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暴力对中学生行为及心理的影响及对策.doc
4页家庭暴力对中学生行为及心理的影响及对策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家庭暴力问题日渐突出,家庭暴力给家庭成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严重,尤其是对孩子的影响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教育场所,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敏感阶段,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初步形成,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阶段本文着重分析家庭暴力的成因和对中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试图通过可行性解决对策的探究,减少家庭暴力对中学生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关键词:家庭暴力 中学生 影响 对策一、 家庭暴力的含义及特征1、 含义 根据2001 年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的《关于<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若干问题的解释》,“家庭暴力”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传统的家庭暴力指直接作用于身体的殴打残害行为,如殴打、拳打、脚踢等另一种指当夫妻之间或其他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时,通过不理睬对方、无视对方存在、相互冷嘲热讽等方式从精神上虐待对方有关学者将之称为冷暴力2、特征(一)主体的特定性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与受害者是同一家庭中的成员,如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祖孙之间和婆媳之间等。
二)手段的多样性家庭暴力的手段不仅包括肉体上的伤害,还包括精神上的折磨,如冷嘲热讽、不理不睬等,有时还包括性暴力,如强行发生性行为等 三) 隐蔽性家庭暴力一般发生在家中,具有隐蔽性,只有受害者对外界进行求救或发生严重的后果时外人才会知晓 四) 时间的连续性在日常生活中,施暴者会因为不同的事由,多次或长期对同一受害者进行暴力行为二、 我国家庭暴力现状 家庭暴力较普遍地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因家庭暴力引发的各种争议和案件呈上升趋势据全国妇联调查,在2.7 亿个中国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施暴者九成是男性;夫妻间家庭暴力的受害者85%以上是妇女;每年有10 万个家庭因此解体;实际发生率还可能更高有关抽样调查显示,家庭暴力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4.7%目前,家庭暴力已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据了解,自2004 年以来,全国妇联每年有关家庭暴力的投诉均在4 万件以上,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全国妇联2002 年《妇女权益保障法》实事情况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公众中,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中国法学会“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项目调查中,有2/3 以上的家庭发生过对子女的家庭暴力行为,有1/3 以上的夫妻之间发生过家庭暴力。
调查中发现,74.9%的人认为对家庭暴力法律干预力度不够,94.6%的人认为有必要制定全国性的防治家庭暴力的法律 由此可见,在中国,家庭暴力的发生率较高,并且在此过程中妇女和子女通常处于弱势地位,承受着家庭暴力带来的阴影和摧残三、 家庭暴力的成因家庭暴力的迁移历史原因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 传统伦理道德中“男权”和“父权”文化的浸染几千年小农经济的价值观念,传统的家长制还残存在部分人的头脑中很多丈夫对妻、子的占有、支配意识很强,把妻儿视为私有财产在家本位的价值取向下,成年男性是家庭的主宰这就决定了男女之间、长幼之间在家庭地位方面的不平等性和非均衡性 家庭原因 父母婚姻关系的裂变婚姻关系的裂变会对子女的健康成长产生阴影 夫妻之间经济收入的差距社会的变迁带来了男女经济收入的不平衡,男性大多在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当家庭内部出现矛盾时,极易产生家庭暴力行为一些女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交往和谋生手段,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发生家庭暴力后,使得她们无法选择适当的应对暴力的手段和方式,到最后只好选择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下忍气吞声的维护已经支离破碎的婚姻 压力过大而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经济压力导致精神压力,缺乏沟通导致抑郁暴躁施暴者文化水平不高 不打不成材 除了以上所总结的几点主要因素以外, 家庭暴力还与子女的性别、年龄、生源地等方面有一定联系此外,父母感情不深、自身性格缺陷、就业困难等微观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家庭暴力的起因四、 家庭暴力对中学生的影响 家庭的潜移默化功能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家庭环境如何, 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其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家庭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社会控制角色是各种犯罪社会学派的共识, 一个人的社会过程始于家庭,其早期生活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每个人社会规范的接受、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立、行为方式的养成、生活技能的掌握和社会角色的培养等, 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这是因为, 第一, 童年时期是个人社会化的奠基时期, 儿童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社会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后来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这个时期的社会化主要是通过家庭进行的; 第二, 个人的角色社会化首先是通过家庭获得的, 作为子女的第一任教师, 承担子女的教育义务; 第三, 家庭成员的状况深刻影响着个人的行为模式,家庭成员的行为是个人行为的第一参照系, 由于父母与子女间存在血缘关系, 共同生活中联系紧密, 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子女, 父母的言行常常成为子女仿效的榜样。
