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戏和儿童的发展.ppt
60页游戏和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刘焱,游戏的基本问题,一、游戏理论的解释,,(一)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是对立的统治整个儿童期的愿望是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所能做的事情 游戏帮助儿童满足与补偿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释放紧张与压力,治疗心理创伤1.弗洛伊德的观点,自然与教育对人格形成发展的影响,1856-1939,游戏有助于自我调节“超我”和“伊特”之间的冲突,游戏是被压抑的“非道德的”原始欲望的表现途径 游戏允许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和接受社会规则,使我们发现自己是“谁”,使我们得以成为“我们自已”例:“我是小宝宝,妈妈抱抱”,实例:“切妈妈”,口唇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性本能的需要 肛门期:幼儿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性器期:幼儿注意并对生殖器官发生兴趣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伊莉克特情结) 潜伏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生殖期: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人是一个生物体,生物性本能冲动是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是最核心的本能冲动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只能以社会允许的形式发泄和表现出来,如游戏、文学和艺术创作等伊莉克特拉是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王后克拉得耐斯特拉的女儿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阿伽门农回国,但被王后和她的姘夫伊吉斯修斯杀害伊莉克特拉就鼓励她的弟弟欧莱斯提兹入宫,杀死她的母亲和姘夫精神医学家就把这段女儿为了报父仇杀害母亲的故事,比喻为女孩在心性发展上的恋父情结底比斯王的新生儿(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但是牧羊人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做了许多英雄事迹,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后来国家瘟疫流行,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自己同床共枕的是自己的亲母亲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底比斯,并自我放逐2.埃里克森的观点,“游戏着的儿童不断进入掌握的新的阶段”,有助于人格的正向发展。
游戏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岛,使儿童以自已的方式来处理现实生活经验,尤其是对于他们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事情1902—1994),婴儿期(0~1.5岁): 亲子游戏与婴儿对外部世界的信任感,信任人的孩子会成为值得信赖的人,多疑的孩子长大成人时则不信任别人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信任感产生的基础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影响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亲子游戏对于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形成和信任感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前期(1.5 ~ 3岁):自主性--羞怯疑虑,学走路 学说话 大小便控制,反抗与冲突:如果成人允许并鼓励幼儿最初的独立性,有助于幼儿获得自主感;过度保护或者过分严厉,可能会伤害幼儿的自主感,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独立自主的要求 游戏是幼儿最初的独立活动,社会化发展要求,幼儿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幼儿的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活动范围扩展超出家庭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常常发问;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 如果成人鼓励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耐心解答(而不是嘲笑禁止;)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幼儿的主动性就会获得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愚蠢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导致幼儿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学龄期(6~11岁):勤奋--自卑,进入学校/社会 学业成绩与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学习成功是勤奋与胜任的标志 学习失败导致失败与自卑,游戏帮助幼儿获得胜任感和成功感,游戏是“一种克服困难的经验和获得掌握的感觉的一种孩子气的思维方法”游戏提供了一种典型的情境:“过去可复活,现在可表征与更新,未来可预期”3.蒙尼格的“宣泄”理论,攻击性驱力是人的本能释放游戏之于儿童,体育运动、竞赛之于成人,是释放攻击性驱力的合法途径社会学习理论的批评:游戏、包括攻击性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不是“本能”任何强化只会增强、不会减弱或消退攻击性行为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启示,“自我”是我们自己生活经历的产物 儿童是作为个体存在的、活生生的、完整的(包括情感与动机而不仅仅是“认知”) 儿童在游戏中解决问题,情绪情感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皮亚杰的观点,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反映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认知发展阶段水平不同,游戏类型不同 游戏的功能:游戏是对新的、刚出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的练习,使它得到巩固、丰富与发展。
