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摇镜头和跟镜头.doc
5页1三、摇镜头的作用 (一) 扩大视野,展示更多的视觉信息 电视画面框架是固定的,不能像摄影作品那样任意裁切,观众也不可能把电视机倾斜着看, 一些宏伟的场面和景物就无法在画面中完整表现 摇摄时虽然摄像机的机位不动,但围绕轴心的运动将观众的视线在摇摄的方向上展开,可以 突破画面框架的空间局限,扩展画面的表现空间,使画面更加开阔,周围景物尽收眼底对于横 向分布的物体,如群山、大坝、大桥、长城等横线条景物用水平摇;纵向分布的物体用垂直摇, 能够完整而连续地展示其全貌,形成高大、威武、壮观、雄伟的气势所以,摇镜头可以包容更 多的视觉信息二) 建立场景中几个物体的内在联系 生活中许多物体都会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如果同处于一个大画面中并不容易引起人们对它的 注意,但如果把这两者安排在摇摄的起幅画面和落幅画面中,实际上强调了两者的内在联系,观 众很容易从中了解创作者的表现意图 摇镜头除了通过镜头摇动使两个物体建立某种联系外,还通过摇出后面的物体对前面的物体 进一步说明来规范观众的思路例如, 《英与白》中,从熊猫“英”摇到饲养员“白”的镜头就 告诉我们,这只熊猫不是大自然的野生熊猫,而是一个孤独的熊猫,它和落幅中出现的饲养员生 活在一起。
在表现三个或三个以上主体或主体之间的联系时,镜头在摇的中途停顿,以构成一种间歇摇, 常常用来表现一组画面主体由于某种原因所构成的内在联系这种摇镜头通过镜头的运动轨迹, 把几个主体串联起来,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和作用三) 表示某种暗喻、对比、并列和因果关系 摇镜头可以通过镜头摇动使起幅和落幅两个物体建立联系,也可以表现两者间的某种暗喻、 对比、并列、因果关系 例如,儿童节的电视新闻,有从一片花朵摇到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的镜头,除了用鲜花表达 儿童节孩子们的快乐心情外,实际上在花朵和孩子间形成某种暗喻关系它比对列蒙太奇那种将 两个场景中拍摄的画面组接在一起的表现方法更少认为加工的痕迹和节目制作者的主管表现性, 因而在纪实性节目中具有不可置疑的论证力量 摇镜头使两个事物形成对比与拉镜头有一定的类似,所不同的是拉镜头侧重于纵向空间上两 个事物形象的比较,并在落幅中两者共存;摇镜头则适合于平面空间汇总两个主体的对比,落幅 之中只会保留一个主体四) 表现特定情绪 摇摄的速度和角度都可以影响观众的心理和情绪 摇镜头的作用是将所要表现的场景对观众逐一进行展示缓慢的摇镜头技巧也能造成拉长时 间、空间效果和给人一种印象的感觉。
而非水平的倾斜摇则破坏了观众在正常欣赏画面时的心理平衡,造成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 摇摄的运动形式加强了非正常情绪的表现,使观众得到视觉上的冲击和吸引但在 mtv 等体裁中, 倾斜摇也可以表现活跃、欢快的画面效果四、摇镜头的拍摄要求 (一) 控制摇摄的速度2在介绍和交代两个事物的空间关系的时候,摇速直接影响着观众对这两个事物空间距离的把 握慢摇可以将现实两个相距较近的事物表现得较远,反之,快摇可以将两个相距较远的事物表 现得相距较近摇摄的速度也会引起观众视觉感受上的微妙变化,摇摄速度的正确选择是每一个 优秀的摇镜头都离不开的 摇摄的速度还应充分考虑到观众对画面物体的辨认速度对于不易识别或容易造成视觉错误 的物体,以及线条层次丰富、复杂的景物,拍摄时要素适当慢一些;而一些结构简单或非主要的 物体,摇速就应快些对摇摄速度的控制反映了一个创作者对电视造型语言的把握程度 追随摇摄运动物体时,摇速要与画面内运动物体的速度相对应,拍摄时应尽力将被摄主体稳 定地保持在画框内的某一点上如果两者速度不一致,摇得过快或过慢,运动物体在画面上就会 时而偏左,时而偏,显示出忽快忽慢的动态,迫使观众不断调整视线,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和不稳 定感。