因此, 良好的家庭环境, 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1. 家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了难以矫正的人格障碍俗话说得好: “家庭不单单是身体的住处, 更是灵魂的寄托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重要, 青少年犹如一块洁白的海绵, 滴进什么, 它吸收什么, 一旦被污染,事后无论费多大的力气去清洁也不可能洁净如初而家庭暴力恰恰污染了家庭成员生存的环境, 使这个环境充满火药味, 使生长在这个环境中需要培育的嫩芽-------青少年得到的不是文明习惯的熏陶, 而是有点血腥的味道, 在这个环境中, 青少年既可以因为遭受父母的暴力而受到心灵、健康上的伤害, 成为家庭暴力的直接受害者, 也可能是目睹, 生活在充斥着暴力的家庭中而得不到关注和照料, 感情需要和欲望得不到满足, 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变得充满敌意和恐惧有研究表明, 80%的家庭暴力会被子女目睹, 因此, 家庭暴力无论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 都会对子女产生如下影响: 紧张、害怕等引起的情绪反应; 自尊心、自信心下降; 不安全感、生理反应异常; 消极、孤僻、尝试用暴力行为或破坏性行为发泄情绪, 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 家庭暴力行为为“攻击型”犯罪起到了示范作用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 父母是子女最 直接的启蒙老师,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合, 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青少年的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示范和演练等过程获得的, 充斥着暴力的家庭, 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简单、粗暴, 棍棒代替说理, 滥施家长权威; 亦或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 双方的冲突也是通过暴力方式解决, 那么, 无异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 使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为, 遇事鲁莽凶暴3、 家庭暴力导致家庭解体和教育缺失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而家庭暴力如果得不到有效制止和处理, 很大程度上会导致家庭失和, 父母感情破裂, 最终家庭解散美国理查德( R ichards)、罗杰斯( Rodgers)和帕尔( Pryo r) 所作的研究表明, 父母关系破裂会使子女受到巨大的感情创伤, 子女可能遭受恐惧、愤怒、冷漠或逃避现实、悲伤和犯罪, 教育可能会受到损害[ 4]由此可知, 因家庭暴力的频繁发生, 青少年的心灵将因此遭到致命的摧残, 其心灵的创伤无法得到抚慰, 为寻求感情的寄托, 一方面, 他们把目标转向社会, 转向虚拟的网络, 去寻找抚慰的朋友,沉湎于黄色书刊、淫秽录像; 另一方面, 他们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团伙猎取的对象, 受犯罪团伙的培训而进行各类犯罪活动, 甚至吸毒、酗酒、性放纵等。
五、如何预防家庭暴力对中学生造成负面影响1. 以道德教化于人, 构建和谐家庭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创建学习型家庭现实生活中对妇女的歧视、对未成年人的虐待都是违背人类需要, 逆反人类本性, 有悖于人类本质, 有悖于以人为本的社会现象, 不利于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形成混乱、冲突的家庭氛围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 可以成为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 作为父母而言, 营造和睦、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极为重要, 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可爱、反应敏捷,希望所有的在校生都能受到良好的训练和教育,不希望要为学习过程中可能的负面的干扰因素而担忧教师关心和爱护学生是应尽的职责, 可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常常对一些“问题”儿童束手无策造成这些有“问题”的孩子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的暴力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而当儿童在学校中有反常表现时应引起重视, 尤其是受到家庭暴力虐待的儿童,教师应以恰当的方法和身份介入其中,拯救孩子在家庭中,父母殴打孩子,剥夺孩子的需求(对其生理、情感的忽视),虐待配偶等暴力行为,把孩子置于一种捉摸不定、极易受伤害的环境中,对儿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下面列举一些受害儿童所经历的痛苦情感, 并说明他们是如何在不同发育阶段对儿童产生的影响安全的需要是儿童早期的一个发展需求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年幼儿童可能会显现出显著增长的焦虑情绪, 这可以从其紧张不安的行为(捻指头或咬指甲)中体现出来,也可以在恐惧症、惊慌不适、强迫性紊乱等症状中实际观察到年幼的儿童常常使用回避的方法来解决这种焦虑, 或转而发展成为其他一些症状,如噩梦、尿床或头痛、胃痛等生理症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焦虑就会以其他一些行为迹象表现出来青春期的他们可能会显得更具攻击性,或借助酒精、毒品的作用来麻木自己激动、易怒的神经,以消除焦虑通过一些典型的症状(如兴趣的改变、睡眠方式的改变、整体情绪障碍等),我们可以在儿童身上看到消沉的表现在这里需要指出, 儿童的这种消沉看起来像由于活动增多和心不在焉而表现出的不安,这一点很重要有些儿童实际上相当消沉,但从表面上看,他们的活动水平由于不安而显著提高,医生有时甚至会把这些儿童诊断为注意力不足紊乱症或多动症尽管不应对年龄大小的儿童作出消沉的诊断,但这些症状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儿童正处于受虐待的情形中在青春期的发育过程中, 消沉可能会以一种更加严重的迹象显示出来, 尤其是当它在日益增强的青春期与易冲动行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情况就更加严重。
这种冲动能够增大其滥用毒品和酒精的可能性, 同时还会加大其青春期自杀的危险性对年幼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愤怒,我们要倍加关注,或许这只是一种逐渐增长的易怒情绪或是不可控制的行为, 但可能是由于他们难以理解或表达愤怒而造成的后果有时这种愤怒能够转化成为自发的行为, 也有可能会助长沮丧情绪或冒险行为滋生在其他的一些时候,这些儿童可能会表现出行为障碍,并且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这种行为在班级中通常难于管理,如果我们不能对儿童这种行为加以正确帮助的话,就可能会对孩子采用一种极具破坏性的方法这些同样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在儿童独立性得到发展后,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该环境中他人的需要及愿望的认识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也有一些研究报告指出,儿童在这个阶段还存在以下特点:受他人暗示和轻信他人的程度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足,并容易受到别人欺骗和利用4.惊吓的紧张性紊乱症这种紊乱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事件的漠不关心或毫无反应;(2)频繁地对事件进行重新体验,有时会通过强制思考或噩梦来实现;(3)日益加剧的易怒,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与没有受到暴力虐待的儿童相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愤怒呈现出一种更加敌对的倾向,这可以从其攻击性行为,尤其是日益增长的暴力攻击中观察出来。
如果儿童陷入一种受虐的情形中, 那么他对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