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莎士比亚及作品的资料综述.doc
3页关于莎士比亚及作品的资料综述内容提要:关于莎士比亚,不同时代产生了不可调和的意见和互相矛盾的阐释因此,从现 在的角度,对莎士比亚的评论进行梳理、比较,重新认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通过研究不同时 代的莎评,对我国戏剧的影响以及作品的翻译简史,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还可以更 好地理解西方文化 关键字:莎士比亚 评论 哈姆雷特 一、对莎士比亚的评论从 17 世纪以来的 400 多年间,对莎士比亚的评论就没有间断过有关莎士比亚的评论可谓 是汗牛充栋人们就莎剧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莎剧的语言、舞台艺术和技巧,莎剧的 人物性格和多重意义,莎诗的风格和结构等许多方面做了非常大量、详细的评论研究,还 做了大量的诠释、集注等工作莎评已经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而且莎评本身的发展就 可以写成一部有趣的历史历代各个民族的几乎所有的名人、作家、评论家,都要站出来 评价莎士比亚,并从中显示自己的社会观、文化观和美学观历代有许多人因研究莎士比 亚而出了名,有不少导演因为导演了莎剧而成为名导演,演员因演莎剧而成为名演员各 个时代,各个阶级,各种流派的人以各自的批评标准评论莎士比亚,有褒的,也有贬的, 有极力推崇的,也有大骂的,使得对莎士比亚的评价千姿百态。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时代 的变迁,看出文化观念的发展,看出不同的美学趣味、文学倾向 第一个公开谈论莎士比亚的人是“大学才子”派的罗伯特格林由于像莎士比亚这样来自 剧团的人越来越受欢迎,而“大学才子”日益失去剧院的影响,所以他仇恨莎士比亚,他 临死前警告他的同行,要警惕, “因为有一个暴发户似的乌鸦,以我们的羽毛为装饰,将他 那老虎的心隐藏在演员的皮毛之内,妄自认定他自己也能乱写一首素体诗,像你们中间最 好的诗人一样,他是一个打杂的人,居然自信他是国内唯一的舞台震撼者(Shake-scene)” 这从反面说明当时莎剧已引人注目 莎士比亚死后,他的戏剧界的朋友搜集他的作品,在 1623 年编印出莎士比亚的第一个戏剧 集,收 36 个剧本,即所谓“第一对折本” 当时的戏剧家本琼生为它写了篇题词,对莎士 比亚极力称赞,说他是“时代的灵魂” , “它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17~18 世 纪间,由于古典主义理论的兴盛,人们对莎士比亚的评论一般是平衡的,既承认莎士比亚 的伟大,又指出他的不足如英国的约翰孙,他称赞莎士比亚是自然的诗人,他的人物既 有普遍性,又有个性同时,他认为莎士比亚牺牲美德,重视给读者以快感而忽略给读者 以教导,写作没有任何道德目的;悲剧差,其雄辩和演说多半枯燥沉闷,语言浮夸而冗长, 不重视情节的安排。
古典主义莎评在法国的代表人物是伏尔泰,他认为莎士比亚是伟大的, 又是卑鄙的,它对莎士比亚肯定的少,否定的多他从古典主义的高雅趣味出发,认为莎 剧粗野卑鄙,缺乏理性,毫无规则,毫无礼仪,称莎士比亚是一个“天才的野蛮人”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兴起浪漫派莎评表现出两种特征:①失去了古典主 义的平衡,一味地赞赏莎士比亚,从而形成对莎士比亚的崇拜②强调感受,强调热情,注重 对莎士比亚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探索 与浪漫派把莎士比亚创作看作是浪漫的不同,19 世纪的俄国莎评则强调莎士比亚的现实主 义特征俄国评论家如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多是大力赞扬莎士比 亚的托尔斯泰队莎士比亚却是那样的不理解,那样的不客气他力反对莎士比亚的推崇, 认为莎士比亚不是艺术家,不会塑造人物,他的作品也不是艺术品,是他抄袭的,而且把 原来的给彻底糟蹋了 进入 20 世纪,莎评更加发达,在数量、范围、深度上都超过以往传统的莎评(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思想内容、作者的生活经历等评莎士比亚)继续发展,数量很大,另外, 心理学、语言学、比较文学的空前发展,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哲学思潮和创作流派的出 现,为莎评开拓了广阔的新的领域。
