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孜藏族的康南定居模式(1991).docx
21页甘孜藏族的康南定居模式(1991~) 第一节 巴塘模式1.定居环境巴塘县位于四川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川、滇、藏三省接合部,位于2846′N~3038′N、9858′E~9945′E,南北长约260千米,东西宽约45千米面积8186平方千米,与理塘、乡城县接壤,南与得荣县毗邻,西与西藏自治区的贡觉、芒康和云南省的德钦等县隔金沙江相望,北与白玉县紧连县治夏邛镇,海拔2580米,境内国道318线纵贯8乡1镇,全长175.042千米巴白公路巴塘段为30千米巴塘县城至西藏芒康104千米,距离州府康定483千米,距离成都851千米,至理塘198千米巴塘县辖18乡、1镇一个镇是夏邛镇,18个乡是拉哇乡、竹巴龙乡、党巴乡、措拉乡、茶洛乡、列衣乡、德达乡、莫多乡、甲英乡、波戈溪乡、松多乡、中心绒乡、地巫乡、苏哇龙乡、昌波乡、中咱乡、亚日贡乡、波密乡巴塘县由于受海拔高度、南北走向的山脉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属高山高原气候巴塘县内春季气温回升快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雨季主要集中在6~9月,秋季由于冷热气流交替,小气候频繁冬季天气变冷,最低气温可达-10℃以下,雨雪天气较少总体呈现冬暖、春干、夏凉、秋淋的气候特征。
[1]巴塘县地处横断山脉北端金沙江东岸河谷地带,横断山脉纵贯全境,其地形随金沙江走向由北向南倾斜,并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之状地势走向在昌波河口以上为北东南西向,在昌波河口以下为北南向境内地貌属“川西高山、高原区”中的“金沙江东岸极高山亚区”,按照其特征分为北部极高山区,中南部高山峡谷区和中东部半高山区、山原区北部极高山区平均海拔3300米,中南部高山峡谷区一般海拔在2800米以下,中东部半高山区、山原区海拔一般在2800~3300米[2]巴塘县河流均属金沙江水系,境内江河主要有金沙江及其支流巴曲、莫曲和定曲金沙江由北向南贯穿县境西部,在巴塘县内全长167.1千米,平均流量为943立方米/秒,年总径流量为297.19亿立方米巴曲发源于扎金甲博冰川之下,定曲发源于波密乡哈日拉西侧,巴塘县内流长116.19千米巴塘县还有大小湖泊107个、小河溪流50余条,其中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千米的有19条;可利用河川年径流量达19.6亿立方米2.居住习惯与建筑特征巴塘县境内有藏传佛教宁玛系、藏传佛教格鲁系、藏传佛教噶举系三个教派,有康宁寺、竹瓦寺、争则寺(原仁波寺)、土登尼夏林寺、彭吉林寺、降卡寺、牙索寺、措普寺、扎呷寺、却能寺、莫多寺、郎根寺、曾然寺、桑登寺、恶曲寺(山神庙)、日登寺和哈然寺等17座寺庙,因此巴塘县建筑具有比较明显的藏传佛教特色。
[3]巴塘县历史悠久,古为部落之地,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魏、晋、南北朝,属白狼国,唐朝年间,被西藏吐蕃王朝所灭,巴塘受吐蕃统治,直至清代被收归中央,划入四川因此,巴塘县受到藏族文化的深远影响,在建筑特色上,也有古代藏文化的痕迹巴塘县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据2006年统计,在巴塘县总人口中,藏族达44726人,占96.61%;汉族1543人,占3.33%;其他为彝族、回族、纳西族、蒙古族、苗族[4]巴塘群众的住宅普遍为一户一幢、一楼一底外加奓口楼的藏房农牧民住宅底层为畜圈,二层为住房和灶房,顶层为打场、晒场,奓口楼堆放饲料、农具外墙大多用红泥浆(有的也用白泥浆)粉饰图11-1 巴塘县定居点1991年后,城乡群众修建的住宅得到改进,大窗、楼高为显著特点,而且室内面貌大为改观,一般底楼为厨房、餐厅、客厅,二楼为寝室,墙壁均用涂料粉刷,房间装有隔板、地板和望板,并刷有油漆,房顶铺有水泥以防雨水渗漏而区乡民宅为土木结构,但住房和畜圈分开,家里的装饰、陈设也逐步趋于城市化[5]3.