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茶馆 评论.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498511965
  • 上传时间:2022-11-0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2.50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话剧《茶馆》  1956年12月2日,老舍先生来到北京人艺,在"205会议室"亲自给大家朗读新创作完成的三幕话剧《茶馆》  1958年3月29日,由焦菊隐、夏淳导演的《茶馆》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公演,反映强烈身为北京人艺院长的曹禺在看戏后兴奋地对老舍先生说:"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1963年5月,本剧复排上演当时受到来自"左"的干扰,在重压之下,剧中被硬加进了所谓的"红线"  文革初,《茶馆》被打成黑样板,大毒草老舍先生被诬陷为反动文人和黑线人物,先生威武不屈,投了太平湖  1979年2月,在老舍先生八十诞辰之际,北京人艺以原班人马重排上演《茶馆》  1980年9月至11月,北京人艺演出的《茶馆》应邀赴西德、法国、瑞士三国进行了访问演出全程50天,访问15个城市,共演出25场这是我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  1983年,《茶馆》赴日本演出  1986年,《茶馆》赴香港及加拿大演出  同年,《茶馆》赴新加坡演出  1992年7月16日,在北京人艺建院四十周年时,老一版《茶馆》在首都剧场演出第374场,成为告别演出  1999年10月12日,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重排的《茶馆》在首都剧场公演。

      导演:林兆华  2002年6月26日至7月1日,新版《茶馆》作为北京人艺建院五十周年献礼剧目再度公演  2003年2月8日,《茶馆》举行外事专场演出,特别邀请各国驻华使馆官员、外国记者、留学生及驻京外国专家观看  2004年5月27日,《茶馆》迎来第500场演出  2004年7月1日至8日,《茶馆》应邀赴台湾演出8场  2005年6月28日,为纪念焦菊隐先生诞辰100周年,北京人艺举行《茶馆》建组会,恢复焦菊隐版《茶馆》复排执导:林兆华  2005年10月,恢复后的焦版《茶馆》在首都剧场演出16场后赴美国华盛顿、纽约、休斯敦、洛杉矶、伯克利五城市巡回演出  2007年1月18日至21日焦版《茶馆》赴香港演出4场  2007年1月26日至27日焦版《茶馆》赴澳门演出2场 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  作者 老舍  剧情梗概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

      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人物形象  人的精神危机是时代文化危机的一部分《茶馆》对旧社会民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是借助剧中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  “裕泰大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贯穿全剧他父亲死得早,二十多岁就独立应付生活,他懂得,“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顶要紧”,所以按着老辈儿留下来的老办法,以为“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岔子”他每天满脸堆笑逢迎来自官僚权贵、外国势力、恶霸、地痞、特务、警察多方面的敲诈滋扰,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常劝茶客们“莫谈国事”世间兵荒马乱,城区别的大茶馆都破产歇业了,他还苦撑着,时不时第想出些个小招数,抵挡街头商业全走背字儿的潮流,晚年,眼瞅着茶馆撑不下去了,他不嫌丢人,打算添女招待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国民党党棍创办的“三皇道”要砸他的茶馆,特务们也来勒索,要他交出根本拿不出来的金条换老命,流氓们开办新式妓院,在当局怂恿下要霸占他的铺面……王利发一筹莫展,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才明白,几十年来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算白饶,面对死的诱惑,他到底喊出了从来没敢喊出口的话:“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

      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王利发的这点儿心理危机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身份地位稍稍高于一般平民的小商人王利发,力求小康而不得,最后结局这样凄凉,生活在那个世道下面的贫苦市民,就更没指望了王利发走到人生最后一站喊出来的几句话,也正是萦绕在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头的一致的困惑和愤懑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第1幕登场的时候,只有二十几岁,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势衰落,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当局不但没有接着好好办厂,还把机器当成碎铜烂铁给卖掉了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惨:“……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

      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常四爷,在《茶馆》这出戏里,是最少受到挖苦、批判的一个形象,这跟他特定的身份、经历——由老北京旗人中间走出来的自食其力者——有相当的关系满族出身的作家老舍,毕生写了许多带有满人性格特征的人物,可是,直到年近花甲,才破天荒头一回明明白白、理直气壮地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的满族人!作者写常四爷的主要用意,一是要写出旗人下层的确有一批忠肝义胆的爱国者,二是要写出满族文化精神中也存在一些极有价值的东西,三是要反映出从清末过来的满族人,并不都是些坐吃等死的“窝囊废”常四爷的身上体现了直到晚清时节八旗将士的多数人仍在坚守的爱国情操,打清朝末年他还吃着钱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很瞧不上“吃洋饭”的马五爷,瞧不上崇洋媚外的国人“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看到鼻烟壶也从外洋进口,他心疼“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尤其是感觉到了国不国民不民的惨状,他能冲口喊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当局的侦探以他说这话为理由要逮捕他,他据实相告:“我爱大清国,怕它完了!”还是没用,被抓去坐了一年多大牢出狱就赶上了义和团运动,为护卫国权,他跟洋人刀枪相对地打了几仗。

      后来大清国到底亡了,他也并不意外,认准了这是历史的惩罚:“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他一生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在民国初期到处排斥满人的时候,就像松二爷说的:“谁愿意瞪着眼挨饿呢!可是,谁又要咱们旗人呢!”哪怕是靠担筐贩菜、挎篮子卖花生米,照样活得腰板挺直那么,像常四爷这么一条硬汉子,是不是能有好一点的命运呢,不是,他也照样逃不掉人生悲剧七十多了,他还是一贫如洗,这才弄清楚:“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他预感到,这么下去,“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他“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他的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秦仲义,是殊途同归。

      话剧《茶馆》赏析 (2013-02-20 22:56:11)转载▼标签: 文化 校园 教育摘  要:戏剧是一种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舞台艺术由于戏剧演出在时间、空间上受到严格的限制, 所以要求剧本在有限的时间和场景中表现尖锐的矛质冲突、展现人物活动, 反映社会生活《茶馆》是我国话剧的典范,尤其是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戏剧结构,特殊的戏剧冲突,幽默诙谐的语言值得我们去深深体会与赏析关键词:人物形象 戏剧结构 戏剧冲突 语言艺术  《茶馆》由老舍先生于1956年创作老舍先生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茶馆》前后塑造了六七十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该剧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我国当代具有世界性深远影响的优秀剧作之一茶馆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茶馆》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戏剧结构,特殊的戏剧冲突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一、鲜明的人物形象 《茶馆》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全剧出场的人物有七十多人,有名有姓的就有五十多人,而且这些人物大多个性鲜明下面对以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刘麻子的形象进行分析王利发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屈求全,善于应酬在剧中,他巧于应付巡警的敲诈,耐心倾听崔久峰的牢骚作为商人,他还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同情,但也很有限度他对社会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如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中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秦二爷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完全可靠着祖上的财产,吃喝玩乐一辈子,但是面对国弱民穷,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他决心搞实业救国,变卖了家里所有的房产、地产,办了个“顶大顶大”的工厂,但是,在那黑暗的、腐朽的时代,他的努力最终只智能化成泡影当他从自己亲手办的工厂被赶出来时,只带了签支票用的金笔和在工厂门口捡到的两个螺丝帽他对王利发说:“人哪,有钱就该吃喝嫖赌,决不能做好事,做好事绝没有好下场!”他的失败有力地证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靠实业救国是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