许多人从新的角度来研究莎士比亚如意象——象征 ——语义派莎评,从语言文字入手,研究莎剧里的意象及它们的象征意义有人运用弗洛 伊德的心理学评论莎士比亚,如用“俄狄浦斯情结”结识哈姆雷特的性格还有人说莎士 比亚的悲剧,如《李尔王》 ,是荒诞剧,于是莎士比亚成了存在主义者当前,莎评继续发 展英、美、德等国家都成立了专门的莎士比亚学会,建立了专门的图书馆,办了专门的 刊物,有的国家还不止一种如在英国,有关专著、论文集不断发表,而且有几种定期刊 物,如《莎士比亚研究》 (Shakespeare Survey) ,这一丛刊一年一册,一册一个主题;(1962)诗 作和音乐;(1975)莎士比亚和当代思想;(1981)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在英国, 莎剧在舞台上历演不衰,还拍成了电影 《哈姆雷特》拍了两次,一次在 1984 年,一次在 1969 年,前者的导演是劳伦斯奥立弗(Lawrence Olivier) ,后者的导演是汤尼理查森 (Tony Richardson) 英国广播公司电视部从 1979 年起,以每年 6 部的速度拍摄和播映莎 士比亚的全部剧本到 1985 年 4 月全部拍完英国莎士比亚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莎士 比亚年会,邀请五大洲各国莎学家参加。
纵览几百年,我们发现人们对莎士比亚总是津津乐道,似乎对于他有说不尽的话二、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戏剧的影响莎士比亚对中国戏剧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 世纪中叶,莎士比亚的名字随着西方的传 教士来到了中国其后,中国思想家严复于 1894 年、1897 年,梁启超于 1902 年,鲁迅于 1907 年都在译作中提到过他他的戏剧,最初是通过对兰姆《莎士比亚乐府》的译述,介 绍给中国人的清末人士提出了重视“悲剧”的主张,曾以莎士比亚悲剧艺术作为依据 莎士比亚戏剧的译本,从 1921 年田汉所译的《哈姆雷特》开始,到 1949 年前,已近 30 种 曹未风计划翻译莎剧全集,先后译完 21 种朱生豪于同一时期,在条件倍极困难的情况下, 坚持翻译,至病逝前,译出 27 出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莎士比亚在中国的声望日 增,除在高等戏剧院校中开设莎剧课程和戏剧界、学术界除了开展对莎剧和国外评著的介 绍研究外,莎剧翻译更受到重视1954 年朱生豪的 3 卷集经补充 4 种遗稿,出版了 12 卷 31 出戏的《莎士比亚戏剧集》 ,1978 年,经过全面校订,补译了原缺的 6 出历史剧和十四 行诗、长诗及杂诗,再次出版了 11 卷的《莎士比亚全集》 ,作为对莎士比亚诞生 400 周年 的重要纪念。
在这前后,莎剧新译本也相继出版 1889 年、1902 年,上海学生开始搬演莎剧故事和英语的《威尼斯商人》 1911 年在上海春 柳社演出过《女律师》和《奥赛罗》 ,是根据《吟边燕语》改编的幕表剧1913 年上海新 民社、稍后民鸣社都上演过《女律师》(别名《一磅肉》 、 《借债割肉》),并根据《哈姆雷 特》(一说是《麦克白》)编出了《窃国贼》 ,借以讽刺袁世凯称帝 “五四”运动时又有一 批改编莎剧故事的文明戏剧目出现,但其内容距离莎剧极远1921 年,北京燕京大学女校 青年会在协和医院礼堂演出了《第十二夜》 ,受到观者的好评30 年代,随着译本的出现, 少数职业剧团、业余剧团及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先后演出了莎剧40 年代,其他剧种也开始 试演莎士比亚剧作 1949 年以来,全国各地先后演出了《威尼斯商人》 、 《罗密欧与朱丽叶》 、 《哈姆雷特》 、 《李 尔王》 、 《奥赛罗》等 13 出莎剧1983—1985 年间中央戏剧学院成立了莎士比亚研究中心,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也在上海建立,吉林省也成立了莎士比亚学会1986 年 4 月几个单位共 同主办了中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在北京、上海两地共演出了 28 台莎剧,其中 7 台是以 不同戏曲剧种及话剧的形式出现的。
