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经济学》(第03-1讲).ppt
44页《《新政治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第三讲之一)(第三讲之一)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一、公共产品的一般含义一、公共产品的一般含义n二、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的理论分析二、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的理论分析n(一)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的博弈分析n(二)可加条件下,公共产品自愿供给的正式模型n(三)非可加条件下,公共产品自愿供给的正式模型n三、公共产品的提供三、公共产品的提供n(一)公共产品提供的一般理论n(二)俱乐部产品和地方公共产品n(三)全球公共产品n四、公地悲剧四、公地悲剧一、公共产品的一般含义一、公共产品的一般含义n1、从私人物品到公共物品、从私人物品到公共物品n两个维度:竞争性——非竞争性、排他性——非排他性竞争性竞争性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排他性排他性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俱乐部产品(club goods)(如高速公路、俱乐部)非排他性非排他性非纯粹公共产品(impure public goods)(如公海、公地)纯公共产品(pure public goods)(如国防)n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在消费某物品的同时,并不妨碍另一个人消费 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如无线广播、无线电视信号、路灯、国防n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指不需要支付成本也能够从某物品的消费中得到好处,或者要让某个不付费者不消费某物品是困难的,或者即便能够做到也成本高昂(不划算) 如公海、普通公路、国防n萨缪尔森萨缪尔森(Samuelson, 1954):“每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任意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n奥尔森奥尔森(Olson, 1965):“任何个人的消费都不妨碍同时被其他人消费的物品”n丹尼斯丹尼斯·缪勒缪勒(Mueller, 1989):“能以零的边际成本给社会所有成员提供同等数量的物品”2、对传统公共产品概念的发展、对传统公共产品概念的发展 n(1)公共产品的非中性n(2)公共产品的层次性 n(3)公共产品的代际性(intergeneration) n(4)对公共产品提供决策的民主性提供多少、如何提供、如何筹资、如何生产)n(5)公共产品并非必须由国家提供n(6)公共产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可转换性n(7)与公共产品相关的几个概念:公共提供的产品(公共设施等、公交等)、公益品(merit goods)、公害品(public bads)、中间公共产品与最终公共产品 二、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的理论分析二、公共产品提供不足的理论分析 n1、博弈分析(、博弈分析(1):囚徒困境):囚徒困境 乙 甲修路不修路修路(8,8)(4,10)不修路(10,4)(5,5)n1、博弈分析(、博弈分析(2):斗鸡博弈):斗鸡博弈 乙 甲修篱笆不修篱笆修篱笆(6,6)(4,7)不修篱笆(7,4)(2,2)2、可加条件下,公共产品自愿供给的正式模、可加条件下,公共产品自愿供给的正式模型型 n如果公共产品存在可加性,即整个社会的公共产品数量等于每个人提供的公共产品数量之和,则每个人为公共产品提供资金越多,整个社会的公共产品越多。
n社会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社会公共产品供给问题n(3.4)n(3.11)3 3、非可加条件下,公共产品自愿供给的正式、非可加条件下,公共产品自愿供给的正式模型模型 n“最弱关联”(Weakest-Link)n“最佳射击”(Best-Shot)三、公共产品的提供三、公共产品的提供n(一)公共产品提供的一般理论(一)公共产品提供的一般理论n1、理想模型、理想模型n(1)鲍恩模型n(2)林达尔均衡n2、政府提供:纳税与强制、政府提供:纳税与强制n3、非政府提供、非政府提供n(1)集团提供n(2)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联合提供n(3)混合品n((1)鲍恩模型)鲍恩模型Bowen, H. (1943):如果人们能够自觉地按照自己从公共产品中所获得的边际收益相应地承担公共产品的成本,那么就能够自然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H. Bowen, 1943, The Interpretation of Voting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58(1), pp.27-48.n((2)林达尔均衡)林达尔均衡n虽然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场统一定价,但是人们都能够自觉地按照自己从公共物品中获得的边际收益相应地承担公共物品的成本。
n消费者为公共产品支付的价格之和等于生产者的价格,或边际成本n消费的公共物品数量相等;承担公共产品成本的不同比例;比例的确定是根据每个消费者从公共产品中获得的收益大小来承担获得的收益越多,承担的比例越大;获得的收益越少,承担的比例越小n假设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愿意披露自己从社会公共产品或劳务中得到的边际收益,不存在隐瞒自己的偏好而逃避分担成本的动机,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清楚地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偏好和收入状况,从而不存在隐瞒的可能性Erik Lindahl. 1958, Just taxation-a positive solution. In Richard Musgrave and Alan Peacock, editors, Classics in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London: Macmillan, pp. 98-123. 三个基本假定:三个基本假定: 一是有两个当事人A和B,分别代表各自相同收入和偏好的两组选民; 二是同时决定:为防止决策的先后次序所带来的投机行为,假定公共物品的产出水平与其负担份额作为一个备 选方案同时决定; 三是偏好现实准确:每个人都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偏好。
