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建设蓝皮书: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报告.pdf
38页广东建设蓝皮书 城 市 人 居 环 境 发 展 报 告 (2001) 广 东 省 建 设 厅 二○○二年十月 目 录 引 言 1 第一章 城市发展概况 2 1. 城市发展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2 2. 城市空间分布特征 4 3. 城市化发展 5 4. 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8 第二章 城市规划管理 11 1. 全省城市规划管理 11 2. 分区城市规划建设 14 第三章 基础设施建设 19 1. 市政设施建设 19 2. 城市环境建设 20 3. 投资体制改革 22 第四章 城镇住房发展 24 1. 住宅规划建设 24 2. 房地产业发展与市场管理 25 3. 住房制度改革与政府服务 27 第五章 未来的行动方向 30 1. 城市规划管理 30 2. 基础设施建设 34 3. 城镇住房发展 35 引 言 2000年5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作出了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战略部署。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也提出了广东要大力实施“三化”发展战略,即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协调发展为客观反映广东各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的进展情况,为各级政府指导人居环境建设工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依据,广东省建设厅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编写了《广东建设蓝皮书: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报告(2001)》 《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报告(2001)》是以2001年全省城市统计成果为基础,利用省建设厅的有关资料和数据编写而成 (除注明来源的数据外, 其它均引用自 《2002广东统计年鉴》)报告以21个地级(及以上)市为单位,选取了城市发展概况、城市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住房发展和未来的行动方向等五方面的内容,并选择城市化水平、获人居环境荣誉称号情况、规划经费投入、污水处理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等指标,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述和排序比较 值世界人居日之际,广东省建设厅决定发布本报告,以期促进省内各个城市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我省城市化水平和质量的继续提高和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广东省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报告(2001)》的编写是我省建设领域的首次尝试,在内容确定、指标设置、动态分析等诸多方面都有待完善,竭诚期望各位领导和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以便我们今后改进工作,提高编写质量。
此项工作得到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及全省各级城市规划、建设及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第一章 城市发展概况 一、城市发展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广东省国土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2001年全省户籍人口7565.33万人,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总人口8642.00万人;人口密度(按“五普”统计,下同)481人/平方公里 广东地域辽阔,地区分异明显根据自然条件和发展特点,全省划分为珠江三角洲、粤东沿海、粤西沿海和北部山区四大地域 图1 全省四大地域分区图 1、珠江三角洲地区 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龙门县除外)、肇庆(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除外)等9个地级市(含地级以上市,下同),下辖14个县级市和3个县全区土地面积4.17万平方 公里,占全省的23.2%;2001年户籍人口2336.79万人,占全省的31.0%;“五普”总人口4077.41万人,占全省的47.2%;人口密度978人/平方公里 2、粤东沿海地区 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4个地级市,下辖4个县级市和8个县全区土地面积1.57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的8.8%; 2001年户籍人口1587.29万人, 占全省的20.9%;“五普”总人口1476.38万人,占全省的17.1%;人口密度940人/平方公里。
3、粤西沿海地区 包括湛江、 茂名、 阳江等3个地级市, 下辖7个县级市和5个县 全区土地面积3.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7.6%;2001年户籍人口1612.90万人,占全省的21.3%;“五普”总人口1348.30万人,占全省的15.6%;人口密度425人/平方公里 4、北部山区 包括韶关、清远、梅州、河源、云浮等5个地级市,以及肇庆市的怀集县、广宁县、封开县、德庆县和惠州市的龙门县,共辖6个县级市和30个县(自治县)北部山区土地面积9.0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0.4%;2001年户籍人口2028.35万人,占全省的26.8%; 五普总人口1740.32万人, 占全省的20.1%; 人口密度192人/平方公里 表1:全省国土资源和人口情况 二、城市空间分布特征 全省现有设市城市52个,其中,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按“五普”人口数据,下同)3个,大城市(人口50-100万)12个,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18个,小城市(人口20万以下)19个;建制镇(含县城所在镇,下同)1529个城镇密度88个/万平方公里 受自然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全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规模及综合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现有设市城市23个, 建制镇369个, 城镇密度94个/万平方公里设市城市中有特大城市2个,为广州和深圳;大城市8个,包括东莞、珠海、佛山、惠州、江门、中山、顺德和南海;中等城市6个,包括肇庆、三水、新会、开平、惠阳和增城;小城市7个,包括台山、从化、高明、四会、鹤山、恩平和高要该地区城市数量多、规模大、功能多样,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城乡一体、类型完备的城市群,是亚太地区的主要城市集团之一 2、粤东沿海城镇密集区 粤东沿海地区现有设市城市8个,建制镇202个,城镇密度134个/万平方公里设市城市中有特大城市1个,为汕头;大城市1个,为揭阳;中等城市5个,包括潮州、汕尾、普宁、潮阳和陆丰;小城市1个,为澄海该地区城镇密度和人口密度较高,发展联系较为紧密,是全国著名的人口稠密地区之一,已基本形成一个以汕头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 3、粤西沿海城镇密集区 粤西沿海地区现有设市城市10个,建制镇249个,城镇密度82个/万平方公里设市城市中有大城市2个,为湛江和茂名;中等城市3个,包括阳江、雷州和高州;小城市5个,包括廉江、吴川、阳春、化州和信宜。
