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眼中的《哈姆莱特》冯露.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4122423
  • 上传时间:2017-08-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目 录摘要…………………………………………………………………………………1关键词………………………………………………………………………………1引言…………………………………………………………………………………1一、王子的忧郁……………………………………………………………………1二、生存还是毁灭…………………………………………………………………3三、 《夜宴》与《哈姆莱特》 ……………………………………………………5结论…………………………………………………………………………………6参考文献……………………………………………………………………………61我眼中的《哈姆莱特》[摘要]《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也是莎士比亚一生创作最高成就的体现剧中除哈姆莱特复仇的线索之外, 还有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复仇线索,三条线索以哈姆莱特的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为副线,交错发展又主次分明复仇成为了本剧的主题,在莎士比亚的笔下使《哈姆莱特》在内容与形式上推陈出新,成为了欧洲戏剧史上的奇观[关键词]悲剧;复仇;犹豫;差异;命运《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也是莎士比亚一生创作的最高成就的体现。

      剧中以中世纪丹麦宫廷为背景,通过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现实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注一、王子的忧郁哈姆莱特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是一个处于理想和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那时,他把世界看成是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他认为, “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买好的框架” , “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幕” ,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 有一段议论一直被一些文学史家所称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样的议论,正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说明哈姆莱特曾是一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也正因为这样的乐观,他把父亲看成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把母亲看成是圣母一样的纯洁女性父亲和母亲的结合是理想与爱的结合,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 。

      但是,这样的美好2在《哈姆莱特》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 ,人们噩梦不断,惶惶不可终日,人们普遍感到了“世界的末日到了” 克劳迪斯为权势所诱惑,私欲的洪水冲垮了理智的堤坝,以杀兄之暴行,夺取王位,霸占嫂嫂,又以奸诈的手段企图置王子哈姆莱特于死地面对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的严酷现实,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受的严霜袭击的娇花,枯萎凋零,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的王子” 在昔日的理想被击碎的情况下,他一方面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 ,一方面又深入的思考与研究生活于其间的人他对美好的世界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曾经在他眼中“负载万物的大地,这座美好的框架,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 可见,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他昔日的梦幻;而梦幻的破灭就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失落了信仰对未来没有寄托的人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延宕的王子” 哈姆莱特在复仇行动上的犹豫,既使得这一形象显得复杂而深刻,又产生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他在鬼魂那里得知父王猝死的原因,同时还接受了复仇的任务后,仍然迟迟不付诸行动,表现为行为上的拖延和犹豫,这是由于他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太过强大,作为新兴力量代表的哈姆莱特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 、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的原因造成的,因而,他的复仇以及他的悲剧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但是,哈姆莱特形象的深度、复杂性不只是这一方面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更是因为他进行着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他感悟到人的渺小、人的不完美据中有一幕,哈姆莱特放过了正在独自祷告的克劳狄斯,他觉得“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束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荒淫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 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哈姆莱特有着很强的宗教观念,而另一部分也在于他性格中的迟疑和懦弱一方面他害怕自己杀人的末日审判,而另一方面他要掩盖自己的这种懦弱,让他不复仇的行为在道义上讲地过去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智慧3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人们曾经这样赞誉他但在遇到切实的问题的时候,他却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只会左思右想,发表评论,在行动上显得极其迟缓念叨和软弱无力,这句话用在哈姆莱特的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有人说哈姆莱特的剧情太过于牵强,怎么可能所有人都死了,但这正恰恰是现实所在。

      他向我们表现了一群对抗命运的人的最终结局他们尝试着去改变命运,和命运顽强的抗争,结果什么也没有解救他们尝试着去挽回过去,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这种无奈是依存于每一人身上的,也许这也就是人本身最大的不幸 《哈姆莱特》式的悲剧伴随着每一个人的各个方面,并且无时无刻当然,命运是没有人可以选择的,自古以来父债子还,杀父之仇是不共戴天的哈姆莱特在命运的推动下一步步的走上了复仇的道路也许他的悲剧就在于此,他没有权利去选择他的出生、他的父母、他的生活,甚至他的人生,当他得知父亲的死因的时候,他就没有了回头的路在复仇的路上,他一面依照亡父所托,决心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另一方面他又犹豫不定、顾虑重重;一方面想杀了叔父克劳迪斯,一方面杀了他又怕自己杀人的末日审判到来于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机会在生存与毁灭之间徘徊不定二、生存还是毁灭哈姆莱特算得上世界文学中最著名也最具争议的艺术形象,所谓“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便概括了这个艺术典型的复杂性在“生存还是毁灭”这段著名的内心独白中,暴露出哈姆莱特的错综复杂的性格特征是犹豫不决一个关于生与死的选择一度令他进退维谷但是,经过苦苦的内心争斗哈姆莱特最终放弃了死亡。

