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德国的死刑制度.docx

33页
  • 卖家[上传人]:F****n
  • 文档编号:90891986
  • 上传时间:2019-06-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8.84KB
  • / 3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德国的死刑制度  篇一:论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  中文摘要  死刑作为一种古老的刑罚制度,随着 现代 社会文明的进步,死刑的存废问题也倍受国内外的关注目前受我国具体国情、传统观念、民意、 经济 、司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现阶段要彻底废除死刑制度是不可行的,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 发展 要求,不断完善我国现行死刑制度是可行和必要的  关键词:死刑制度;废除;限制;完善  abstract  引言  死刑,是指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其因以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为主要内容和特征,故又被称为生命刑或极刑我国现行死刑制度包括死刑立即执行和死刑缓期执行两种情况死刑作为一种最古老最严厉的刑罚方式,历来倍受我国统治阶层的推崇和青睐几千年来,“以牙还牙、杀人偿命” 的观念在早人们的内心深处根深蒂固,死刑作为人们传统理念中昭彰天理、惩恶扬善最有力、最有效的保障,可以说在以“功利主义”和“报应主义”为主导的社会里,死刑的存在是实现正义和公平的必要手段,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容置疑但随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死刑的存废问题曾一度在中世纪的欧洲引起争议在当前世界人权运动方兴未艾的社会 历史 背景下,死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以“保障人权”和“人道主义”为目的废除或严格限制死刑制度我国作为保留死刑制度的国家之一,受具体国情、传统观念、民意、经济、司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现阶段要彻底废除死刑制度是不可行的,但为适应经济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国际刑罚改革的发展趋势,逐步不断完善我国现行死刑制度是可行和必要的  一、死刑制度现状分析  (一)死刑制度的国际现状  死刑作为一种极端残酷的刑罚制度,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屡屡受到质疑早在18世纪意大利刑法专家贝卡里亚便第一次正式提出废除死刑制度,虽然在当时贝卡里亚的观点很快被否决了,但是在往后的200多年里人们对于死刑存废问题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过自1954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起草《公民权利和 政治 权利国际公约》开始,世界各国在对待死刑的态度和实践上便发生了重大转变1957年至20XX年末,废除死刑的国家从19个增加至95个,其中85个国家对任何情况下之任何犯罪都废除了死刑 截至20XX年10月,全球已有130个国家和地区废除死刑 20XX年12月17日美国新泽西州也将死刑改为终身监禁且不得保释,正式决定废除死刑据此,全球共计131个国家和地区废除了死刑。

      从地域上看,废除死刑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包括欧盟所有国家在内的欧洲和美洲,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英国、巴拿马、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等,而64个仍然保留死刑制度的国家则大部分集中分布在亚洲,如 中国 、印度、韩国、新加坡、俄罗斯、日本等20XX年12月18日联合国大会在187个国家代表投票表决中,以104国支持暂缓死刑、54国反对、29国弃权通过了全球暂缓死刑议案该议案要求各国尊重国际对死刑的标准并暂缓死刑显然,以“保障人权”和“人道主义”为基调而主张废除死刑已成为当今国际刑罚改革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二)死刑制度的国内现状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保留死刑制度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死刑罪名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现行刑法典有39项条文涉及死刑,死刑罪名共计68种就其分布而言,在十种犯罪类型中,除渎职罪以外的其它九类犯罪都规定了适用死刑的情况,其中危害国家安全的有7种,约占死刑罪名的%;危害公共安全的有l4种,约占死刑罪名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有16种,约占死刑罪名的%;侵犯人身、民主权利的有5种,约占死刑罪  名的%;侵犯财产的有2种,约占死刑罪名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有8种,约占死刑罪名的%;危害国防利益的有2种,约占死刑罪名的%;贪污贿赂的有2种,约占死刑罪名的%;军人违反职责的有12种,约占死刑罪名的%。

      就其实施犯罪的性质而言,在现行刑法典规定的68种可适用死刑的罪名中,最高刑可以判处死刑的暴力犯罪有20种,约占我国全部暴力犯罪的32%和全部死刑犯罪的31%,而以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为主的非暴力犯罪死刑如伪造货币罪、 金融 诈骗罪、组织他人卖淫罪、贪污罪等约占了全部死刑犯罪69%  二、我国死刑制度存废问题  (一)我国死刑制度存废存在的几种争议1、死刑废除论  主张此观点者主要是适应世界各国对刑罚改革的发展趋势,从“保障人权”和“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天赋人权,生命具有不可让度性,国家无权剥夺一个人的生命随着世界法制进程的一体化与我国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死刑作为一种以剥夺人的生命为特征的极其残酷刑罚方式具有不可逆转性,与我国现阶段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极度不相符  2、死刑保留论  以“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为主线的死刑保留论者认为,我国几千年传统观念“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一命抵一命”自古便被人民大众被当成天公地道、天经地义的事历代统治阶层向来把“杀一儆百、以敬效尤”作为阶级统治的有效手段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秩序和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保留死刑成为惩治这些严重犯罪与保护国家和人民重大利益的有力保证。