2、政府提供:纳税与强制、政府提供:纳税与强制n公共产品在两种情况下必须由政府提供:一是集团的最优规模为无穷大时,向集团的每个成员收费不可能,政府向全体公民征税提供公共物品就成为最经济的选择;二是有的集团的规模并不是无穷大,但是要向每个成员收费很困难或者大多数集团成员都不自动显示其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时,政府强制成为最经济的选择n((1))纳税纳税庇古的方法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之间配置资源假定:每个人从公共物品的消费中得到效用,但是为公共物品支付价格而放弃的私人物品的消费,相当于产生了负效用个人支付税收的负效用就相当于个人放弃私人物品消费的机会成本因此,对每个人来说,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由下式确定:公共物品消费的边际效用公共物品消费的边际效用=纳税的边际负效用纳税的边际负效用n((2)强制个人会自愿地接受政府的强制强制”、“自愿”矛盾??接受政府的强制是自愿的n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两种方式:直接提供和间接提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两种方式:直接提供和间接提供n政府直接提供政府直接提供:通过政府部门的服务和通过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或非企业机构来进行,如国防、警察、电力、铁路等n政府间接提供政府间接提供:政府利用预算安排、政策安排或合约安排形成经济激励,引导私人企业或非盈利部门参与公共产品的提供。
n公共产品供给的民营化公共产品供给的民营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并不意味着政府直接卷入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政府有责任提供公共产品,但是公共产品的具体生产可以有私营公司完成n因此,政府提供并不等于政府直接提供,更不等于直接由政府部门提供(三)非政府提供(三)非政府提供n1、集团提供、集团提供布坎南认为,公共物品的需求是联合提供物品的需求,自愿提供公共物品存在着达成合作解的可能性只要公共物品的数量扩大还能够增加双方的利益,就存在自愿交易的可能性,直到可能得到的利益被穷尽为止n2、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联合提供:选择性激励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联合提供:选择性激励n(1)提供公共产品,搭售具有私人物品性质的产品如无线电视信号:广告n(2)在提供私人物品中搭售公共产品,实现对公共产品的收费如:英国早期的灯塔n(3)公共产品与私人物品的互补性,在销售私人物品的同时实现对公共产品收费如:对外出租柜台的商场n3、混合品的提供:政府与个人共同提供混合品的提供:政府与个人共同提供(二)俱乐部产品和地方公共产品(二)俱乐部产品和地方公共产品n1、俱乐部产品、俱乐部产品nJames M. Buchanan, 1965, “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 Economica, Vol.32 No.125, pp.1-14.n((1)俱乐部产品的定义)俱乐部产品的定义n“其消费包含某些公共性,适度的分享团体多于一个人或一家人,但是小于一个无限的数目”。
公共的范围是有限的”n((2)俱乐部产品的特征)俱乐部产品的特征n拥挤性:成为俱乐部产品的理由,当消费者增加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再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大于零n排他性:排他是可能的、划算的、经济的(某些公共产品会成为俱乐部产品)n((3)俱乐部产品理论:布坎南的均衡模型)俱乐部产品理论:布坎南的均衡模型n俱乐部产品的均衡数量、俱乐部成员的均衡数量n假定前提:俱乐部成员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平均分享俱乐部产品、平均分摊其生产成本,不会受到歧视待遇;排斥非成员极其方便,不需要耗费成本;俱乐部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俱乐部的运行不需要交易费用n分析一个代表性成员的情况消费私人物品和俱乐部产品追求效用最大化,消费的俱乐部产品越多,效用越大然而,个体效用还取决于俱乐部的成员数,因为具有拥挤性也就是说,当成员数达成一定规模之后,增加俱乐部成员会降低其效用,即边际效用为负n从俱乐部成员的角度看,俱乐部要实现均衡,即俱乐部成员要获得最大效用,就必须满足下面两个条件:n条件一:条件一:俱乐部物品和私人物品间的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相等,即n含义: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表示俱乐部成员每增加一单位俱乐部物品消费所愿意放弃的私人物品消费量,实际上表示的是俱乐部成员从享用俱乐部物品中获得的用私人物品度量的边际效用;n边际转换率边际转换率表示俱乐部成员在既定收入、成本等约束下每增加一单位俱乐部物品消费所能够放弃的私人物品消费量,实际上表示的是俱乐部成员在消费俱乐部物品时所必须付出的边际成本,即私人物品的效用。
