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勘线形设计5分解.ppt
66页第五章 线形设计 第一节 平面线形设计,一.平面线形设计要点:,(一)平面线形应直捷、流畅,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地势平坦开阔处,路线宜直捷;山岭重丘区应结合地形条件,以曲线为主;应避免强拉直线或人为设置些曲线 (二)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续 ①、直线与平曲线的组合:避免长直线尽头接小半径平曲线,短直线接大半径的平曲线,平曲线间夹直线长度应满足要求;②平曲线与平曲线的组合:圆曲线半径及回旋线参数之比均宜小于2;③高低标准间要有过渡三)注意与纵断面设计相协调 平纵组合应坚持平包竖的原则,与铁路、主要道路及河流交叉的地方往往平纵曲线重合的位置,平面设计时应为纵断面设计留好余地 (四)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①、基本型三段长度都不宜少于3s行程;凸型曲线也不宜短于6s行程; ②转角α小于7°时的平曲线长度不小于表5-1的规定;小于2°时,按2°计表5-1 转角等于或小于 7°时的平曲线长度,,二.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设计 (一)、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类型 1、基本型 若A1=A2 ≠ 0,叫对称基本型;若A1≠A2,叫非对称基本型;A1=A2=0,叫简单型图5-1 (a) 简单型,图5-1 (b) 对称基本型,1、基本型,适用场合:交点间距不受限。
从线形的协调性出发,宜将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之长度比设计成1:1:1~1:2:1 当按1:1:1设计时,由平曲线长度 L=αR+Ls L=3Ls,则3Ls=αR+Ls 故: (rad),1、基本型,2、S型,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回旋线连接的组合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图5-2 S型曲线,2、S型,(2)在S型曲线上,两个反向回旋线之间不设直线,是行驶力学上所希望的不得已插入直线时,必须尽量地短,其短直线的长度或重合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式:,,式中:l——反向回旋线间短直线或重合段的长度1)S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A1与A2宜相等当采用不同的参数时,A1与A2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于1.5为宜3)S型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宜为:,式中:R1——大圆半径(m); R2——小圆半径(m)2、S型,,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中间的回旋线是曲率从1/R1到1/R2的一段不完整的回旋线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3、卵型,图5-3 卵型曲线,式中:A——回旋线参数; R2——小圆半径(m) (2)两圆曲线半径之比宜在下列界限之内:,,适用条件: (1)卵型上的回旋线参数A不应小于该级公路关于回旋线最小参数的规定,同时宜在下列界限之内:,,,,,3、卵型,(3)两圆曲线的间距,宜在下列界限之内:,,,,式中:D——两圆曲线最小间距(m)。
图5-4 卵型曲线两圆曲线最小间距,4、凸型,,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组合 凸型的回旋线的参数及其连接点的曲率半径,应分别符合容许最小回旋线参数和圆曲线一般最小半径的规定连接点附近0.3V长度应保持相同的超高横坡度因中间无圆曲线,对行车不利,只有在地形受限处采用图5-5 凸型曲线,5、复合型 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线形 两个回旋线参数之比宜小于1.5;除受地形和其它特殊限制外,一般很少使用,多用在互通式立交的匝道上图5-6 复合型曲线,6、C型 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的线形 其连接处的曲率为0,相当于两基本型的同向曲线中间直线长度为0,对行车不利,只有在特殊地形条件下方可采用 适用场合:交点间距受限(交点间距较小)图5-7 C型曲线,7、回头曲线 山区道路为克服高差,在同一坡面上转角接近或大于180°,由主、辅曲线组合的线形 三、四级公路因无法自然展线,或因地形、地质条件不能自然展线时,可采用回头曲线;高差较大的山城也可采用图5-8 回头曲线,,(二)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计算 1、基本型曲线设计与计算 (1)、对称基本型曲线设计与计算:(详见第2章第四节 缓和曲线部分),(又称切曲差D),(此处单位为rad),(即内移值p),(切线增长值),缓和曲线上各点坐标计算 圆曲线上各点坐标计算,,按回旋线敷设缓和曲线,式中:,(以ZH点或HZ点为坐标原点),为该点至HY或HY点的曲线长,P点曲率圆的内移值: p = y + rcosβ -r 圆心M点的坐标: xm = x – rsinβ ym = r + p P点的弦长:,,,,,,P点弦偏角:,,,,(2)、非对称基本型曲线设计与计算:,主点桩号的计算(同对称型):,,(3)、单圆曲线设计与计算:,主点桩号的计算:,,(二)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计算 2、凸型曲线设计与计算,对称凸型曲线:,可根据Lh,求R;或根据R,求Lh。
用切线长控制时,将:,代入:,得到:,用外距控制时,由:,得到:,,不对称凸型曲线(通常选定一端的缓和曲线长度和半径,求另一端缓和曲线长度和半径),计算方法同前第二节 纵断面线形设计,一、纵断面线形设计要点:,(一)坡极限值 纵坡设计应从工程和环境、道路通行能力和车辆的行驶速度、路面纵向排水、非机动车爬坡能力等几方面综合考虑,避免长陡坡或过分追求平缓坡(0.3~0.5%) (二)最短坡长要求 坡长不宜过短(≥9s行程),连续起伏路段应避免锯齿形的纵断面三)竖曲线半径的选用 竖曲线应选用较大半径为宜受限时可采用一般最小值,特殊困难地段可采用极限值;坡差小时应尽量选用大半径有条件时,宜按P139表5-4选用视觉要求的最小竖曲线半径值 (表5-4),(四)相邻竖曲线的衔接 相邻两同向竖曲线间直线段不长时,应避免断背曲线; 相邻两反向竖曲线间直线坡长至少大于3s行程,也可采用大半径直接相连五)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 1.平原、微丘区:保证最小填土高度和最小纵坡,最好作包线设计 2.山岭、重丘区:按纵向填挖平衡设计,尽量采用平缓些的纵坡垭口附近因视距不太好,纵坡应尽量平缓些二、纵断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1)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规定(最大、小纵坡,坡长限制,最小坡长,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以及高程控制点和构造物设计的要求; (2)短距离范围内凹凸起伏不能太频繁。