从某种意义上讲,追摇的全部美感价值都建立在摇摄速度与画面内部动体速度的对位基础 上 摇摄速度的快慢作用域人的视知觉,从而会产生一种情绪的变化摇摄的速度要注意与画面 情绪发展相对应画面内容紧张时,摇速相对快些;反之,画面内容抒情时,摇速相对慢些这 种远近距离感同时还伴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二) 摇镜头的目的必须明确 摄像机的运动只是表现的手段,运动本身不应成为表现的目的,摇摄同样如此摇镜头从起 幅的主体摇到落幅,要求画面目的很明确因为运动迫使观众调整视点,并对画面落幅产生某种 期望如果落幅画面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期望变成失望,就会破坏观众对画面的欣赏心境 摇镜头还需要考虑到摄像机与拍摄主体的距离会变化,进而产生景别的变化,即在摇镜头的 起幅、过程和落幅中景别大小不一致,在拍摄较近的景物时尤为明显在考虑摇镜头的落幅时, 摄像人员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实际拍摄时,摄像人员可以利用长焦距或者远距离进行摇摄, 减小景别变化的幅度 因此,摄像人员在拍摄摇镜头时必须表现出明确的目的,重点是控制好落幅以及落幅中的被 摄物体三) 摇镜头起、停必须干脆 在摇镜头拍摄前,摄像师应对起落幅有一个预期的计划在拍摄开始略有停留,让观众看清 起幅;运动过程应当做到画面平稳、速度均匀流畅,最后略有减速,干脆果断地停留在落幅画面 上。
摇镜头切忌摇动过程断断续续、磕磕绊绊,落幅犹犹豫豫、似停还动,这样会造成观众心理 疙疙瘩瘩,破坏观众的观看情绪,影响电视摄像的流畅与美感 除了在特殊的场面调度或表现特殊的不确定的情绪时允许来回反复摇摄外,一般情况下,摇 摄都是单向的,或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切忌对画面内容的不确定而造成反复摇摄的画面 摇摄人物时,应该让人物先运动,摄像机的运动再跟上同样,在人物停止运动孩子亲,摄 像机应先停止运动,避免让观众感觉到摄像机的运动 拍摄摇镜头落幅时,如何停稳,需要平时大量的训练甩摇难度更大,也可以分为几段来拍 摄由于甩摇是摄像机的快速摇转,当旋转到落幅时,画面很难停稳在更多的情况下,常采用 从起幅镜头急速甩摇,然后再拍摄一个固定的落幅镜头;也可拍一个模糊的甩摇画面接在两个固 定镜头中间,产生类似效果四) 摇镜头应避免拍摄无意义的景物 摄像师对摇镜头过程必须注意:如果画面中的景物并没有特定意义,应避免在摇摄运动过程3中出现无意义的长时间镜头我们可以通过对镜头焦距、拍摄角度、拍摄距离和运动速度进行改 变或选择,缩短摇摄的运动时间,减弱无意义画面的视觉感受 对于甩镜头,更应该全部虚化画面中的形象,只保留起落幅的稳定和清晰,通过虚化的中间 画面连接前后两个注意中心,强调空间的转换或造成心理上的时间紧迫感。
拍摄甩镜头时应该注 意在运动的垂直方向选择线条丰富、较密集、有层次的景物,才容易拍到好的效果第四节 跟摄镜头跟摄是摄像机始终跟随运动的被摄对象进行的拍摄方式,用这种方式拍摄的画面称为跟镜头根据摄像机跟随被摄对象运动的方向,跟镜头可以分为侧跟、前跟和后跟侧跟时摄像人员 在被摄对象的侧面跟随;前跟是摄像人员在前面倒退拍摄被摄对象的正面;后跟是在后面跟随拍 摄一、跟镜头的画面特点 (一) 被摄主体明确固定跟镜头的画面始终跟随一个运动的主体,该主体也始终处于画面中心,摄像机运动的速度取 决于被摄对象的运动速度,运动的方向与被摄对象相一致二) 画框景别相对稳定跟镜头中由于摄像机的焦距不变,运动速度和方向与被摄对象一致,画面的景别也相对稳定, 不论开始景别是全景还是特写,最后的景别还是保持开始的状态,这样能更好地表现运动的物体 的动态、动姿和动势三) 画面背景连续改变跟镜头中被摄对象与摄像机同速运动,主体在画面中相对固定,而背景环境则始终处于变化 中二、跟镜头与推镜头、前移镜头的区别跟镜头的拍摄方法实际上比较自由,可以有推拉、摇移、升降、旋转等形式,进而有摇跟、 移跟、摇移跟、变焦跟等方法从拍摄形式上看,跟镜头、推镜头、前移镜头这三者都有摄像机 追随被摄主体向前运动这一特点。
