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级船主机功率理论预报方法研究.docx
18页冰级船主机功率理论预报方法研究 倪宝玉,胡 冰,王伟彬,狄少丞,薛彦卓(1.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3.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0127;4. 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23)0 引 言北极航道是联系欧亚美三大洲最短航线,使用北极航道比绕行南部的苏伊士或巴拿马运河节省至少40%航程,缩短传统航道5千千米以上极地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未来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冰上丝绸之路”等提出,均表明北极航道的开发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1-2]2013年,中国商船“永盛轮”首航北极,圆满完成我国第1艘商船经由北极东北航道到达欧洲的首创[3],开启了我国商船的极地航行之旅与敞水航行不同,极地航行的商船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冰载荷冰载荷与水载荷不同,具有幅值大、强间断性和强非线性的特点,对极地航行商船的阻力计算、主机功率计算、操纵性计算以及结构安全性等均提出巨大挑战[4]以主机功率的计算为例,以往的计算主要依赖船级社冰级规范的经验公式[5-6]。
经验公式计算方法简便,但研究表明,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的最小主机功率往往过于保守[7]尤其对于常规商船配备中低速主机的船舶,此功率要求往往会大幅度高于日常使用所要求的经济值[7]为此,正如芬兰-瑞典冰级规范[6]中所指出的,对于某些船型,需要采用更加精确的计算方法或者基于模型试验来确定船舶主机功率在计算船舶主机功率之前,需要确定船舶遭遇的冰阻力目前对于冰阻力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经验方法、试验方法和数值方法经验公式法[8]通过对实船测量、模型试验以及数值计算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出经验公式以预报船舶在冰区航行的冰载荷,但是经验公式在预测冰载荷问题上经常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船型或者结构形式试验方法[9-10]是船舶冰阻力研究中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试验需要比较苛刻的试验环境(如实测环境或者冰水池),同时需要比较昂贵的成本,使得试验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数值方法是通过数学建模,将海冰与船体的相互作用采用数值手段进行求解并积分获得冰阻力的方法目前计算冰阻力主流的数值方法包含有限元法[11-12](FEM)和离散元法[13-14](DEM)由于离散元法将海冰视为块体或颗粒体的思想更接近海冰真实的物理力学特性,近年来离散元法在计算海冰与船舶结构的碰撞和阻力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15-16]。
针对目前极地航行商船主机功率预报中缺乏有效计算方法与模型的问题,本文借鉴中国商船“永盛轮”首航北极的实际航行经验,对航行东北航道至北欧地区的船舶进行技术调研,基于离散元方法和开敞水域船舶的主机功率计算理论,建立冰级船主机功率的计算模型和预报方法将预报方法应用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B1冰级的36 000 t冰级多用途船的主机功率预报中,计算结果与船级社规范方法进行对比,总结相关规律,旨在为我国极地航行商船设计制造提供技术支撑1 冰阻力数值模型1.1 