        3、死刑限制论  这是一种折衷的观点,也是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观点死刑限制论者认为,根据我国已经签署并准备加入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要求,死刑应当废除,但目前受我国具体国情、文化传统、民意、司法状况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我国还不具备彻底废除死刑的条件对此,针对其在立法层面和司法实践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废除部分死刑,调整死刑的适用范围和完善死刑复核及执行程序等来限制死刑,同时积极创造各方面条件,逐步适应国际在此问题上的发展趋势,最终废除死刑  (二)我国死刑制度的存废探析  死刑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要完全废止死刑同样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且艰辛的过程根据当今国际刑罚改革的发展形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死刑限制论”比较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1、我国死刑应该保留的原因分析 死刑的“存”与“废”实际上是当代“保障人权”、“人道主义”与“报应主义”、“功利主义”矛盾的结果,它既是一个关于刑罚改革的 法律 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涉及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我国不能废除死刑制度。

      正如我国学者瞿同祖说的:“法律是社会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是社会规范之一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它维护现存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它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的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 换句话说,我国现阶段继续保留死刑制度有其必要性:(1)保留死刑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公共社会秩序稳定新中国虽然建国50多年了,但势力、邪教组织、恐怖主义以及与邻国的疆界纠纷等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危害国防利益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和影响公共社会秩序稳定2)保留死刑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继续稳健快速发展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但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相对落后,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秩序比较复杂,各种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屡屡发生,保留死刑能有效惩治这些犯罪,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重大利益和保障我国经济继续稳健快速发展。

      3)保留死刑有利于保证我国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对于一些严重侵害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犯罪分子来说除了死刑外一般的刑罚是难以起作用的,如果没有死刑的威慑和惩罚作用就难于使其有所畏惧和不敢重蹈覆辙,从而无法实现刑罚的目的和保证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4)保留死刑符合民意我国自古便有 “杀人者死”、“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死有余辜”的传统观念和价值理念据1995年的一份中国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赞成废除死刑者仅%,就是说99%以上的人主张保留死刑;另据20XX年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88%以上被调查者反对废除死刑 现阶段保留死刑具有满足大众渴求安全的心理需要,符合我国的民意,受到了大众的普遍支持 2、我国死刑应该限制的原因分析 在当今世界精神物质文明都空前发展的时代,死刑被认为是最不人道的刑罚方式可以说与人类崇尚人文关怀,追求人道主义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目前受我国具体国情、文化传统、民意、司法状况、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制约,现阶段要彻底废除死刑制度是不切和实际的,但针对我国现行死刑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逐步适应国际刑罚改革的发展趋势,限制我国死刑过多适用则是有其可行性的:(1)限制死刑是我国基本死刑政策的要求慎杀少杀”、“可杀可不杀的坚决不杀”、“防止错杀”是我国对待死刑的一贯的立场,主张对于一些可能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在定罪量刑时,除了注意犯罪的积极条件外,还充分考虑犯罪的消极条件,充分综合其两方面的表现,能不用死刑的坚决不用死刑。

      2)限制死刑有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法制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障现阶段限制死刑是适应以人为本的 科学 发展观要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限制死刑是适应国际刑罚改革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当今废除死刑已经成为国际刑罚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也先继签署和加入一些人权公约,虽然我国还不具备完全废除死刑的条件,但是根据现行死刑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的限制死刑的过多适用,并积极创造条件最终废除死刑,这也是适应国际刑罚改革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  篇二:论死刑的废除  论死刑的废除  [摘要] 死刑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严厉的一种刑罚,故又称为极刑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人对其存在产生怀疑时至今天,废除死刑已成为文明世界的共同愿望但是对于我国而言,废除死刑这一项存在数千年的重要制度,不能只基于一种单纯的理性愿望,还需要考虑本国国情等多方面因素本文从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揭示我国在废除死刑方面存在的阻碍,并提出相应意见  [关键词] 死刑废除;人道主义;和谐社会  死刑的存废这个问题在我国法学理论界一直争执不下,各方都坚持自身的意见然而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与很多其他问题不一样,不能采用中庸模糊态度,因为死刑的废除已经驶进在我国法治进程中的单行道,毫无退路,剩下的,只是用什么方式走下去。

        一、死刑废除的演进史  相对于死刑制度的创建,死刑废除的概念出现的比较晚,一般认为,死刑废除运动分三个阶段 首先是18世纪的萌芽阶段死刑的废除这一概念始于意大利,1764年,意大利著名 刑法家 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出版,在这本专著中,他系统地论证了死刑的不人道性、残酷性、和不必要性其对死刑的反对意见表现为以下两点:第一,死刑作为一个具有威慑性作用的刑罚方式,执行的时间却如此短,而永久性的奴役作为刑罚方式,却可以持续相当长时间第二,死刑是野蛮的一种表现 [ 1]从此,一场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之序幕拉开,贝卡利亚的观点不仅在当时的社会激起轩然大波,而且还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第二个是19世纪的逐渐发展阶段同样是意大利,其在1899 年的刑法典中废除了死刑在德国,死刑在普鲁士和巴伐利亚州基本上已被废除,萨克逊州的死刑于1868年被废除在法国,死刑鲜有被执行,一年中,126个被定死罪的案例中只有4 个被实际执行在英国、印度、及其殖民地,1824-1829 年中,绝大多数的案例中都废除了死刑;1861 年的《刑法联合法令》中,除了故意杀人罪和叛国罪外,死刑被废除,以终身监禁代替之;1865 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