新设计特点巴塘县规划定居点24个,涉及1551户,9301人其中部分定居点主要集中在县区域附近定居点所处地带地势平坦,处于两山之间的山谷,并且它与主要的交通要道沪聂线较为接近,方便农民出行,通达性较好,为赶集、子女教育、获得当地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等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第二节 理塘模式1.定居环境理塘县隶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金沙江与雅砻江之间,横断山脉中段,沙鲁里山纵贯南北理塘县距离州府康定285千米,距成都654千米,地处2857′N~3043′N、9919′E~10056′E,县政府驻地高城镇,海拔4014.187米理塘县东毗雅江县,南邻木里县、稻城县、乡城县,西接巴塘县,北连白玉县、新龙县,理塘县版图南北长215千米;东西宽155千米,面积14351.8平方千米县城海拔4014米[6]至2010年底,理塘县已有18个乡镇通公路,累计投入资金3.58亿元,共建成通乡公路8条174.4千米,通村公路223条1239.6千米,牧民定居点道路111条266.7千米,并支持国道318线、省道217线改扩建工程建设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912.6千米,实现了全县5个片区24个乡镇191个村通公路[7]据2011年统计,理塘县总面积14352平方千米,辖5个片区24个乡镇231个村282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7042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3‰有藏族、汉族、蒙古族、回族、纳西族、土家族、彝族、苗族、羌族9个民族,其中藏族47918人,占总人口的68%。
理塘县以丘状高原和山原地貌为主,兼有部分高山峡谷,西部中部因造山运动的抬升,地势起伏较大,向东南和东北倾斜,境内山脉和水系呈南北走向,东西排列,山川河流相间,山地垂直分布明显理塘县内部地貌日趋复杂化,地形呈显著的垂直分带,由低到高依次出现中山、高山、极高山等类型,在山地窄谷、宽谷和高山顶部夷平面又出现台地、多平坝、高山原类型理塘县主要山脉有格聂山峰,海拔6204米;肖扎山,海拔5807米;克麦弄山,海拔5780米;库尔岗中山,海拔5601米理塘县属高原气候区,基本特征为:气温低、冬季长、日照多、辐射强、风力大、水热同期、蒸发量大、干湿季节分明理塘县河流较多,分为雅砻江与金沙江两大水系,主要有无量河、热依河、君坝河、桑多河、呷柯河、霍曲河、白拖河、那曲河、拉波河,章纳河等11条支流,有8条注入雅砻江、3条注入金沙江,总长度1534千米理塘县河流面积786930亩,占水域面积的96.39%,大小河流遍布全县,县境内河流总长达52462千米,年径流量76亿立方米2.居住习惯与建筑特征理塘藏族人民由于受生存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自身的穿衣打扮和建筑装扮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其服饰最贴近大自然,妇女装束衬托朴素凝重、温柔贤淑、风情万种的柔美。
尤其是理塘妇女的发饰,相传为格萨尔王妃子“珠姆”路经理塘时流传,妇女们发辫皆为若干条弧形披于背后,间用彩色丝线相连并以金银饰饼装饰[8]藏族群众住宅,普遍为每户一幢一楼或二楼一底的平顶房,通称“藏房”其结构为土石、木石藏房的大小是以柱头的多少决定的,通常以10根、12根、16根、24根、25根、35根、45根等若干根柱头来定(柱与柱的中心距离一般为2.67米),柱子越多,房子越大农牧民住宅底层为畜圈,牛马羊均关在底层,二楼作厨房或者住房,顶层作打场或晒场侧边用直径20厘米左右的圆木横排状,藏语叫“棒柯”棒柯”用作储藏室或者经堂住宅大门一般开在向阳一方,多为双扇门底层为防盗,开设的窗户少而小,光线极差二楼开设的窗户较多,光线较好,窗子上方有小木枋重叠突出窗外,既美观又能遮挡雨水飘进室内二楼房内用木板隔成若干小间,分别作食、宿之用,部分藏房有较大型壁橱,施以精致雕刻,二楼四周都以刨光的木板遮住石墙壁顶楼的经堂设置华丽讲究,屋顶先用木板铺严,再用斧劈之木块铺垫二层,木块上用树枝铺一层,然后用较细之黏土夯实,作为避雨、晒场之用;一旦雨季来临,久雨不晴,多有漏雨之忧此外,牧区藏民逐水草而牧、逐水草而居,帐篷多用牦牛毛织成黑色块料,缝制成棱长台形或正棱台形,篷顶留1~2米长的一道口子。