该地区是我国北部湾港口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区内部城市功能分工初步形成,但发展关联度相对较低,城镇体系不尽完整 4.北部山区城市 北部山区现有设市城市11个,建制镇709个,城镇密度79个/万平方公里设市城市中有大城市1个,为韶关;中等城市4个,包括梅州、清远、兴宁和罗定;小城市6个,包括河源、云浮、乐昌、连州、英德和南雄由于区位条件的影响,该地区城市对外联系有待加强,但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很大 表2 全省城市基本情况 三、城市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城市化步伐加快,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在增加就业, 扩大内需, 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 1、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按非农户籍人口所占比重计算,2001年全省城市化水平31.6%(其中,珠江三角洲48.7%,粤东沿海地区25.4%,粤西沿海地区22.4%,北部山区24.1%),比1996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按“五普”市镇人口所占比重计算,全省城市化水平已达55.0%(其中,珠江三角洲72.7%,粤东沿海地区50.5%,粤西沿海地区 38.6%,北部山区34.4%),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36.8%)提高了18个百分点,比“五普”全国城市化水平(36.0%)高出19个百分点。
但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珠江三角洲城市人口占全省的比重持续上升,其它地区则相对下降,全省各市的城市化水平相应存在较大差异(见表3) 表3 全省各市城市化水平及排序 2、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2001年,全省设市城市道路总长17763万公里,比1995年(下同)增长了56.2%;自来水普及率97%,提高了0.5个百分点;民用燃气普及率92.6%,提高了10.4个百分点;排污管道总长1.48万公里,增长了16.8%;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23.8%,提高了14.8个百分点 3、居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 2001年,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425元,比1995年(下同)增长40.0%;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13平方米,增加了3.89平方米;县级及以上城市 公共图书馆121个,博物馆128个,分别增加了7个和15个;城市社区服务设施4943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772个,分别增加了692个和117个,城市社会福利事业加强,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扩大 图2 全省地级市市区获国家级以上人居环境荣誉称号情况 4、城市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近年来,全省城市建设面貌有了较大提高,涌现出一大批人居环境改善的优秀范例。
2001年,深圳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广州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以及国家“迎九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暨环境综合整治特别奖”截止2001年,全省已有中山、深圳等2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全国获此殊荣的城市仅有8个,广东占25%,佛山、广州、珠海等市还分别获得“全球人类住区最佳范例奖”、“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行动奖”等单项奖励;珠海、深圳、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茂名、肇庆等8市被评为“国家 园林城市”,占全国(31个)的26%;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汕头、南海、惠州等7市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占全国(41个)的17%;深圳、珠海、中山、汕头、惠州等5市被评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占全国(18个)的28%;12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广东有深圳、广州、珠海、肇庆、中山、佛山、江门、汕头、惠州、南海等10个城市位列其中;而全国10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广东也有6个,分别是广州、潮州、肇庆、佛山、梅州和雷州 四、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城市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心所在 城市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组织物资集散和商品流通的中心,又是为自身及周围地区甚至全国提供各种服务的中心,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腾飞的主要支柱和动力。
从全省21个地级市来看,2001年各市市区土地总面积18784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0.4%;建成区面积1549平方公里,占全省非农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3944平方公里)的11.1%而在这一范围内,却聚集了1982.89万户籍人口(“五普”总人口2274万),占到全省总户籍人口的26.2%(占全省“五普”总人口的26.3%);国内生产总值更高达7280.12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0647.71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