      因为当哈姆莱特听到父亲死讯、得知母亲与克劳迪斯的迅速成婚之后万分震惊,却又无法采用任何手段为父亲复仇,便立刻想到以自杀解决一切烦恼和痛苦可一想到人死虽如同睡眠,进入的却是一个有去无回的未知世界,他便开始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在经历激烈的内心争斗之后,哈姆莱特终于选择了活着他开始以为,如果继续生存下去,就得拿起武器,扫清人间罪恶;如果就此了结,死亡就可以结束一切尘世苦痛,何乐而不为呢?因为这样既可以解脱心灵的创伤,同时又可以了结皮肉之苦因此,哈姆莱特说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结局但是,在这种“最终的结算”里,如果死亡如同睡眠那样作起了噩梦,该怎么办呢?一4想到这,踌躇满志的哈姆莱特一下子变的忧虑重重起来此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死亡不可名状的恐慌和惧怕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他想“如果死亡无异于睡眠,那么睡眠有时就难免要做噩梦 ”这实际上是延长了生命的折磨和苦难 这样做不但事与愿违,而且是雪上加霜更可怕的是,在那死亡的睡眠里要做什么样的梦目前又不得而知因此,一想到这他就踌躇不前,不知如何是好 其次,对事后的重重顾虑同样凸现了哈姆莱特对生的渴望他认为,虽然谁也不愿负荷这些重担,拖着疲惫的生命呻吟、流汗。

      一言以蔽之,谁都不想苟延残喘、姑且偷生但是,死亡毕竟是一片不可知的地方,凡是到过他的疆土边界的人从未有过生还者这样,死后的情况又如何?这不能不让人惧怕,同时也使人意志动摇,进而迫使人们不得不忍受目前的灾难,而不愿意奔向另一些尚为人所知的灾难于是,哈姆莱特的意志动摇了,对生的渴望终于使他变成了一个怕死的懦夫因此,尽管尘世间充斥着诸如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失恋者的痛苦、法律的拖延、官吏的横暴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丑态,他还是决定在这样的夹缝中坚强地活下去毕竟,死亡是未知的,他也极有可能像活着一样苦难重重除了对未知的死亡的无比恐惧之外,另一个令哈姆莱特弃死回生的重要原因是行动哈姆莱特首先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而非一个简单的复仇主义者正因为如此,哈姆莱特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忧国忧民的理想主义者而不是一个一般的贪生怕死的人莎士比亚正是将一部简单的复仇悲剧提炼升华成了一出深刻反映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尖锐矛盾的伟大悲剧,从而使之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独白的结尾,哈姆莱特颇有几分自责地说,“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然的色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样一种考虑之下,渐渐逆流而去,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哈姆莱特的这段独白不仅揭示出人的生存与死亡对于人本身的意义和作用,而且还再现了他矛盾痛苦、十分踌躇的心理状态;同时,这段独白也暗示了这位悲剧主人公已经下定决心要不顾生死去义无返顾地投入到某种行动中去 哈姆莱特始终没有放弃要为民除害、为父复仇的计划虽然一度想到寻死,但是他很快就清醒了过来其实,哈姆莱特自始至终、无时无刻都在盘算如何将轼君窃国罪人克劳迪斯投入地狱他深知自己为父申冤的道德责任和振救国家的政治责任;王子的全部思想和行动都雄辩地证明了他在分秒必争地为解决这个双重任务5而战斗,只是苦于没有找到理想的、恰当的途径而已正是由于自身的犹豫不决、郁郁寡欢、思前顾后的性格缺陷和对当时形式审时度势的失误才使得王子的复仇计划一拖再拖,以至于无限期延迟,最终反而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与此同时,这一点正好印证了哈姆莱特的毕生追求,这就是——行动因为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复仇、伸冤计划,而且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达目的不罢休 ”的坚强决心,所以行动是支撑和鼓励他活下去的重要力量 哈姆莱特在深刻冥思了生死利弊之后终于选择活着,就是由于他有行动的坚强信念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哈姆莱特,他始终坚持从神学宗教观点出发,企图将复仇的行动合法化,认为做这件事既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又要获得民众的认可和理解,所以,在真相大白之后,他依然不能果断行动,一再错过了复仇的机会。

      三、 《夜宴》与《哈姆莱特》这让我想到了我国的一部国产影片《夜宴》 ,也是一个关于复仇的题材 《夜宴》导演冯小刚曾说过, 《夜宴》是中国版的《哈姆莱特》 《夜宴》正是以中国式的浪漫情怀和悲剧气氛,汲取了《哈姆莱特》的精髓,形成了与其典型的西方叙事“似是而非”的特点,由此更加突显两者的异曲同工, 《夜宴》像是一个精妙的隐喻,昭示着我们的生活面目,而《哈姆莱特》则表现着西方文明的精华两篇作品在人物性格及命运方面的对比,如无鸾与哈姆莱特、婉后与王后、厉帝与克劳狄斯、青女与奥菲利娅等基本对比起来,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的理解《夜宴》以无鸾的复仇为线索,其中,交杂着厉帝与婉后的复仇太子无鸾与哈姆莱特,他们同样背负着杀父之仇,他们是那样的相同——他们曾经向往美好的生活,有着自己对理想的追求,美丽的情人他们又是那样的不同,哈姆莱特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本来可能是一位英明的君王,但他却被父亲的死深深困扰他的母后嫁给杀父仇人,他的朋友背叛了他,本来美好的爱情也将破灭他在犹豫过后最终勇敢地复仇他机智地识破了朋友的背叛,他由于误会杀死了情人的父亲,更因此陷入了情人之兄的复仇之中,最终他赢了却输了整个国家。

      无鸾则是一个执着于艺术的理想化的人他勇于揭露新国王的罪恶行径,却不够狠毒、没有胆量杀死新国王他十分勇敢却又对敌人过于善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