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石刻艺术瑰宝讲解.ppt
16页中国石刻艺术瑰宝 龙门石窟简介 概述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是 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洛阳市南郊 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四 大石窟之一(另外三大石窟为:甘肃敦 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天水麦 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位于中国中部河 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 东西两崖的峭壁间 •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 、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 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 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 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 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 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 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 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 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 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 ,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 重大贡献 •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 化遗产[1] 潜溪寺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 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 ,大约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 初期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 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 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 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 ,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
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 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 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特别是南壁 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 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复 制品陈列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 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 极乐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净土 宗信仰的对象[2] 宾阳洞 •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 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 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 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 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 做功德而建它开工于公 元500年,历时24年,用 工达80万2366个,后因为 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 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 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 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 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 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 要造像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 五千尊小佛而得名 •龙门石窟 万佛洞 •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 ,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 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 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 :“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 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它 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 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 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
洞内主佛为阿弥陀 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 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 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 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主佛端坐在莲花 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 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 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 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 ,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 群体像五十二代表着菩萨从开始修行到最 后成佛的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 向、十地、等觉、妙觉 莲花洞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 名,大约开 •龙门石窟 莲花洞 •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 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 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 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 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 自如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 设计而成[2] •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 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 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 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 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 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被 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
龙门石窟中最小 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 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 生 历史沿革 •开凿历史: •根据《魏书》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自古以来,龙门 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 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 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 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 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这一时期 北魏统一北方,外来的宗教佛教成为思想统治的精神支柱为了控制 中原地区,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将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迁于洛阳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迁都洛阳的前几年此 后在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隋、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复和 续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150年之久在 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 10%左右 •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 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龙门风景名胜区[10] 被公布 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000年11月, •龙门石窟画册(29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 委员会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 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 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 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 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 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2006年1 月龙门石窟被中央文明办、建设部 、国家旅游局联合授予“全国文明风 景旅游区” •2007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 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龙门石窟被中国世界纪录 协会收录为中国现存窟龛最多的石 窟,创造了现存窟龛数量中国之最 [11] •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于2007年3 月28日结束了面部修缮工程,保护 人员没有对大佛进行大的修复,只 是对大佛表面除尘除污,封堵大佛 自身和周边细缝 景点价值 •书法艺术: •截至2013年,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佛塔70余座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 刻最多的一处,有古碑林之称,共有碑刻题记2860多块,其中久负盛名的龙 门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分别是魏碑体和唐楷的典范,堪称中国 书法艺术的上乘之作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 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 ,称为微雕。
[2] •龙门石窟也是书法艺术史是宝藏著名的书法精品龙门二十品,是后代碑拓 鉴赏家从龙门石窟众多的石刻造像题记中精选出来的书法极品这些碑刻不 仅记录了发愿人造像的动机、目的,还为石窟考古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清 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还称赞魏碑有十美,如 :笔法跳跃,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等时值今日,魏碑体还作为标语、装潢 用字广泛使用由此可见,二十品在书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佛教文化: •龙门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它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 时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 方面的实物资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文化意义: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 •龙门石窟夜景图(17张) •彩两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 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 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在北魏 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 价值。
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 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 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12]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 人们以胖为美,所 • •龙门石窟(16张) •以唐代的佛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龙门石窟的唐代造像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雄健 生动而又纯朴自然的写实作风,达到了佛雕艺术的顶峰[13] 唐代龙门石窟的重点洞 窟中,以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最为著名这座依据《华严经》雕 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 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 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旅游信息 •参观路线 •总路线: •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西山石窟:北门---禹王池---潜溪寺---宾阳三洞---摩崖三佛龛--- 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南门 •东山石窟: •南门---擂鼓台三洞---文物廊---千手千眼观音像龛---西方净土变龛---看经寺---二莲花洞---四雁洞---北 门 •香山寺: •南步游道---莲花池---钟楼、鼓楼---天王殿---罗汉殿---石楼---九老堂---观景台---大雄宝殿---乾隆御碑 亭---蒋宋别墅---撞钟(钟、鼓楼观景台留影)---从后门经东山宾馆进入白园 •白园: •南大门进---南诗廊---琵琶峰---北诗廊---道诗书屋---乐天堂---青谷---正门 •开放时间 •旺季:04月01日-10月07日 开放时间: 07:30-22:00 •10月08日-10月31日 07:30-18:00 •淡季:02月01日-03月31日 开放时间: 08:00-18:00 •11月01日-次年01月31日 08:00-17:30 •景点交通 •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12公里处,可从洛阳火车站乘81路公交车前往,车程约40分钟。
•还有从市区其他地方坐53路、81路和60路也可以到达龙门石窟与少林寺之间也有对开的班车 景点趣事 •石楼:武则天“香山赋诗夺锦袍” •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则天在洛阳称帝,非常钟情于伊阙山水,也很喜欢位于其中 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她经常在香山寺中石楼坐朝(据〈大唐传载〉记述)[15] 并在 石楼留下了千年为人们所传颂的典故“香山赋诗夺锦袍”,在一次春游香山寺时,武则天 别出心裁,主持了一次“龙门诗会”,历史上有名的“香山赋诗夺锦袍”即由此而来[16] 唐代诗风很盛,武则天对胜出者“赐以锦袍”,奖品不见得贵重,但却是难得的荣誉,群 臣当然各不相让,奋力争夺首先成诗的是左史东方虬:“春雪满空来,触处如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武则天觉得东方虬文思敏捷,又才华出众,立即把锦袍赐 给了他,而此时,多数大臣也相继成诗,经当众诵读,其中宋之问的《龙门应制》一 致认为更在东方虬之上,武则天遂决定把锦袍赐给宋之问,“香山赋诗夺锦袍”也成了诗 坛上的一段佳话而这段典故所发生的地点---石楼就位于香山寺内[8] •九老堂:白居易与“香山九老会” •盛唐以后,经过“安史之乱”,香山寺因年久失修,渐趋衰败,至白居易任河南尹之时, 香山寺已是萧条至极,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来洛任河南尹,他闲暇 时常在伊阙山水间流连,想修复香山寺,却因财力有限,未能如愿。
大和六年(公元 832年),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将为元稹撰写墓志铭所得的酬金悉数拿出,费时3个 多月,重修了香山寺,使衰败的旧寺的亭台楼阁换了新颜,并撰写了《修香山寺记》 一文白居易重修后,香山寺再次声名大振,一时间游人络绎不绝[17] •“停宫致仕”后,白居易更加放情于山水,赏玩泉石风月因慕恋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 住寺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