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进生家校教育优先案例.doc
6页后进生家校教育优先案例后进生家校教育优先案例 一、根本情况〔一〕个人情况1.性格懦弱、害怕是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生活中,她是个性格内向、行为拘束的女孩子,在家访整个过程中我发现:几乎很少主动与老师交谈,答复老师的问题也是轻声细语、唯唯诺诺,甚至不敢直视老师;在父母面前也是个胆小羞怯的孩子,不太与父母亲近,仿佛更愿意与奶奶相处学校里,由于性格比拟内敛、沉默寡言,所以也很少与班级同学交流,常常独来独往2.学习效率低、热情不高学前几乎没有承受过专门的文化学习,属于零根底的孩子课堂上发言不积极,虽然坐姿很端正,看似认真听讲,实际上学习效率并不高课后,作业时有拖欠现象,家校练习册上父母很少留言、签名学习成绩长期跟不上班级整体步伐,久而久之学习热情越来越低,整体呈现出消极、自卑的状态〔二〕家庭情况1.漠视孩子学习的父母父亲几乎完全不管孩子的学习,老师几次与其沟通,都以工作忙、母亲负责功课为由搪塞过去而母亲的态度极其恶劣,总喜欢以一种趾高气昂的态度与老师对话,对学校、班级的各项工作都不配合,学校、班级活动不参与,孩子的语音作业不上传,老师屡次与之沟通皆无效在得知孩子学习跟不上时,母亲将孩子送到了一个由几十名学生组成的班,将孩子的学习完全寄托于老师,并将自身的责任一股脑儿的推卸给老师。
父母以及奶奶对待孩子的学习态度几乎到了不闻不问、完全漠视的程度,家庭给予孩子的也仅仅是温饱的保障,而非精神的泉2.工作繁忙的父母父母双方工作都很忙,平时很少有时间与孩子沟通、孩子功课孩子周一到周五住奶奶家,与奶奶相依为命,周末回自己家,但两家实际就住在邻近的两个小区,相隔不到一公里路奶奶不懂文化,平时只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对于孩子的学习一概不闻不问另外,由于奶奶与老师之间语言不通,所以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也屡屡不畅,无法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传达给家长因此,孩子的课后这一块几乎是空白一片二、案例分析^p 家校联络册已经连续一个星期没有家长签名的看起来似乎愈发自卑和害怕了,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都快要低到尘埃里去了为了顾全小家伙的面子,我并没有当众点她的名,而是悄悄地问她原因,每次她都含模糊糊说父母不在家在与她妈妈 联络后得知父母其实每天都在“家”,只是这个“家”是没有的家原来,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每天根本上都要加班,尤其是爸爸经常加班到深夜所以,工作日都住奶奶家,衣食住行包括学习都由奶奶全权负责,住几公里以外的父母,偶尔有空过来看看孩子,真是完完全全的甩手掌柜奶奶没有受过教育,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太会写,所以根本没方法给她签名。
三、指导过程〔一〕学校教育1.关注孩子的学习1〕以鼓励为主、树立孩子自信心由于前期与父母沟通,多以负面消息为主,难免让家长对老师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毕竟每个父母内心都不愿意成认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于是,我转变了与其父母沟通的方式,每次 联络多以鼓励、表扬为主,并竭力地去发现孩子少有的闪光点,例如“最近小家伙字写得越来越端正、漂亮了”,“课堂上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了”课堂上那么尽可能多给孩子发言的时机,但主要还是以简单易答的问题为主,例如:给生字找个好朋友、当小老师带同学们拼拼读读生字、说说图片上你看到了谁在哪里干什么这样让孩子能在同学面前有表现的时机,增强其自信心和存在感同时,尽可能创造更多让她与同学交流沟通的时机,让她快速的融入集体例如,课堂上设计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环节,让每个成员都有表现的时机课下,安排她与同学合作的小岗位,无形中增加了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时机,渐渐翻开了她紧锁的心门2〕单独、查漏补缺在理解到孩子回家后,课后几乎无人问津后我主动与其家长联络,并表示愿意每天留半小时时间给孩子做单独的课后,以弥补孩子课后的这一空缺。
在得到家长赞同的前提下,我们的课后开场了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主要是针对当天学习的知识进展复习和稳固,并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时机,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孩子,让她会的自己说一说、写一写,不会的那么问一问,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因为像这样的家庭情况,自主学习的习惯比起其他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专门针对觉得比拟困难的生字词进展有方案的复习,并采用一些巧妙的识字方法2.走进孩子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诲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制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老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除了课堂上多给发言时机外,课后,我也时不时在不经意间跟她聊聊天,比方在她午间值日擦桌子时,会问问她在家里会帮奶奶做些什么家务;盛汤时会问问今天的饭菜你觉得味道怎么样;抑或是课后让她去老师办公室帮助拿东西这样闲谈式的对话,既不会显得突兀,也不会让孩子过于拘束、紧张,同时也能让她消除对老师的畏惧,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间隔 我们之间真正的朋友式聊天,主要是在放学后课后的那半小时,这是属于我俩真正地“私人空间”,虽然没有到达畅所欲言的地步,但我可以明显感觉到变得活泼得多,有时甚至敢问老师一些私人的问题,比方年龄、爱好、家庭。
