋,其景观仍在慈姥竹为慈姥山所产之竹慈姥山位于姑孰城北约70里的江边,原名鼓吹山因为山上所产之竹体园节疏,多供宫廷制作箫笛等乐器,因此得名鼓吹山李白在诗中所说的“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即指此六朝的吴均,宋朝的沈括,明代的周忱皆有诗咏歌其竹。
此竹得名慈姥竹缘自一个传说:梁昭明太子在此山中苦读,其母劝其早日返京昭明太子为了表示完成学业的决心,将竹筷插入崖壁,表示其筷长成竹子他方返回哪知其母慈念感动上苍,果然筷子变成一片青青竹林,所以后人将此竹称为慈姥竹,此山也称为慈姥山山上有昭明太子读书阁、丁兰寺、、弥陀寺、临江楼等古迹,今均不存,慈姥竹今亦不产惟此山临江绝壁上尚存一块摩崖石刻,为当年当涂县与江宁县的界碑,其上日月已模糊不清,但从上面所镌分“宣州”二字判断,可能是块唐碑凌毃台在当涂城北五里的黄山上,宋孝武帝刘骏曾建避暑离宫于其上,从南朝诗人“宋家天子游南国,红粉三千台百尺”、“宋祖凌毃乐未央,三千歌舞宿层台”等诗句来看,古凌毃台是可以容纳三千粉黛的一组建筑群,宏伟而壮丽但李白所见到的凌毃台,已经荒废:“闲云入窗牅,野翠生松竹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据顾炎武的《肇域志》:到了清代,就只剩下山顶的一块巨石“高五尺,顶平而园,径丈许”今巨石犹存,上有明人李伯鳌等纪行诗词刻石黄山上除了凌毃台外,还有东岳庙、广福寺、黄山塔、誓清堂、极目亭等古迹誓清堂为宋嘉定九年,为纪念祖逖北伐“誓清中原”而建极目亭”建于宋淳佑六年,因亭名为大书法家米芾所书而著名。
以上景观今多毁圮,惟黄山塔存此塔为宋武帝刘裕所建,塔高25米,五层八面,层层对角相垒,历代皆有修葺,最后一次大修是在清光绪年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白咏黄山凌毃台的诗作,除《当涂十咏》外,尚有《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登黄山凌毃台送族弟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李白诗歌的选本或解释中,将姑孰的黄山误为徽州的黄山李白确实到过徽州的黄山并有多首吟咏,但上述两首诗中的黄山却在当涂,不能因徽州的黄山今日闻名天下就张冠李戴 《姑孰十咏》中提到的天门山是李白诗集中咏歌最多的一座山峦它是东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又称博望,位于江南当涂县西南十五公里处;西梁山又名梁山,位于江北和州市境内两山夹江,对峙如门,故得此名天门山山体并不高,西梁山海拔不过100米,东梁山仅81米,但由于壁立于大江两侧,势如斧削,扼守江流,使突受约束而激怒的江水如离弦之箭直喷于壁上,激起飞雪千堆,因而显得险峻万分,素有“大江锁钥”之称南朝时宋孝武帝刘骏北伐之前,曾在东西梁山下检阅水军以壮声威,并下诏立双阙分别于两山之上,今已不存;东晋的车骑将军王玄谟曾在西梁山上筑却月城以屯兵,今仍存石础西梁山下临江的陡壁上,有东晋王羲之草书的“濯足振衣”四个大字,一千多年来的浪击,仍墨迹如新、龙飞凤舞,如见右军其人,正濯足振衣,挥洒于大江之畔。
西梁山临江石壁还曾刻有李白的《天门山铭》,今不存南朝梁武帝曾在东梁山上建有寺庙,早已毁圮,但从残存的石础可想见昔日的规模 李白从中原往江南或从长江上游的安陆、荆州、武昌到下游的金陵、吴越等地,经常是乘船,或横渡,或顺流而下,都要经过天门山,因此留下许多题咏名句,如“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进帆天门山,回首牛渚没”(《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达天门》)等 约在晚唐时代,人们怀恋李白,曾在姑孰溪畔建起一座“十咏亭”,此亭早废近年来,人们又在李白的青山墓园内重建了一座“十咏亭”,其富丽堂皇虽不亚于往昔,但水非昔日水,山非昔日山,青山不再,绿水无存,徒有金壁辉煌亭阁,只能徒增人们的感叹! 