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心理学纲要.doc
58页Chapter 4 Social Motivation• Section 1 What is Social Motivation• Section 2 The Sorts of Motivation• Section 3 The Motive conflicts and frustrations in Social MotivationSection 1 What is Social Motivation1社会动机的涵义 所谓社会动机,就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1)行为目的是动机构成要素之一(2)动机是在需要的基本上产生的(3)动机和行为这两个概念始终是互相联系的,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4)个体的动机也有无意识成分2社会动机的特性和功能(1)特性①动机的强度②动机的清晰度③动机的更替性④动机的活动性⑤动机的复杂性(2)功能第一,激发个体活动,对其行为具有推动作用第二,维持个体活动,对其行为具有强化作用第三,引导个体活动朝向一定的目的,对其行为具有定向作用 Section 2 The Sorts of Social Motivation 1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 所谓成就动机,就是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毕自己所觉得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到某种抱负地步的一种内在力量。
通俗的说,就是对成就的的欲求1)麦克利兰德(D.Mcclelland,1917-1998)的研究A.家长对小朋友严格的自律训练与小朋友的成就动机成正有关B.一种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促成个体成就动机的氛围具有深刻的影响C.一种社会的成就动机高下会对该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D.具有强烈动机的人与公司家最为相似2)阿特金森(J.Atkinson)的“期待-价值理论” 阿特金森觉得,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了两种与成就动机有关的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当一种人面临成就性任务,这两种动机同步影响着个人个人的行为倾向是动机强度、对行为目的的主观期待概率以及诱因价值三因素的积函数盼望—价值理论”(1)盼望(P):个人对某一行为成功概率的主观估计; 价值(I)是行为对个体的诱因值; 动机强度(M):个体追求成功的一贯倾向个人的行为倾向T=M×P×I I=1-P Ps+Pf=l Ta=Ts-Taf=Ms × Ps×Is-Maf × Pf×If=(Ms-Maf)Ps(1-Ps)• 当Ts>Tf,T为正,行为重要受追求成功的倾向的支配, Ps=0.5时最大• Ts 受其影响较大的动机理论有两种,一种是由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另一种是由斯里格曼(M.Seligman,1942-)等人一方面提出,并由阿布拉姆森(L.Abramson,1950.2.7-)加以发展的“习得无助理论”2权力动机(power motivation) 权力动机是个体但愿影响和控制她人的心理倾向 ,就是对权力的欲求 现代对权力动机的研究是根据约瑟夫¡¤维罗夫(J.Viofe)的著作所提供的方向进行的1973年戴维¡¤温特(D.Winte)在《权力动机》一书中,提出权力动机有两种,即积极的权力动机和悲观的权力动机3亲和动机(affiliation motivation) 亲和动机也称合群动机,是指个体胆怯孤单,但愿和她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谐的联系的一种内心欲求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4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活动自身感爱好,活动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与报酬,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 外部动机不是由对活动自身产生爱好而产生的动力,而是由活动以外的刺激对人们又发出来的推动力。 Section 3 The Motive conflicts and frustrations in Social Motivation 1动机冲突(1)含义:指个体面临多种目的需要作出选择时的心态2)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2挫折概述(1)定义 所谓挫折就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遭遇到障碍和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2 )挫折产生的因素 ①外界条件的限制和阻碍A.自然条件B.社会条件②判断发生偏差,使动机欲求得不到满足③行动者自身心理素质的缺陷④个人生理因素3挫折后的行为反映(1)积极的心理反映 ①升华 ②增强努力 ③变化方略再作尝试 ④补偿(2)悲观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①袭击行为 ②固执行为 ③退化 ④逆反 ⑤厌世情绪(3)妥协的心理防卫形式①自我安慰:酸葡萄式的与甜柠檬式的②自我整饰③责任推诿4挫折对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1)挫折对个体心理的影响①有益作用 ②有害作用(2)处置挫折的措施①对受挫者的袭击行为要有宽容的态度②创设条件,变化情境③采用精神发泄法 ④心理征询(3)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①对的评价自己。 ②磨练意志 ③大度乐观 ④善于思考Chapter 5 Social Attitudew Section 1 What is Social Attitudew Section 2 The Forming and Changing of Social Attitudew Section 3 The theory of Social Attitudew Section 4 PrejudiceSection 1 What is Social Attitude1态度的定义(1)初期的“一元论”观点w 斯宾塞:态度是一种先有之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导向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倾向w 大奥尔波特:态度是肌肉神经系统中布置好的反映的准备,是实际反映此前的预备w 小奥尔波特: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由经验组织而成,它对个人的反映具有指引性和动力性的影响 (2)中期的“二元论”观点 觉得态度由认知和情感两个因素构成(3)目前的“三元论”观点 觉得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即意向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个体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w 理解:w 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w 态度的对象是社会存在。 w 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要素构成 认知成分: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 情感成分:指随着着认知所产生的对态度对象的情绪、情感 意向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的反映倾向w 认知性态度、情感性态度与行为性态度w 态度是比较稳定的2态度的特性 (1)内在性 (2)对象性 (3)系统性 (4)相对稳定性 (5)社会性 (6)主观经验性 (7)动力性 3态度的功能(1)调节和适应性功能 竭力发展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态度(2)自我防御功能 需要自我价值确立并不受威胁(3)价值体现功能 通过表白态度,来显示自己的价值 (4)结识功能 结识世界的导向系统4态度与行为(1)一般而言,两者是比较一致的2)也有不一致、相矛盾的时候w 拉皮埃尔的研究(3)影响两者关系的因素①个体所持有的态度自身w 态度内部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之间的一致限度w 态度是从直接经验来还是从间接经验来w 态度是一般的、笼统的还是特定的、具体的 态度的强度②从行为反映的特点看w 单一行为和多重行为w 即时行为和长期行为w 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时间间隔越小,两者一致性越高。 ③环境特点w 环境压力w 价值与代价w 社会规范④从个体自身条件看w 态度与个人的关联限度w 个体自身的人格因素w 菲什拜因和埃 杰提出精确预测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基本原则:当一种人的态度所指和与态度相联系的行为是相似或相近的时候,则这一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就有较高的一致性,根据这一态度就可以较好地预测行为w 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又进一步提出了两条细则: 单一行为准则,对某一特定行为的态度只可觉得有关这一行为的预测提供良好的根据w 多重行为准则,意思是当我们根据对某种事物的较为一般或总的态度来进行预测时,就只能以多重行为作为预测的指标Section 2 The Forming and Changing of Social Attitude 1态度的形成(1)态度形成的过程 凯尔曼觉得态度的形成要通过如下阶段: ①服从 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被迫体现出来的行为叫作服从 注意:服从虽然是表面上的变化,但长期的服从的确可以导致态度的真正变化 ②认同 指个体不是被迫而是自觉自愿的接受她人的态度,故意、无意地模仿别人,使自己的态度与她人的规定相一致 认同能否实现:团队或个体的吸引力很核心 长期的认同会导致态度的主线变化 ③内化 是指个体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某些信念、观点而彻底地形成、变化了自己的态度。 注意:态度的形成,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人对所有事物的态度都完毕了这个过程 (2)态度形成的重要途径 ①联想学习 ②强化学习 ③观测模仿学习(3)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w 基因遗传因素和性别因素w 环境因素 ①社会环境 ②家庭的影响 ③同伴的影响 ④团队的影响2态度变化的措施w 态度的形成是指人对某些事物从不曾有态度到浮现某种态度w 而态度的变化是指人在对事物已有态度的基本上发生一定的变化w 态度的变化分为两种:一是一致性的变化,指方向不变而仅仅变化原有态度的强度,即量变;另一是不一致的变化,指以性质相反的新态度取代原有的旧态度,或说是方向性的变化,即质变w 多是指后者,即方向性的转变1)劝告宣传法 就是通过劝告、宣传来传递、传播信息,以影响人们,使人们的态度发生变化 发出者 信息 接受者 传播情境w 霍夫兰德的研究w 霍夫兰德觉得,任何态度的变化都是在一种人的原有态度与外部存在着某些不同于此的见解(或态度)发生差别导致的w 这种差别会产生压力,引起内心冲突或称不协调、不平衡、不一致为了缩小这种差别,减少压力,人具有恢复心理协调的能力,方式之一是接受外来影响,变化自己原有的态度;方式之二是采用多种措施去否认或抵制外部影响,以维持原有态度。 w 外部刺激the external stimuli①传达者(communicator) 即持有不同见解并力图使别人接受这种见解以变化态度的人或群体,或称信息源(source of information)②沟通自身(co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