航道内冰况确定本文采用离散元方法计算船舶遭遇的冰阻力在计算冰阻力之前,需要给出船舶在极地航道航行时遭遇的海冰状态,例如是平整冰、碎冰或冰脊甚至冰山等根据“永盛轮”首航北极的实际航行经验,我国极地航行商船多航行于破冰船开拓的或者其他商船往复航行的碎冰航道内碎冰航道内碎冰的尺度较小,形状更接近球形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建立基于球形颗粒的海冰离散元模型1.2 碎冰离散元模型在采用离散单元模型计算碎冰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将碎冰看作为具有一定质量和大小的颗粒单元,考虑单元间相对速度和相对位置引起的非线性粘弹性作用力,并采用Mohr-Coulomb摩擦定律确定单元间的剪切力,其接触力模型[17]如图1所示。
图1中MA和MB分别为圆球颗粒单元A,B的质量,Kn和Ks分别为法向和切向刚度系数,Cn和Cs分别为法向和切向阻尼系数,μ为滑动摩擦系数图 1 颗粒单元间的接触模型Fig. 1 Contact model between elements在颗粒接触的法线方向,颗粒单元间的法向力包括Hertz非线性弹性力和非线性粘滞力弹性力模拟颗粒间相互接触时的排斥力,而非线性粘滞力模拟颗粒接触过程中因相对速度导致的能量耗散,可表述为:式中:xn和x˙n分别为颗粒的法向重叠量和相应速率;A为颗粒材料的粘滞性参数在颗粒接触的切线方向,基于Mindlin理论和Mohr-Coulomb摩擦定律,并忽略切向粘滞力影响,则切向接触力为:式中,xs为切向变形法向刚度Kn和切向刚度Ks分别为:非线性离散元模拟中,计算时间步长一般通过由颗粒表面瑞雷波的传播周期[18]来确定首先定义临界时间步长为[18]:式中,为 颗粒最小半径,ρ为材料密度在离散元计算时,实际时间步长要小于临界时间步 长 Δtcrit, 可 写 为 :式中,K为经验系数,要求K≥1通常当颗粒材料的配位数大于4时,取K=5即 Δt=0.2Δtcrit;当配位数小于4时,取K=2.5即 Δt=0.4Δtcrit。
碎冰航道内海冰颗粒为密集排列,其配位数要大于4,因此本文取K=51.3 海冰与船体耦合作用模型采用网格划分前处理软件将船体离散化为一系列的三角形单元,如图2所示建立三角形单元与球体海冰单元间的接触模型,由此计算海冰与船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里主要介绍海冰与船体间的作用力模型,具体的接触判断算法详见文献[19]图 2 船体三角形离散单元模型Fig. 2 Discrete triangle elements on ship surfaces通过接触模型可以确定海冰球状颗粒在船体三角形单元内的嵌入量 ΔL,如下式:式中,P代表颗粒点坐标,点PC代 表P对应的接触点坐标[19],Rball为海冰球状颗粒的半径颗粒与三角形单元接触点之间的法向量可表示为:相对位移Δx可表示为:式中,vp为 颗粒速度,vw为三角形单元上接触点的速度将相对位移沿接触面分解为法向分量 Δxn和切向分量 Δxs, 分 别 为 :颗粒与边界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采用线性接触模型计算,其中法向力可表示为:切向力的计算采用增量形式,并服从Mohr-Coulomb定律:式中:为颗粒与边界单元之间的接触刚度,为颗粒与边界单元间的最大摩擦系数。
求得作用在每个颗粒上的作用力后,即可更新每个颗粒的速度和位置坐标反之,将法向力与切向力沿着船体表面进行积分,即可获得船体遭受的冰阻力Ri,如下式:式中,Si为船冰的接触面积,x为船体运动方向,nx为接触面积内船体表面单位外法向沿着x方向的分量2 摩擦水阻力经验公式由于B1冰级极地加强型船舶需要具有航行在碎冰区的能力,所以船体将遭受冰阻力和水阻力两大部分首先忽略冰阻力和水阻力间的耦合作用,假设冰阻力和水阻力相互独立且满足线性叠加的关系此外,考虑到海冰的存在将极大地消除自由液面的兴波,并改变船舶尾流的变化等,故在计算水阻力时,仅考虑水与船体间的摩擦阻力,忽略比重较小的兴波阻力和粘压阻力的作用对于实船的摩擦阻力,有较多的计算方法,较为通用的是1957ITTC公式[20]根据ITTC(1995)经验公式摩擦水阻力近似为:式中:为摩擦阻力系数,为粗糙度补贴系数;ρ为海水的密度;V为船舶航速;S为船舶的湿表面积,近似有:式中:Re为雷诺数;;其中 ν为流体的运动粘性系数;LWL为船舶水线间长;B为船宽;T为吃水;CB为方形系数,有CB=M/(ρLWLBT) ,其中M为船舶排水量3 基于船体阻力-速度方法计算主机功率通过计算船舶阻力与航速的曲线,获得不同航速下的船体的有效功率为式中:R为船舶总阻力,分别为冰阻力和摩擦水阻力,分别由式(16)和式(17)求得。
