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行云流水振笔直遂——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31832716
  • 上传时间:2022-09-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行云流水 振笔直遂——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肖旭《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不过是一篇绘画题记,却写出了文同高明的画论、高超的画技和高尚的画品,写出了作者自己与文同的友谊之深,情感之厚;文章看去好像随笔挥写,却是形散神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同,字与可,苏轼的从表弟苏轼通过这篇文章,表示对他的追怀、悼念《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筼筜,是竹子的—种,生长在水边,竹竿粗大,竹节间的距离也长筼筜谷是盛产筼筜竹的一处山谷,在今陕西洋县县城西北五里洋县在宋代为洋州治所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到熙宁十年(1077),文同在洋州作知州,常去筼筜谷观察竹子,因而画竹益精《筼筜谷偃竹》就是这个时候画的作为一篇绘画题记,大多要描述画面的形象,叙说画家作画的过程,交代收藏者的得画经历,总之,不外以鉴赏、考订为主要内容而苏轼这篇《筼筜谷偃竹》,却不是一般的绘画题记,它实际上是一篇纪念文章,是表现对于一位诗人而兼书画家的朋友、亲戚的追怀、悼念,因此就不能不打破一般绘画题记的常规写法作者所要追怀、悼念的不是普通的朋友、亲戚,而是一位诗人而兼书画家的朋友、亲戚况且这追怀、悼念又是因逝者的一幅《筼筜谷偃竹》的绘画而引起的,所以最好的追怀、悼念,就莫过于充分指出和肯定逝者在艺术上的杰出的创造和成就。

      这篇文章一开始也就从介绍文同对于画竹的艺术见解落笔文同主张画竹之前,必须先对于竹子有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再经过反复的酝酿、构思,心目当中隐然形成成熟的完整的竹子形象,然后研墨伸纸作画,手不停挥,一气呵成,一幅画竹便创作出来了这种从生活体验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是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的让我们来看看苏轼所作的介绍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萌,是草木生长的幼芽蜩,是蝉蛇蚹,是蛇腹下的横鳞蜩腹蛇蚹,指竹笋节节环生的形状,好像蝉腹下的条纹和蛇腹下的横鳞剑拔,形容竹笋脱掉笋壳长成竹子,好像剑从剑鞘里拔出那样挺直寻,是古计量长度的单位,八尺为一寻十寻,只是表示很长、很高,不是实数这几句是就实际生活中的竹子来说的,指出竹子从发出寸把长的幼芽开始,就具备了竹节和竹叶,经过竹笋阶段,最后成为耸立几丈高的竹子,它的竹节和竹叶都是在开始生长时就有了这意思是说,竹子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形成、发展的,不是按不同部位而个别出现的现实的竹子是如此,在反映现实的绘画中所要表现的竹子理所当然地也应是如此,也就是要注意竹子的完整形象然而,一般作画的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一节一节地添加,—叶一叶地堆叠,是指当时流行的先用细笔钩勒,然后逐层上色的竹子画法这种画法,依靠添枝加叶的方式而拼凑成竹子,当然显得支离破碎岂复有竹乎!”就是说没有完整的竹子形象与此相反的是水墨画法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是说经过平常认真仔细的观察,掌握了竹子的形态和神态的特征,胸中先就有了完整的竹子,实际上是在想象中酝酿成熟竹子的形象,到提笔作画的时候,凝神注视,这竹子的形象就全部呈现在眼前,于是奋笔挥写,毫不间断,照着这样的形象飞快地画去,仿佛兔子突然跃起和鹰一类的鹘鸟突然降落似的,一刻都不停顿,要是稍为一放松,这呈现在眼前的竹子形象转眼就消失了这里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也强调创作灵感,因而画来的竹子就神完气足,饶有风韵文章劈头这一段议论,提出十分精彩的画竹主张人所共知的“胸有成竹”的著名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但是,议论又不能发挥过多,否则便离开了追怀、悼念逝者的主题所以下面紧接着指出:“与可之教予如此点明被追怀、悼念的《筼筜谷偃竹》的作者文同是文同这么告诉苏轼的。