这次活动对于介绍莎士比亚戏剧,提高中国戏剧创作、剧场艺术以及观众欣赏和知识水平,起到了良好作用 三《哈姆雷特》英译汉翻译简史 [1] 清末民初林纾用文言以散文体翻译了兰姆兄妹合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 ,中文译 名为《吟边燕语》 ,其中的哈姆雷特的译名为韩烈德林纾不会英文,因此译文与原文偏差 甚大 [2]1921 年田汉用时兴的白话文翻译的《哈姆雷特》是中国出版的第一个莎剧译本,当时译 名为《哈孟雷特》 田汉以日本版本为依托,所以译文与原文也存在较大的偏差 [3]1957 年台北中华书局出版了由朱生豪翻译,虞尔昌补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朱生 豪译笔流畅,全面涉猎莎剧作品,其译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1967 年台北远东图书公司出版了梁实秋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5]1978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朱生豪、方平、章益、方重、杨周翰、张谷若、杨德豫、 梁宗岱、黄雨石等译,吴兴华等校对的包括诗作在内的《莎士比亚全集》 [6]1929 年朱维基以诗体翻译了《奥赛罗》片段,成为我国以诗体译莎剧第一人 [7]1934 年诗歌翻译家孙大雨以“音组”韵文体翻译了《黎琊王》 ,并于 1948 年 11 月出版 集注译本,于 1995 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诗体译本《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
[8]1954 年诗人兼翻译家卞之琳用“以顿代步”的方法译《哈姆雷特》 ,该剧本于 1956 年 8 月出版到 1984 年完成了四大悲剧的全部译事,并于 1988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莎 士比亚悲剧四种》 [9] 1958 年,上影译制厂根据卞之琳的《哈姆雷特》译本整理,配音译制 40 年代后期英国 双城影片公司的出品《王子复仇记》 ,于七十年代开始公映,创下影视观看人次过亿万的记 录 [10] 1990 年,许多译家寻求以诗体翻译出版莎士比亚诗剧全集,方平主持的以诗体翻译的 《新莎士比亚全集》即将出版,南京译林出版社也准备出一套新译本,裘克安认为“如果 满足于散文译本,中国莎学就无法再前进一步 ” [11] 2000 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了《英若诚名剧译丛》,包括英若诚翻译的 8 部戏, 其中有《哈姆雷特》 英若诚认为, “我们的很多译者,考虑的不是舞台的直接效果,而是 如何把文中的旁征博引、联想、内涵一点不漏地介绍过来,而且原作名气越大,译文就越 具有这种特点但舞台演出,观众想听到‘脆’的语言,巧妙而对仗工整的、有来有去的 对白和反驳,作为译者,我们有责任将之介绍给观众。
”在英若诚翻译的作品里,几乎没有 译作中常见到的倒装句,没有翻译电影里的语言零碎儿,他的译文通篇是上口的舞台口语[11] 据北京青年报 2003 年 12 月 28 日报道,27 日凌晨 1 时 35 分,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 家英若诚因患肝病导致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在协和医院辞世,享年 74 岁弥留之际译 完新《哈姆雷特》 虽然他过去也曾经译过此书,但善于“咬文嚼字”的英若诚仍不满意, 认为过去的译作不够舞台化,因此他住院期间再译此书力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12] 据新浪网 2005-03-08 报道,曾获 1997 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服装、音乐等多项提 名的电影《哈姆雷特》 ,近期由湖北电视台引进并刚刚译制完成,为了将这部优秀影片完美 地呈现给我国观众,著名译制片导演黄承联调动了全国最强的译制阵容 《哈姆雷特》一稿、 二稿翻译分别由我国著名翻译家英若诚和钱绍昌完成,第三稿由黄承联完成黄承联介绍, 此次翻译的《哈姆雷特》 ,考虑到电影台词的需要,语言讲求在清新流畅中蕴涵激情和哲理, 让影片既褪去莎翁名著的艰涩与距离感,同时又保留住莎翁经典名句的悠长韵味,让观众 更容易融入其中 参考文献:《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任明耀 著 2001、香港语丝出版社《欧美文学史论》 张志庆 著 2002、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