〔二〕家庭教育1.把空闲时间留给孩子,参与孩子的校园生活1〕自己孩子,而不是寄托于班在得知我愿意每天花半小时时间单独孩子后,父母的态度突然180度大逆转,不仅说话客气了许多,对待孩子在学习上的态度也认真了许多家校练习册不仅愿意签名了,还时常给老师留言,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情况于是,我趁机建议父母与其把孩子扔进一个由几十个孩子组成,老师力不从心的班,不如自己每天抽点时间、花点心思给孩子做做并建议父母多与孩子沟通,多给孩子关爱,不要让孩子的童年记忆中只有奶奶的陪伴后来,分开了班,的母亲渐渐开场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陪孩子,还主动从我这里咨询一些关于如何孩子学习的小妙方2〕多参与学校活动,感受孩子的校园生活父母对于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向来不过问,不过问不代表不好奇其实,看得出来,父母也很想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拉近与孩子之间的间隔 ,只是缺少沟通、难于表达于是,在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中,我都会亲自打 邀请父母参加,让他们来看看孩子在学校活动中的精彩表现,即使他们实在不能参与,我也会现场发图片给他们,满足父母的好奇心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间隔 越来越近2.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孩子一个真正的“家”在与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对综艺节目非常感兴趣,一提到当下热播的综艺节目便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什么“跑男”、“爸爸去哪儿”、“真正男子汉”完全不在话下,有的甚至我都没听说过。
原来父母周末与孩子短暂相聚的时间几乎都花在观看综艺节目上,很少有亲子互动,父母也很少静下来陪孩子看看书、聊聊天于是,我建议父母让孩子平时尽可能与父母住在一起,多跟孩子沟通、聊天,可以聊聊学校、同学、学习,甚至其他,进而翻开孩子的心结周末陪着孩子接近大自然、呼吸新颖空气,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或者去图书馆安静地看一会书,而不是带着孩子看毫无营养的综艺节目性格内向跟长期与父母别离有很大的关系,只有给孩子一个真正的“家”,才能让孩子去主动亲近父母看得出来,的母亲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虽然,平时,仍然和奶奶住在一起,但母亲会尽可能地抽时间出来陪,周末一家人经常聚在一起参加有意义的亲子活动三、效果与反思〔一〕效果1.孩子重展笑容、自信满满通过半学期的努力,越来越乐观、积极,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多了起来课上敢于举手发言了,虽然声音还是不够响亮,但相比之前已经有了很大改观成绩虽然提升不是很高,但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培养起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化的鼓励式教学,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和鼓励孩子孩子进展学习和考虑,培养孩子自学、自强、自治的才能在平时的课堂和对单独的过程中,我常常引用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来帮助孩子去记忆生字词、理解课文,渐渐地孩子懂得了学习生活化的一些小妙招。
尤其是,原来难记忆的一些生字词可以学着自己去找方法记忆此外,回家后能做到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后复习和预习,并坚持每天阅读,涓涓细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看到不菲的收获2.家长重视教育、关注孩子、父母对待孩子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善,从被动告知、不闻不问到主动询问、经常询问尤其是的母亲时常与老师保持家校联络,家校联络册经常还能看到母亲充满鼓励的话语,如今的再也不会因为家校联络册没有签名而抬不起头了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也多了起来,还经常和其他家长参与到班级活动的筹划中,为班集体出谋划策、奉献智慧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再是单纯的父子关心,更是融洽的朋友关系,经常能在母亲的个人空间里看到一家人充实的周末聚会〔二〕反思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好比一块大理石,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尔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此家长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长期和没有共同语言的奶奶生活,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孩子自卑、懦弱的性格特征,而父母对待孩子学习的漠然态度也决定了孩子对待学习的消极态度。
因此,家庭因素是问题的关键,自身的原因是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帮助走出困境、重树信心,必须从家长和孩子两方面着手我相信生活中不止一个,还有千千万万个等着我们用慧眼去发现,用爱心去关注对待这样一类性格内向、害怕、懦弱,父母不重视学习的孩子,首先要从孩子入手,找到孩子的兴趣点,用心灵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真心与他们交流沟通,一步步走进孩子的内心,打动孩子只有打动了孩子才能进而打动家长,得到家长的理解与配合最后家校合力才能使孩子有所打破和进步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一个孩子都有春暖花开的一天,只是需要老师和家长齐心用爱去浇灌、用心灵去呵护,给她一个真正的“家”后进生教育体会优秀案例家校教育设计优秀案例学生拖延症家校共育教育案例先进事迹案例优秀体育教练员先进事迹第 页 共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