      苏轼也是诗人而兼书画家,他和文同建立了深厚情谊,不只因为是朋友、亲戚,也不只因为彼此的政治倾向一致,还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艺术爱好,他们写文章赠答,用诗歌唱和,而且在画竹方面属于同一流派文同关于画竹的主张,实际上也是苏轼的主张苏轼曾在《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诗中描写他在友人家喝酒后作画的过程,“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龟壁意思是说喝下一点酒后,情绪兴奋起来,引起了作画的兴致,好像肚子里生长了竹子、石头,横七竖八地往外冒,非表现出来不可,于是就把它们画在友人雪白的墙壁上这是在讲“胸有成竹”,而且有创作冲动,灵感所至,不能自已苏轼还在《腊日游孤山……》诗中说过“作诗火急迫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认为写诗要像追赶逃犯那样紧急,迅速把眼前景色描绘下来,略有迟缓,景色一消失,就没法描画了这如同画竹的“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一样,必须善于捕捉形象,并且及时加以表现其实绘画作诗,原理本来相同,都讲求形象的气韵生动,而不追求外在体貌的形似我们以前讲过,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他指出绘画上注重外形相似,这就等于小孩子一般的见识。

      如果写诗也这么要求,那么,这个人就一定不懂得诗画竹的钩勒法,“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就是力求形似,而水墨画法的主张“胸有成竹”,然后—挥而就,则是力求神似,通过竹子的完整形象表现出竹子的神态来从这些艺术见解来看,苏轼这篇追怀、悼念文同的文章,无异就是一篇文艺短论苏轼的杂文、小品,往往具有这种特点当然,苏轼很谦虚,他说这些艺术见解是文同告诉他的而且,他还说:“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表示自己虽然懂得了文同所说的道理,但在实践上还做不到为什么呢?苏轼这样解释:“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这里,“内外不一”与“心手不相应”是一个意思内”,指人的意念,心里所想的,懂得了某种道理;“外”指人的意念的表现,即手里所画的,按照理解了的原则去做,把通过观察、构思而形成的形象,再见之于笔墨想的与做的统一不起来,就是“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其原因在于“不学”,即缺乏锻炼与实践这就是下文说的“操之不熟”苏轼紧接着指出:“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有见于中”指内心中有所理解,“操之不熟”,指做起来不能运用如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其结果必定是“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平常自以为对某一事物了解得很清楚,但临到做起来时,却完全不能把握着它,忽然什么也没有了。

      只要“不学”,不实践,做任何事清都会是这样的结果,岂止画竹呢!苏轼在这里讲的实际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关系,并且提到一般的认识论原理上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是上文“胸有成竹”一段议论的补充与深化,也是一位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各方面都有着极深造诣的艺术家的甘苦之言苏轼从自己的方面指出由于“不学”而“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那言外之意,还是在肯定文同的艺术理论的同时,进一步肯定其艺术实践的“操之”甚“熟”,因而得心应手、挥洒如意文章总是紧扣着追怀、悼念文同这一主旨所以下面又引用一段旁人赞扬文同的话来加以印证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墨竹赋》是苏辙为文同所画的墨竹而写赠文同的一篇赋赋中以“客”的口吻,举了两个古代技艺高超的的事例来说明文同的精于画墨竹是表观了他懂得事物发展的普遍法则这两个人,一个叫庖丁庖,是掌握厨房事务的人,丁,是这个人的名字据《庄子·养生主》记载,庖丁善于宰牛,他非常熟悉牛体的骨骼筋脉,拿起刀来分割牛体,声音很好听,动作很好看,既不损害工具,又不花费气力,文惠君看到他的操作,又听了他一番谈话,就领悟了关于“养生”的道理。