(3)连续上(或下)坡路段,应符合平均纵坡的规定,用运行速度对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进行检验; (4)长下坡直坡段端部不应接小半径凹曲线或平曲线;相邻坡段坡差小时应设较大半径的竖曲线;避免使用半径小、长度短的凸曲线; (5)应充分考虑排水要求不用平坡或很小的纵坡,同时不应片面追求大半径竖曲线二、纵断面线形设计的一般原则:,(6)在回头曲线路段,路线纵坡有特殊规定,应先定出回头曲线部分的纵坡,再从两端接坡在回头曲线的主曲线内不宜设竖曲线; (7)应争取纵向填挖平衡,尽量移挖作填,以节省土石方数量,降低工程造价 (8)纵断面设计应根据设计速度,在适应地形和环境的原则下,对纵坡大小、长短及前后坡段协调的情况,竖曲线半径及其与平面线形的组合等进行综合考虑,反复调整,设计出平顺、连续的线形来三、纵断面线形设计中的高程控制条件:,(一)路基对纵断面的控制: 1、洪水位和地下水位对路基填土高度的要求; 设计洪水位+0.5m以上, 路基临界高度 2、特殊地区和不良地质地区路基对纵断面的控制: 软土、泥沼地区宜修路堤,高度1.2~临界高; 冰冻、盐渍土地区宜采用路堤; 风沙地区以低路堤为主; 雪灾地区避免浅、长路堑和低路堤。
(二)桥涵、通道对纵断面的控制: 1、桥涵、通道要求的控制标高 当桥下净空或路基高程不够时,可采用①提高路基标高 ②减少桥梁上部结构的建筑高度③加大桥跨降低壅水或改用多孔小跨径的桥涵降低结构高度2、桥上及桥头路线的纵坡要求: ①大、中桥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引道纵坡应同桥上,其长度不小于3s行程; ②大、中桥上不宜设竖曲线,桥头如要设,其起止点应距桥头10m以外;,③小桥涵纵坡同路线;避免“驼峰式”纵坡三)隧道对纵断面的控制: 洞内、外路线纵坡及洞内通风、通行能力的要求 (四)平面交叉对纵断面的控制: 应注意交叉口处的纵坡衔接b),第三节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一、视觉分析,1.视觉分析的概念与意义 概念:从视觉心理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等进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称为视觉分析 意义:汽车快速行驶时,驾驶员是通过视觉、运动感觉和时间变化感觉来判断道路线形、周围景观、标志以及其他信息的通过视觉分析,掌握驾驶员动视觉规律,为设计安全、舒适的道路提供依据2.驾驶员动视觉的特点:,,(1)驾驶过程中,驾驶员不易全面正确感觉车外的情况变化。
察觉目标约需0.4s,清晰辨认约需1s时间; (2)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空间分辨能力降低车速增加,驾驶员视力呈下降趋势,视认距离和景物作用时间缩短; (3)高速行驶时,对驾驶员易形成“道路催眠”车速增加,注视点前移、集中,视角缩小,形成“隧道视觉”,驾驶员只注视单调的暗色路面,易形成“道路催眠” (4)高速行驶时,驾驶员更易出现错觉,导致判断失误增加3.视觉评价方法 道路透视图:是按照汽车在道路上的行驶位置,根据线形的几何状况确定的视轴方向以及由车速确定的视轴长度,利用坐标透视的原理绘制的 透视图可以判断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以及道路和景观是否协调,路旁障碍是否有妨碍视线的地方等,也可检查超高过渡段、构造物等的设计效果若存在上述缺陷,则可随时修改,然后再绘出透视图分析研究,直至满意为止适用条件: (1)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必须注重平、纵的合理组合;(2)当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力求做到各种线于要素的合理组合,并尽量避免和减轻不利组合 设计原则: 1.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保持线形技术指标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大小均衡。
3.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 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二、组合设计原则,三、组合设计方法 (一)平、纵线形组合的形式:,,,,,,,,,,,,,,,,,,,,,(一)平、纵线形组合的形式:,(二)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 1. 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 (1)平面直线与纵面直线组合(纵坡不变的直线),(2)平面直线与竖曲线组合,断背曲线的改善,断背曲线,从美学观点,直线上一次变坡是很好的平、纵组合,凸型竖曲线为好,凹型线次之; 直线中短距离内二次以上变坡会形成反复凸凹的“驼峰”和“凹陷”,(3)直线与纵断面应避免的组合,“暗 凹”,(3)直线与纵断面应避免的组合,“驼 峰”,2. 平曲线与纵断面的组合,(1)平曲线与纵面直线组合 组合时要注意平曲线半径与纵坡度协调,要避免急弯与陡坡相重合 (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①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平竖曲线顶点重合,且“平包竖”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 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顶点的重合),则宁可把平竖曲线分开相当距离(不小于3s行程)。
若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位置可不受上述限制平、竖曲线重合,如果平曲线的中点与竖曲线的顶(底)点位置错开不超过平曲线长度的四分之一时,仍然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外观①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①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②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 半径:竖曲线半径宜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 长度: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方式: “平包竖” 平曲线和竖曲线其中一方大而平缓,那么另一方就不要形成多而小③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 合成坡。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