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蓄过剩和外资流入矛盾的理论分析.doc
8页储蓄过剩和外资流入矛盾的理论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大矛盾现象就是一方面是国内储蓄“过剩”,同时外资又大规模流入这一矛盾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在我们努力吸引外资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同时,国内储蓄却出现了闲置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一国的经济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本国的积累能力和资源使用效率只有伴随国外储蓄流入的同时对国内储蓄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才可能使我国经济步入自主的稳定增长轨道国外的实践经验也都表明,提高一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是如何提高国内资金的使用效率,努力促成国内储蓄向有利投资的转化双缺口模型从理论上说明,一国可以通过外资的流入来实现突破资金瓶颈制约按照发展经济学观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以较高的投资水平和储蓄水平为前提条件因此,如何在原有较低的收入水平上谋求较高的储蓄水平和投资水平,就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设计的著名的“双缺口模型”,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双缺口模型从国民收入总需求和总供给恒等条件推导出关系式其中投资与储蓄之差称为“储蓄缺口”,进口与出口之差为“外汇缺口”模型表明,如果一国储蓄不能满足国内的投资需求,需要进出口有一个规模相等的赤字予以平衡,这时需要从国外引进资本。
也就是说,一国可以在不增加国内储蓄的同时,借助于外国储蓄的流入来增加投资,借以摆脱投资水平受制于较低的国内储蓄水平的被动局面实际上,目前已成为发达经济的许多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初期均依靠外国资本的流入使经济持续增长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利用外资或依靠外国储蓄来发展经济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双缺口模型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其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它成为了战后多数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1997年底,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已达3483.48亿美元外国资本的大规模流入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体现在经济增长的质量上但是,我国并非储蓄不足,而是储蓄过剩然而在国内储蓄过剩的条件下却仍大规模吸引外国资本流入,是双缺口理论所难以解释的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特点看,中国应该正处于通过外国资本的流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的阶段这也是我国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的内在动因然而,自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很多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现象,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就是国内的储蓄过剩。
分析中国的居民储蓄存款增长情况我们看到,1990年以来,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由90年代初期的几千亿元增至2002年的八万余亿元,整个90年代国内储蓄率平均超过40%与此同时,金融机构新增存款高于新增贷款,而且这一存贷差的规模也正在扩大与储蓄过剩相对应的另外几个现象,一是外贸项目连年巨额盈余条件下外汇储备剧增,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外汇储备已达3400多亿美元,二是国内资本的大量流出甚至外逃,1990年至1996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长期和短期资本流出分别高达1491.04和351.44亿美元,两者相加共达1842.48亿美元这一数值已接近同期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与此同时,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错误与遗漏项目快速增长,并且积累了非常之高的累积额这表明,中国在努力吸引外资流入的同时,国内资本却以各种方式流出甚至外逃上述种种现象似乎都说明了一点,即中国已出现了储蓄过剩由经济学原理可以证明,中国的经常项目连续多年顺差以及国内的大量资本外流,正是这种储蓄过剩在国际收支上的表现和反映然而,在国内储蓄过剩的条件下中国却仍大规模吸引外国资本流入,是双缺口理论所难以解释的中国利用外国资本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特殊现象,是现有理论所难以完满解释的。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各种探索事实上,只有从中国现实经济体制特征和经济发展特点入手,并密切联系这几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才有可能对上述问题作出解释即国内储蓄过剩背景下外国资本大规模流入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里昂惕夫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一国经济增长率达到7-8%时,平均储蓄和投资水平须达到30%左右,而想达到9-10%或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则一国储蓄水平必须达到35-40%1997年中国的国内储蓄率高达41.2%,远高于日本经济起飞时的国内储蓄率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实现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只需充分利用国内储蓄就够了为什么仍要大量吸引外资,而且引资规模越来越大呢?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的多次浪潮一般来说,导致一国资本流入的因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外的供给因素,一种是国内的需求因素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资本流入也同样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说来,九十年代国际资本市场利率的大幅下降,使得国际资本大量流向各发展中国家以寻求更高的投资回报投资的多元化,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资本流动中国在这段时间内进行了稳健的市场经济改革,经济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年增长率达两位数,国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中国市场变得对国际资本更具吸引力。