n条件二:俱乐部成员数与私人物品间的边际替代率与边际转换率相等,即n含义: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某一俱乐部成员当成员数增加时每增加一单位成员所需要增加的私人物品量,即由于成员增加,若保持总效用不变,需要增加的私人物品消费量n边际转换率边际转换率是指每增加一成员所可以增加的私人物品量,因为成员增加可以降低分摊成本,可以增加私人物品的消费2、地方公共产品、地方公共产品——蒂布特模型蒂布特模型nCharles M. Tiebout, 1956,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64 No.5, pp.416-424.n基本观点基本观点:对于地方公共产品而言,有多种社区提供各不相同的公共物品组合,这时存在着显示个人对公共物品偏好的有效机制——人们在各社区间的流动人们会选择一个提供的公共物品为自己所满意的社区定居,这样就通过迁移流动而显示了自己的偏好只要有足够的社区存在,每个人都能够满足自己对地方公共物品的偏好对于每个社区而言,当公共物品组合的人均成本达到最低时,俱乐部规模为最优,低于这一规模,就会吸引他人加入,反之则驱使一些人迁出。
个人通过迁移流动来显示对公共物品的偏好,就好像“用脚投票”n这个观点表明,分权决策可以自动实现地方公共物品配置上的帕累托效率n蒂布特模型的假定前提:n(1)不存在规模经济;n(2)社区成员完全流动,不存在迁移成本;n(3)社区成员对各个社区有完全的信息;n(4)有足够的社区供不同偏好的成员选择;n(5)各社区的地方公共产品提供互不影响,不存在外部效应;n(6)社会成员收入不存在地理约束;n这些假定前提,也就决定了蒂布特模型的局限性n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三)全球公共产品(三)全球公共产品n1、定义:、定义:全球公共产品是这样一些公共产品,其受益范围,从国家看,不仅仅只包含一个国家团体;从成员组成看,扩展到几个甚至全部人群;从世代看,既包括当代,又包括未来数代,或者至少在不妨碍未来数代发展选择的情况下满足目前几代n2、全球公共产品的分类、全球公共产品的分类 n3、全球合作与全球公共产品提供、全球合作与全球公共产品提供n(1)霸权与公共产品提供n(2)托宾税与特别提款权n(3)国际组织n(4)国家间的选择性激励n4、提供的方式、提供的方式n(1)非合作(市场)方式 n(2)自愿(不具有约束力)的协定 n(3)有限契约方式 n(4)嵌入更宽泛的协定中(Embedding in Broader Agreements) n(5)将决策权委派于超国家的机构。
四、公共资源与公地悲剧(四、公共资源与公地悲剧(the Tragedy of Commons)和反)和反公地悲剧(公地悲剧(the Tragedy of Anti-Commons))n1、公共资源、公共资源: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却无法有效地排他,如公海、公共牧场这样的物品为整个社会所享用,但是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会变得越来越拥挤,从而会减少每个社会成员从对这种物品的使用中获得的边际效用或收益n2、、“公地悲剧公地悲剧”n1968,哈丁(Hardin),《公地的悲剧》n资源的过度利用(过度利用(overuse))n放牧的例子囚徒困境nHardin, G., 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 162 (3859): 1243–1248n3、公地悲剧解决的途径、公地悲剧解决的途径n(1)界定产权(制度的起源):产权私有化n(2)政府干预n(3)自治——契约(自我实施或第三方实施)n(4)非正式约束:非政府组织或道德约束n4、、“反公地悲剧反公地悲剧”n1998年,黑勒(Michael A. Heller)和艾森伯格(R. Eisenberg),“反公地的悲剧”。
含义:如果很多人都对一种资源具有排他性权利, 则会导致该资源使用不足n资源的未被充分利用(未被充分利用(underuse))n例子:很多把钥匙才能开启的锁头国有企业的多头管理知识产权n“反公地悲剧反公地悲剧”解决的途径:解决的途径:n整合产权、产权明晰nHeller, M. and R. Eisenberg, 1998, “Can Patents Deter Innovation? The Anticommon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Science, 280, pp.698-701.思考题思考题n1、举例说明,公共产品为什么通常会提供不足n2、举例说明,公地悲剧的存在与治理 n3、有人认为,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提供,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能否用俱乐部产品或地方公共产品理论来解释?n4、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全球公共产品提供中的角色或地位将发生什么变化?推荐阅读推荐阅读n1、Samuelson, Paul, 1954,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XXXVI, Nov., pp.387~389. n2、Charles M. Tiebout,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6, pp.416~424. n3、Buchanan, James M., 1965. “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 Economica 32 (125): pp.1~14. n4、科斯,1974:“经济学中的灯塔”,见《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15~239页。
n5、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n 6、曹荣湘编译,《蒂布特模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n7、Kaul, Inge; Conceição, Pedro; Goulven, Katell Le and Mendoza, Ronald U., Providing Global Public Goods: Managing Globaliz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n8、Kaul, Inge; Grunberg, Isabelle and Stern, Marc, Global Public Good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