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乏人问津的青少年宫.doc
4页乏人问津的青少年宫乏人问津的青少年宫————云南青少年宫状况调云南青少年宫状况调查查一直以来,青少年宫作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主要阵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青少年宫的“阵地“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青少年宫的空置现象严重,相反,孩子们却缺少活动场所有专家指出,青少年活动场所能否健康发展直接关系着孩子们素质教育的好坏,必须有效利用其资源为孩子们更好的服务 以云南省为例,全省现有少先队员345万人,昆明市有81万人,而全省仅有30个青少年宫,根本无法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但是,除了昆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少数场所,大部分的活动场所不仅没能充分利用,甚至有些面临“倒闭“ 云南省教委德育处处长杨立向记者介绍,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东北建成了第一个青少年宫,这是我国校外教育的特色其他国家的校外教育多以福利机构、救助机构等形式出现那时,全国县级以上青少年专用场所仅有100多个,至“九五“末期,才增加到1万多个 记者近日走访了昆明市内的几家青少年宫,发现星期一到星期五青少年宫空置、“乏人问津“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位在青少年宫工作的老师坦言,只有周末学生普遍休息时,青少年宫才算得到了充分利用:“其余时间基本是空着的“。
曾在青少年宫工作过的云南省青少年教育专家余允珠对此颇为痛心:“一边是空着的青少年宫,一边是渴望有自己活动场所的孩子们,这是多么大的资源浪费啊!“她分析,有四种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 第一、管理方式问题现在的青少年活动场所一般有团属、教委管理、妇联管理和社会民办几种管理方式团委管理可以贴近市场,管理方式比较灵活,但其领导流动性大、许多领导不是教育行业出身,易形成“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教委管理可以较好地利用自身资源,但由于其长期以来形成了固有的管理模式,因此经营模式比较呆板;妇联管理虽然可以更多地考虑青少年的实际需求,但缺乏一套成形的管理模式,只能看到什么做什么,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民办的则更多强调的是经济效益由于管理方式不同,活动场所能起到的作用也不同有些场所成为“赚钱机器“,有些却成了“摆设“ 第二、经费困难云南省有30个青少年宫,只有昆明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几个场所可以维持,其余大部分的资金状况相当紧张,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工资开销都不够为了生存,一些场所只能出租房屋来弥补资金缺口就连运作较好的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青少年宫也曾一度被各类广告招牌包围,不少地方被小摊贩、职介中心、各类成人培训班或美容院所占据,这种状况在媒体曝光后才得以改变。
五华区青少年宫主任段玲解释说,这是因为有段时间中心因投入不足,许多设施不配套并落后,导致生源缺乏、运转困难 第三、内容缺乏吸引力大多青少年活动场所学习范围狭窄,仅局限于琴、棋、书、画的培养,或是校内课程的补习而对孩子们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却很少涉及这样下来,有的孩子因缺乏兴趣而不愿参加;有的孩子则在家长或老师“逼迫“下勉强学习,却产生了逆反心理 第四、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结构配置不合理云南大多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普遍存在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骨干教师力量薄弱、专业结构和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现有专职教师400人,外聘和兼职教师是专职教师的3——4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40% 云南省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章少宏认为,为了避免孩子们把精力耗费在电子游戏等不健康、对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利的事物上,必须加强校外教育、加快建设青少年活动场所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各级政府应该把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的有关事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在利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改善活动场所的条件同时合理利用各社区活动场所、文化场所及校内场所,建立节假日开放制度,安排好青少年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
加大校外教育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应适当增加经费拨款,帮助解决部分青少年宫在建设过程中因筹资负债或其它原因负债的问题同时管理和使用好中央财政返还用于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的彩票公益金,重点向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倾斜 拓宽融资渠道青少年活动场所应根据有关规定,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自我多渠道筹集经费为辅的机制对那些公益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应免征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等,同时应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活动场所和捐助各种活动设施及经费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应按需设岗,实施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改革,进而建立工资能升能降、奖金能多能少的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