但是根据画面特点,跟镜头与摄像机位置向前运动的前移动镜 头以及机位向前推进的推镜头有着明显的区别 1、 从画面主体看: 前移动镜头只是摄像机位置向前运动,但是没有明确主体;推镜头与跟镜头的被摄主体明确 固定,但摄像机机位向前推进的推镜头由于摄像机向主体接近的运动,主体由小到大,落幅停留 在主体或其局部上;跟镜头主体明确固定且大小不变另外,推镜头的主体可以不运动,跟镜头 的主体一定运动2、 从画面景别看,前移动镜头与跟镜头的景别基本不变,推镜头的景别则由大到小连续变 化43、从画面运动看,推镜头、前移动镜头都要求匀速,运动路径基本是直线;跟镜头的速度 与被摄主体相关,主体速度快则跟镜头快,反之则慢,不一定匀速运动,并且在运动路径上也可 能或直或曲,始终要跟随运动的主体三、跟镜头的作用 (一)突出运动中的主体 跟镜头这种拍摄技巧能够连续而详尽地表现运动中的被摄主体,又能交代主体的运动方向、 速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使物体的运动保持连贯 跟镜头是通过摄像机跟随被摄对象一起移动的拍摄方式,被摄对象相对稳定在画面的中心位 置上,与运动的画面内部其他景物相比,呈现出相对静止状态,实际形成对动态人物或物体的静 态表现方式,使动体的轨迹清晰、运动连贯而有利于展示人物在动态中的神态变化和性格特点。
如《十七岁的单车》里,有很多侧跟镜头二) 纪实性意义强 跟镜头对人物、事件、场面的跟随记录的表现方式,在纪实性节目和新闻节目的拍摄中起到 重要作用 跟镜头中摄像机的运动是一种被动的运动方式,摄像机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是由被摄主体的运 动决定,画面效果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事件之中,作为事件的目击者客观地观察画面主体尽管摄 像机是运动的,但由于符合观众日常生活中作为旁观者对一些事件的观察习惯,因而纪实性意义 和客观性都比较强 新闻摄像,由于跟拍可以强化观众对新闻报道的确信程度,应当大量运用不干涉被摄对象的 纪实性跟摄手段,表现电视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三) 通过运动展现主体的精神状态 跟镜头跟随被摄对象一起运动,形成一种运动的主体不变、静止的背景不断变化的造型效果 运动的主体在画面中位置不变有利于表现思想和精神面貌 跟镜头还可以通过人物引出环境摄像机跟随人物运动,将其走过的环境连贯地表现出来, 人物所处的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对于主体人物精神状态的表现也很有利四) 引导观众的视线 从人物背后跟随拍摄的跟镜头,观众的视点与被摄主体的视点重合,画面表现的空间也就是 被摄人物的视觉空间带有主观镜头的性质表面上是被摄主体的运动带领摄像机运动,实际上是 引导观众视线跟随被摄主体进行运动和观察,表现出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所以纪实类电视节 目经常采用摄像机镜头跟随记者或采访者走入现场的画面,增强纪实性 一些新闻故事即常使用此手段四、跟镜头拍摄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 确保准确跟随被摄主体 跟镜头拍摄过程中被摄主体与摄像机都在运动,摄像机的运动要求“匀” ,而被摄主体的运 动速度可能不均匀,路线也可能不是直线,如何使摄像机准确跟随被摄主体,使两种运动速度保 持一致,这需要拍摄的基本功,也需要在跟拍前对被摄主体运动的方向、速度、路径有个大致的 预判 同时,应避免画面中的被摄主体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变化,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 另外,在跟拍过程中,焦点、拍摄角度、光线角度都有可能变化,要及时注意调整,使画面5中主体保证清晰,位置基本一致二) 保证跟镜头的相对稳定 跟镜头拍摄的被摄主体的运动是复杂的,有时被摄主体运动会产生上下起伏或曲折运动,特 别是当摄像机近距离跟拍时,这种复杂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画面平稳的运动是保证观众稳定观看的先决条件,在被摄主体运动过于复杂时,摄像人员可 以不用绝对地跟随被摄主体,而是尽量保持摄像机相对连续流畅的运动轨迹三) 注意跟拍的安全跟镜头拍摄时摄像人员需要跟随被摄主体,但同时要考虑安全问题,特别是前跟,摄像人员 是倒退拍摄。
第五节 升降镜头摄像机借助升降装置沿着垂直线上线移动拍摄的方式叫升降拍摄其中,画面从低处连续升 高,称为升镜头;画面从表现广阔视野的高处逐渐降低的镜头称为降镜头,合称升降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