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docx
106页《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闻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喜闻乐见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挚友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心情,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愿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敏捷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敬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识其他送别诗 2、体会“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驾驭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爱流行歌曲吗?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 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特别流行的音乐,这首歌颂了什么呢,今日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日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
你们先读一读 二、分析题目 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生读) 2、究竟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 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使”是出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经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三、学习古诗 1、课题读得真好,后面四句谁来读? 2、请找出诗中的两个多音字 3、这首诗,表示地名的词许多,包括课题,你们边读边找,圈出来 4、渭城是当时的送别城,人们要往西边去,都要在渭城做短暂停留,(板书:渭城)所以渭城中的客舍特殊多板书:客舍)渭城在这,那阳关在哪?(板书:阳关)那安西在呢?(板书:安西)安西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还有一个地名,没有出现在诗中,那就是王维生活居住的地方——长安(板书:长安),也是唐朝的首都王维远在长安,特地赶到渭城来送元二,同学们,看到这几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想想这首诗也许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5、人们常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我们来看看这两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吧,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
读诗是最有韵律的,要略微读的慢一些 此时此刻,王维心中又有怎样的感受? 6、在这里,老师请大家关注“柳”这个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是《诗经》,(出示课件)其中以一句诗这样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师讲解诗意)此时,王维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呢? 这两行诗看似写景,事实上是借景抒情,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7、多美的景色呀,可是这美妙的一切,在王维眼中都黯然失色,因为,今日,他最好的挚友将要离别,它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我们来读读这两句,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8、王维为什么会这样恋恋不舍呢?同学们,渭城和安西相隔有多远?我们一起看唐朝时期的地图,(出示唐地图)从渭城到安西,共有3000多里,据说,元二就是步行,紧赶慢赶,也要花一半年的时间,此去路途遥远,而当时,阳关以西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9、看到此情此景,假如你就是王维,你会说些什么?(课件填空) (1)、 是啊!挚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挚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
——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挚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0、向这样的诗歌还有许多(课件出示),你感受到了什么? 11、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1)、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情愿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2)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情愿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依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辞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牢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12、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观赏其中的一段 四、课外拓展 (1)、老师整理了一部分别别诗送给同学们,喜爱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情深意重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暖和。
有爱好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2)、拿起笔,把这首诗写下来,把它恒久留在我们的脑海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通过探讨探讨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化,潜心会文,使古诗文化滋养他们的心智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使”“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品尝古诗所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象 教具打算: 制作幻灯片、录制《阳关三叠》曲 教学过程: 一、引 1、播放音乐《阳关三叠》,耳边响起的曲子,听出了什么?(悲伤、凄凉) 2、对,其实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改编自一首闻名的送别诗,它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它的作者便是唐代闻名的诗人:王维 3、有同学情愿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维吗? 4、谁会读诗题?(强调不行把“元二”分开) 5、王维所送的挚友姓元,叫------(元二) 6、“元二”的意思清晰了没有?再来读读题目元二干什么去呀?谁送元二使安西? 7、听老师把课题读一遍,送----元二-----使-----安西,你们读一读。
二、读 1、过渡:王维是一位宏大的诗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擅长书法,对音乐也很在行,苏轼曾赞扬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接下来,我们就来品位一番 2、自由练习朗读,熟识古诗,要多读几遍才行 3、谁情愿展示一下朗读的风采师正音:舍sh,说明为房子;朝zhāo,早晨的意思;浥y潮湿) 4、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字正腔圆,但缺少了点什么?(韵味)对,少了古诗的韵味想不想听王老师读? 5、师范读 6、我给大家一些时间,再练练 7、在读之前,提示一下:读慢些,留意诗的节奏、韵味谁来试试? 三、悟 1、诗写得多好呀!诗中有画同学们读得也挺美 2、课件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当读到这一句时,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4、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渭城 追问:渭城这里的柳色---(青或者绿) 渭城这里的空气---(清爽) 渭城这里的旅舍---(环境美) 渭城这里的挚友---(多或亲) 5、过渡: 在这样一个漂亮的早晨,好挚友即将分别西行出阳关,赴安西,阳关在哪里?安西怎么样?是否如渭城这般漂亮? 6、 出示课件:古安西图片 这便是阳关外的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荒芜。
黄沙漫天,人迹罕至,出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从渭城动身,到达甘肃敦煌,出了阳关再往西走到达新疆的库车,古时候称之为“安西”,这一路,整整3000多公里呀,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是那荒山野岭,假如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半年多时间才能到达,更不知何时能回到渭城了,一想到这,王维心中有种凄凉、悲伤之感,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此刻的你,有没有话要对元二说一说呀?(指名沟通) 7、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不如举起酒杯:(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8、其实这句诗何尝不是王维的话,所以,应当怎么读这句诗啊?(低沉、慨叹)一起来为元二送行生齐读诗句) 四、品 1、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仅是一杯酒,这里分明还有点别的味道?你品出来吗?(生专心体会) 2、你品出些什么?咱们把这杯酒干了吧!再读读诗,还能喝出什么? 3、我能把“更”换成“喝”吗?“劝君喝尽一杯酒”不能) 4、对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挚友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意,而且有意拖延时间,好让挚友多停留一刻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别之后,从今“西出阳关无---故人 5、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可喝下最终一杯酒,元二就该起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一次送送他吧!(生起立、举杯深情齐诵“劝君……” 五、结 一首古诗,让我们观赏一幅漂亮的图画,一首古诗,让我们倾听一首好听的歌声,一首古诗,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友情的珍贵,一首让人动容的送别诗,让我们感动,和着这略带悲伤的《阳关三叠》曲,我想请大家一起吟诵 (随着音乐、诵读声,师把黑板轻轻檫净) 六、板书: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 安西《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其次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喜闻乐见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而喻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心情,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愿 二、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过程目标:采纳个别读,齐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酷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化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本课设计侧重从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体会法——课件演示法 五、教学打算 课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板书:送 谁能用“送”组个词?能用这个词说句话吗?说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殊的落寞惆怅,总是特殊的伤感难受刚才,我们观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多年前,也有一首闻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喜闻乐见,传唱千年,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