考虑到有效功率与主机功率间的比值即推进系数P.C,有推进系数P.C是多种效率相乘的综合名称,与轴系传送效率、相对旋转效率、螺旋桨的敞水效率和船身效率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不同的螺旋桨和不同船体会有一定的变化因为这里主要考虑冰区航行船舶的阻力问题,同时考虑到本船型螺旋桨以及桨机匹配情况,选取P.C为0.60进行计算,暂不考虑P.C的变化根据船体总阻力-速度变化曲线,即可获得有效功率-速度变化曲线,再根据式(21)可获得主机功率曲线,从而根据最大航速可获得船舶所需的主机功率4 计算结果及分析4.1 数值模拟结果根据上述数值模型和计算方法,本小节根据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B1冰级36 000 t冰级多用途船为对象,计算船舶冰阻力以及对应的主机功率等在CUDA平台上基于GPU并行算法构建海冰及船-冰作用离散元模型船体离散元模型如图2所示,由2 008块三角形边界单元拼接而成碎冰块采用球体单元来模拟,主要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表 1 海冰离散元模型参数Tab. 1 Parameter of discrete elements of ice用离散元方法模拟的船舶在碎冰航道内以不同大小的恒定速度航行,船舶航行速率V分别设为1 m/s,3 m/s,5 m/s,7 m/s,冰厚H分别设定为0.8 m,0.5 m和0.3 m。
这里选取以速率为5 m/s,冰厚0.8 m为例,船舶在碎冰航道内航行过程如图3所示由图3中可知,在船舶的作用下,碎冰航道将在船舶过后形成具有自由水面的水域,随着船舶继续向前运动,碎冰在流体的作用下逐渐闭合,再次形成碎冰与水的混合流域现再次以冰厚0.8 m为例,获得不同航速下的船舶冰阻力时程曲线,如图4所示,其中横直线表示航行过程中的平均冰阻力图 3 离散元法模拟的船舶在碎冰航道中的航行过程(V=5 m/s,H=0.8 m)Fig. 3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hip moving in the brash ice channel based on DEM (V=5 m/s,H=0.8 m)从图4可见,随着船舶的向前航行,碎冰将在船体上形成高频、非线性冰载荷作用,这与船舶不同部位与碎冰的不断接触、分离以及碎冰沿着船体的滑移等现象有关此外,随着航速的增加,冰阻力均呈现非线性快速增加的趋势根据式(17)可计算不同航速下的摩擦水阻力,将摩擦水阻力和计算得到的冰阻力叠加可获得总阻力,采用式(20)可获得有效功率本文将不同航速、不同冰厚下阻力值与有效功率计算值列于表2中进一步地,可获得不同阻力值与航速变化以及有效功率与航速变化的曲线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
为了判断有效功率随航速变化的特性,这里采用三次多项式对图6中有效功率与速度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如下:借鉴中国商船“永盛轮”首航北极的实际航行经验,对航行东北航道至北欧地区的船舶进行技术调研可知,B1级冰区加强型船舶在最大0.8 m左右厚度的碎冰航道中航行的最大速度一般不超过8~10 kn这里选取最厚冰厚0.8 m,最大航速10 kn计算,根据图6和式(22)计算可知此时的有效功率PE约为3 689.73 kW,根据式(21)计算可知所需主机功率NE约为6 149.56 kW4.2 与规范法计算结果对比图 4 不同航速时船舶冰阻力(H=0.8 m)Fig. 4 Ice resistance of ship at different speeds(H=0.8m)表 2 船舶在不同航速下的阻力及主机有效功率Tab. 2 Resistance and effective power of main engine of ship at different speeds图 5 船舶在不同航速下的摩擦水阻力Rw,冰阻力Ri和总阻力RFig. 5 F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