      另一个人叫轮扁轮,是用刀斧砍木头制造车轮的人,扁,是这个人的名字据《庄子·天道》记载,轮扁善于做车轮,他知道怎样运用刀斧来砍木头,但只有自己心领神会,而无法表达出来;依据这样的体验,他认为桓公读的书,上面写的都是古人的糟粕,意思是某些道理只能从亲身实践中才能领会桓公开始听不进去,后来还是承认他说得对在这篇《墨竹赋》中,苏辙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来比喻文同,认为文同具有高超的画竹才能,但画竹只是作为寄托,他实际是了解、掌握了事物规律的人苏轼引用苏辙这几句话,是把文同画竹的得心应手、挥洒如意提到“有道”的高度来认识,而不停留在绘画技巧本身不过,苏轼还指出:“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因为苏辙不会作画,所以他只能从一般意义上来评论,而苏轼自己也是画家,他除了通过画竹了解文同是“有道”的人以外,还能掌握文同画竹的方法这里,用“并得其法”一句收结了前面关于画竹的议论以上是文章的第一段,高度评价文同的画竹主张和画竹实践下面由“并得其法”引出文章的第二段,叙写作者与文同关于画竹的书信、诗歌往来的故事,进而高度评价文同的画品、画德,并且归到《筼筜谷偃竹》的题目上来文章的第二段开始说:“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缣素,是供写字画用的白而细的绢绸蹑,是用脚踩口实,即话柄这几句是说文同对自己的画竹,开始并不很看重,人有请求,就答应为之作画其后四面八方拿着绢绸请求作画的人脚踩着脚,越来越多,文同便厌烦了,把绢绸投掷在地,说是用来做袜子,表示极端轻视文人官僚之间把他这件事当作谈话的资料苏轼通过求画人的“足相蹑于其门”,写出文同画竹的为人们所喜爱和贵重,又通过文同把缣素“投诸地而骂”,写出文同的不肯自居于画匠,以画竹作世俗应酬,沽名钓誉文同不肯轻易为人画竹,却同苏轼开玩笑,要人们去找苏轼画竹苏轼是这样叙述的,“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佘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日,‘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的冬天,文同在洋州知州任满之后,回到北宋都城汴京而这时苏轼正在彭城即徐州做知州文同从汴京写信给徐州的苏轼,说他自己告诉当时的文人,官僚,他的墨竹一派画法,最近传到了彭城文人、官僚要墨竹的画,可去请求苏轼这样一来,做袜子的材料绢绸就集中到苏轼那里去了。

      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话,但由此却可以看出文同与苏轼之间关系的亲密,而且说明了苏轼对文同的精于画墨竹确实是“并得其法”的苏轼略举文同信后附诗的两句,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鹅溪绢,是鹅溪出产的绢绸鹅溪在四川盐亭县,那里出产的绢绸洁白、均匀、细致,很适宜于作画扫取,是挥写而成的意思寒梢,指经冬不凋的长长的竹枝这两句诗体现了文同的墨竹画法:竹子是一挥而就的,即“扫取”,画在短短的一段绢绸上,却具有直节云霄之势,所谓“万尺长”苏轼也故意跟文同开玩笑,“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意思是画万尺长的竹需要二百五十匹绢绸当时一匹绢绸大约长四丈苏轼告诉文同:知道您懒得提笔作画了,那就把用来画万尺长竹的二百五十匹绢绸送给我吧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文同承认自己说错了世间并没有万尺长竹,当然用不着那么多绢绸来画,于是这些绢绸苏轼也就要不到手了但苏轼硬是要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苏轼抓住文同所说的“万尺长”来予以证实,认为世间确有八九千尺长的竹子,你看偏西下落的月亮照着竹竿,那留在空庭中的竹影不就有这么长吗?言外之意是二百五十匹绢绸还是需要的。

      这样,文同更是答不上来了,便采取近于抵赖的手法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他承认辩不过苏轼,但这二百五十匹绢还是不给,要留着购买田地以备自己退休养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