下置灶台,以此窗口透气和排放炊烟,一般一顶帐篷占地10~30平方米,帐篷内用木杆支撑,四周配以牛毛绳子,拴在钉进泥土的木桩上,以拉抻帐篷,达到抗风、遮雨、抵挡霜雪的目的[9]图11-2 定居计划前牧民帐篷3.新设计特点理塘县规划定居点88个,涉及7498户32120人理塘县素有“康巴屋脊”之称,县城海拔在4000米以上这次新设计,针对理塘县的情况设计了五种方案,均为单层砖混结构方案之间的差异主要为户型和面积的不同其中分别有建筑面积为116.79平方米、103.52平方米、81.35平方米、100.28平方米以及84.95平方米五种方案,用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要方案中,屋面均采用1∶2水泥砂浆找平,上做一布两油氯丁胶隔离防水层,面做40厘米厚细石混凝土、刚性层,并布钢筋网墙面工程中,内墙面采用水泥砂浆打底,面刮仿瓷涂料外墙面刷白色涂料,女儿墙设民族特色装饰线外墙勒脚设1.1米高墨绿色仿石砖女儿墙采用水泥砂浆打底,刷铁红面漆,装饰线条采用白色墙砖夯填土上做厚混凝土垫层,采用1∶3水泥砂浆找平卧室铺普通木地板;厨房、卫生间贴防滑地砖附属工程有:所有窗安装防护栏带横向钢筋散水采用硅酸盐砌块砌筑,墙面采用水泥砂浆抹面。
在建筑物正面、山墙和建筑物背面设置混凝土、明沟所有卫生间背面均设计化粪池几种户型的建设成本按照当地1000元/平方米计算,大致为81350元/户至116790元/户图11-3 理塘县定居点4.新设计解决的问题理塘县基础产业薄弱,自然灾害频繁,财政拮据,农牧区贫困面大,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至今仍为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扶持县,还有待于全县人民与时俱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为理塘的崛起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全部力量在此次定居中,定居点集中,聚落形式较以前的零散式分布更加便利与安全,同时定居点选址也更加合理与安全,在地形上处于地震影响较小的地区,交通和获得教育资源更加方便相比较传统逐水草而居的帐篷生活,大大提高了对外来自然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理塘县由于地高天寒,热量严重不足,农作物品种比较单一,主要粮食作物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其次是豌豆、马铃薯、玉米及小量的荞麦、胡豆、二季豆和黄豆等,而当地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很低,自然条件独特,水资源较为丰富,因此考虑到理塘县水文资源与耕作条件,在新方案的设计中更加注重了定居点与农业畜牧之间的关系为了方便作物的晾晒,在屋顶做较大面积的晒场,同时女儿墙的设置伴随着当地独特的民族特色装饰线,更加显示出当地民族文化特点。
室内设计了专门的储藏室,用以保存粮食作物还设计了现代化厕所,更加方便卫生地满足牧民生活需求同时,在防震加固方面,以八度抗震作为设计标准,更加充分地保证了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第三节 白玉模式1.定居环境白玉县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横断山脉北段,金沙江上游东岸,沙鲁里山西坡,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位于3140′N~3322′N、9836′E~9956′E东与新龙县接壤,南与巴塘、理塘两县毗邻,西隔金沙江与西藏贡觉、江达县相望,北与德格县交界县域东西宽128.8千米,南北长134.4千米,总面积10591平方千米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白玉县总人口为42013人,占甘孜州总人口的4.68%,是一个人口小县,受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农区人口密度高于牧区人口密度;其中极高山占13%,高山占35%,宽谷和阶地占7%,山原和丘原占45%县城驻建设镇麻通村,东距康定622千米,距成都991千米[10]白玉县河流均属金沙江水系,水源丰富,主要河流有金沙江、偶曲、赠曲、降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