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解决情感冲突,帮助幼儿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1896年8月9日 -1980年9月16日,儿童认知和游戏的发展阶段,1.游戏分类:认知分类,①练习性游戏(感知运动游戏),练习性游戏是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游戏活动类型 练习性游戏是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对新习得、但还不熟练的动作的练习练习性游戏的意义,练习与巩固新习的动作技能,使幼儿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与技巧,增强自信心 帮助幼儿认识不同物体的性质,形成空间知觉,发展对于因果关系的知觉(物理经验与数理逻辑经验),获得社会性经验例:扔东西玩,②象征性游戏-想象游戏,假装游戏,象征性游戏是幼儿以代替物(自己的动作、语言、身体或其他物品)为中介,在假想的情景中表现和反映关于现实生活认识与体验的游戏活动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2岁开始出现,4岁以后是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 伙伴合作的象征性游戏被称为社会性扮演游戏或主题角色游戏象征性游戏的意义,象征性游戏的主要特征是“假装”,例如幼儿用积木假装,假装是“妈妈”或“大灰狼” 等通过这种“假装”,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改造现实、转变情景,在想像中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想法和愿望。
例如“像大人那样骑马”这种对于现实的改造虽然是“孩子气”的,但是却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他们自己可以掌控的想像空间,使他们能够无拘束地表现自己对于周围世界的认识和体验,宣泄自己的各种情绪情感,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实例:“我是那只死鸭子”,③建构性游戏(结构游戏),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物体或游戏材料使之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或型式的活动(例如,拼图、搭积木、插积塑、泥工、手工游戏等),一般在2岁左右出现建构性游戏的意义,建构性游戏的特点是通过造型活动模拟对象的结构特征这种造型活动: ①有助于幼儿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提高幼儿动作的精确性以及手眼协调的能力; ②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包括空间概念和空间表征等能力)的发展; ③有助于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④规则游戏,规则游戏指由两人以上参加、有明确规则和奖惩措施、并以输赢为完结标志的游戏类型 在幼儿园的过渡环节、户外活动时间教师常常会组织幼儿玩规则游戏例如,“请你猜猜我是谁”、“老狼老狼几点啦”等规则游戏的意义,规则游戏在结构和玩法上不同于其他类型游戏的特点是“规则”和“策略” 规则是规则游戏的核心要素,规定了动作的顺序以及被允许的和被禁止的动作。
规则游戏可以帮助幼儿体会和理解规则的意义,学习遵守规则 任何规则游戏都是策略游戏例如下棋、打牌想出策略的前提是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知己知彼”因此,规则游戏有助于幼儿“去自我中心”,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实例分析:“请你猜猜我是谁”,2.游戏的认知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游戏的发生发展 (2)前运算阶段游戏的发展 (3)具体运算阶段游戏的发展,(1)感知运动阶段游戏的发生发展,(2)前运算时期:象征性游戏,,象征/符号(symbol),象征的结构,象征物(符号),被象征化之物,象征性游戏:幼儿自己创造的符号/语言,马,,,游戏是幼儿的语言,2岁时,幼儿开始学习掌握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系统;以符号为中介的表征性思维是一种新的心理机能,需要在游戏中加以“练习” 象征性游戏是幼儿自己发明的“语言符号系统”,象征性游戏中的象征物/被象征化之物的构成与人类语言符号系统结构的相似性; 象征性游戏的特征:以自我为中心高峰期(2—4岁),数量与类型多 以物代物 以物代人 以人代人 (角色扮演),象征性图式的来源 源于自身(小狗哭) 源于模仿(看报纸),下降期(4-7岁),“下降”不是指幼儿象征性游戏的数量减少了,或者幼儿对象征性游戏的兴趣下降了,而是幼儿的象征性游戏更逼真、更有顺序、连贯性强,更符合“生活逻辑”了,幼儿更多地考虑“像不像”的问题,标志着儿童的认知结构发展更为成熟了。
出现了集体的象征(符号/象征的共同约定),幼儿开始能够在一起玩有角色分工合作的社会性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初期,带有嬉戏性象征的特征例如,搭“大高楼”,不注意客体本身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以后,逐渐注意到客体本身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趋向于“生活的逻辑”,要求逼真三)维果茨基的观点,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创造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1896~1934),(四)元交际理论,元交际是一种抽象的、意义含蓄的交际:它是对对方交际意图和交际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的意义的辨识与理解例:“我不怕烫”,元交际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元交际”阻断,产生歧义 元交际”的能力是理解讽刺、反话的心理基础例:“明天就看我的了!”,元交际与游戏:游戏是“元交际”过程,它以游戏双方能够识别对方的游戏意图为前提玩相”,游戏的“元交际”结构,肯定的表述:“这是玩啊” 否定的表述:“这不是真的” 解释的表述:“我们将要或正在做的动作并不具有这些动作所应当有的真实的或实际的意义’元交际”的特征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社会文化系统中,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当我们在谈论一样东西或一个事物时,对于什么东西不是所谈论的对象有着共同的理解(隐喻)。
中国文化意象:比喻人品的高洁——出污泥而不染,佛教意象: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 佛教有宝伞、双鱼、宝瓶、莲花、白螺、如意、宝幢、金轮八种吉祥宝物 佛经中把佛教圣花称为“莲花”,把佛国称为“莲界”,把袈裟称为“莲服”等荷花不是“花”,请把下面的“家具”和“非家具”挑出来,桌子 窗 水果 月亮 火 树 电视机 空调 椅子 床 碗 盘 包 牛 狗 柜子 空气 爱情 水 沙,家具:桌子、椅子、床、柜子,非家具:电视机、空调、、碗、盘,,家用电器,,餐具,,家庭生活用品,“是”与“非”总是相辅相承的,人类概念系统与“元交际”在结构特征上的相同性:即在肯定的表述中都含有一个否定的或解释的表述,即“隐喻”元交际”的能力是通向人类文化与表征世界的途径,是掌握人类概念体系所必需的心理能力游戏是一种途径通过这种途径,我们习得了什么东西不是什么,掌握了‘非某物’的多层次的概念系统” 幼儿在游戏中不是孤立地一个事物一个事物地学习,而是在事物的关系与联系中,即在“非”某物的物体群中学习,学会区分与概括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掌握元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角色扮演:“医生”——不是“护士”,(五)游戏的唤醒(觉醒)理论,“唤醒”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或机体的驱力状态。
唤醒水平是动态的,(1)唤醒与环境刺激有关 (2)机体具有自动调节唤醒水平的机制,使之与环境刺激保持平衡,维持最佳唤醒水平唤醒水平增高,唤醒水平降低,最佳唤醒水平,特殊性探究,多样化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