李白从中原往江南的宣城、当涂、青阳一带,多从江北的和州横江驿渡江横江,在今和州市东南,又名横江浦,与当涂的彩石矶遥遥相对,今日的“横江馆”就建在当涂县的彩石镇横江浦是唐宋时期由江南往中原的主要渡口之一,由于横江浦与横江馆之间隔着一个江心洲,长江主航道又在靠和州市横江浦这一侧,所以李白无论北上中原还是溯江西上,都要经过横江浦横江浦一带风波险恶,历代皆有咏叹:明代王世贞《横江》云:“越女红妆隐画桡,惊破天际雪山摇”;张弼的《横江诗》云:“扬子江头独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李白的六首《横江词》更是描写横江风险涛恶的绝唱其中的“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等句,把横江一带风涛的声威、气势以及给人的感受,描绘得无以复加当然,这也是横江一带风涛的真实写照横江一带是万里长江除三峡以外风涛最为凶险之处,所谓“牛渚自古险马当,无风也有三尺浪”究其原因,一是此处有江心洲,水道狭窄,上有天门山锁其喉,下有彩石矶束其腹前后阻遏之下,造成水势湍急而回旋;二是唐代时此处离长江入海口近,受海潮回涌阻据,更易掀起百尺潮头据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介绍:唐代长江的入海口在今镇江一带,当时的镇江就叫“海门”,江面宽达20公里,江中有一小山亦称海门山今天的横江浦距长江入海口——吴淞口为397公里,距镇江132公里,也就是说今天的入海口距离是唐代的三倍今天横江浦一带江面受海潮的影响,其感应潮差仍有1.32米,可以推想当年的潮差该有多大!所以李白说横江一带江面是“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应当说是有事实依据的瓦官阁在今南京市,距当时的入海口更近,李白正是把横江风涛与入海口附近的风浪加以对比,并予以渲染的。
六首《横江词》中一再提到“海潮”、“海神”、“海鲸”、“海云”,也都说明李白也意识到此处浪高涛狂与海潮回阻大有关系有的学者把“海神”、“海鲸”说成是比喻安禄山叛乱,并以此来推断《横江词》的写作时间,似在望文生义至于六首《横江词》的写作时间,我以为也不是詹锳先生推断的开元十四年(公元726),李白游金陵、扬州后返牛渚时所作,因为我们只要把此诗与《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等李白青年时代的诗作稍加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在风格上、心态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望天门山》等诗作清新开朗、充满新鲜活力,对前途也充满期待;六首《横江词》则以“愁杀”等慨叹为基调,以“那可渡”、“归去来”作结局,这不仅是对自然风涛的咏歌,也含的慨叹,这与中唐诗人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刘禹锡的“长恨人心不如水,陡平地起波澜”(《竹枝词》),出于同一种构思方式,而且还夹杂着一种人生疲敝感,所以似是李白晚年居于当涂时所作,具体则似是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这年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要讨伐史朝义,于是他便请缨北上,中途因病折回,不久便病逝于当涂龙山故室六首《横江词》即写于准备渡江北上之时。
如果此说正确的话,那么,这六首诗就成为诗人至死不忘国难的历史见证,而诗中横江上险恶的风涛,公无渡河的愁叹,也就成为诗人坎坷一生“行路难”的历史总结采石骑鲸捉月 终葬谢家青山 代宗广德元年(西元763),太尉李光弼率大军百万镇临淮关,准备一举荡平史朝义,结束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流放遇赦归来的李白闻此消息异常振奋,兴冲冲地从当涂青山渡江北上,声称要“拂剑照严霜,雕戈鬘胡缨愿学会稽耻,将期报恩荣”但走到金陵就因病无法前行,只得又乘船沿江返回当涂,大概走到彩石附近,“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终歌》)这只文学长空无人可企及的大鹏终于从中天陨落下来,病死在他生前多次盘桓、咏歌的彩石矶一带 彩石矶在姑孰城北约十五公里处,原名牛渚矶,以传说中金牛出渚而得名三国时东吴赤乌年间(公元239—249),广济寺僧掘井得五色石,遂更名为彩石矶它高约五十米,前兀大江滨,后环牛渚河,遥对天门山,山势峭拔,江窄水急山上怪石嶙峋,茂林修竹,楼阁参差,景色优美,与南京的燕子矶、岳阳的城陵矶并称为“长江三矶”,而彩石矶尤为著名,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孙策曾在此大破扬州刺史刘繇的牛渚营;东吴名将周瑜、陆逊都在此屯过兵;东晋镇西将军谢尚、牛僧孺等都曾在此筑城镇守。
牛僧孺还留下咏歌牛渚的诗章,称牛渚矶如“悬石”、“危岛”,矶上“枫林暖如画,江岸净如扫”隋开皇元年(公元589)大将韩擒虎伐陈,以精骑五百由彩石渡江直捣金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