更多的外国资本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这是导致中国资本流入大规模增加在供给方面的原因然而,从国内的需求素来看,中国吸引外资大规模流入的需求动因何在呢?双缺口模型不足以说明中国吸引资本流入的需求动因原因在于双缺口模型仅从资源来源的角度来分析引资动因,忽视了资源运用的效率事实上增长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有足够的储蓄来保证足够的投资,更要有较高的投资使投资变为有质量的产出,正是由于双缺口模型的这一片面性,使其在分析中国吸引外资流入的动因时缺乏说服力我们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征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分四点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1、有效投资不足经济发展过程中跟国内储蓄有关的三个阶段是:足够的国内储蓄、储蓄向投资转化、投资变为有质量的产出上述三个阶段中,只要中间有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国内储蓄应该说,中国目前已经摆脱了低水平国内储蓄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那么另外两个环节呢?事实上,中国在另外两个环节上都存在对经济的制约首先,微观经济的低效率,特别是国企的大面积亏损,使投资变为有质量的产出这一过程受阻同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全,迫使居民储蓄主要以银行存款形式持有,并通过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中介转化为投资。
然而由于国有微观经济的低效率,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使用效率极低,并且使得大量银行贷款陷入”国有企业资金沼泽”中所以,中国的经济增长,缺少的不是国内储蓄,而是有效投资所谓的有效投资,是指能够产生有质量产出的投资在90年代,一方面是国有微观经济的普遍低效率,同时通货膨胀加剧,此时如不对国内储蓄的低效使用加以节制,就有导致滞胀的危险国家不得不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控制国内储蓄的低效使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直接导致了国内储蓄闲置的上升在国有微观经济效益日益下降的情况下,为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就需要依赖外资流入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1995年和1996年在国企总体亏损的条件下,我国经济仍取得了高速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在其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因此,中国需要国外储蓄的流入以克服国内储蓄利用的低效率,弥补有效投资不足,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滞胀的出现因此,中国吸引外资流入的原因在于国内有效投资的不足,而这有效投资的不足则是微观经济低效率及国内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的低效造成的而国内储蓄过剩的直接原因是国家旨在控制通货膨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其根本原因则在于微观经济的低效率以及国内低效的储蓄向投资转化机制造成的。
2、国内技术缺口储蓄约束和外汇约束,是发展中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受到的制约因素中国在这两方面已不存在数量上的制约,那么是否还存在结构上的制约呢?实际上,对于一国经济的约束,除了储蓄和外汇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形式的约束,即技术约束所谓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技术约束,是指由于缺乏必需的技术和管理,无法吸收并有效地使用各种资源,从而影响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经济发展应该是一种有效益、有市场的增长,尤其是经济结构优化的增长而实现这样的经济发展,技术和管理是比资本和外汇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我国所最为短缺的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约束中国的经济增长所面临的约束,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技术约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及管理的整体水平很低,而且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平衡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实践表明,由于我国微观经济缺乏效率,单纯引进技术较难吸收和消化,而通过外国资本的流入借此引进技术则是我们突破技术约束的有效途径我国是一个有着显著二元结构的大国,既有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又有落后的手工业和农业;有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也有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这样的二元结构特征,决定了我国需要通过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引进两种不同类型的技术,一是发展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同时通过外国资本的流入,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造就新型的管理人才因此,国内存在的技术缺口是外国资本大规模流入的重要需求动因同时,由于国内总体上低下的技术及管理水平,使得一部分投资不能通过国内储蓄予以实现,只得通过外国资本流入补充这种由于技术缺口构成的国内储蓄不能符合投资需求而构成的缺口,是一种结构性缺口由此而造成的储蓄过剩是一种结构性过剩,此时外国资本的流入是对国内储蓄的一种补充3、引资行为“错位”在国内储蓄过剩的情况下,国外资本大量流入的另一个国内原因在于,我国在利用外资过程中,作为宏观引资主体的国家的引资利益目标与作为中观引资主体的地方政府及作为直接引资主体的企业的引资利益目标的“错位”,导致其引资行为的“错位”它最终加剧国内资源的过剩国家利用外资的初衷是弥补国内资金短缺,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国家把利用外资提高到了改革开放一部分的高度加以对待,并制定一系列的引资优惠政策然而各级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工作中,行政意识浓厚,大大超过市场意识,追求行政效益甚于追求市场效益,他们对外资产生了一种很强的心理依赖作用以为只要引进外资,本地区的一切经济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于是不顾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把利用外资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加以对待,竞相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
只要是“外资”,就不切实际、不计后果与成本地加以引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种一哄而上抢外资的局面,以极高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来获取了外资的纷至沓来改革开放、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要摆脱困境并获得发展,就要有资金投入作为后盾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国企改革的一个老大难问题,由解决资金问题引申到利用外资上,有两种“错位”行为:其一,一部分实力雄厚、经济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可以较为便利地从国内筹集到资金,但由于对外资“超国民待遇”所导致的内外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促使这部分企业放弃寻求国内资金而转从国外融资,与外商合作这时,外资替代了一部分内资的投入其二,长期以来,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我国大部分国企效益低下,经营状况不佳,资金短缺现象严重,他们要从银行及我国尚处于雏形阶段的资本市场上便利地筹集到能够帮助其解困的资金是障碍重重的自然,与外商合作或者”嫁”给外资是他们此时的一个较佳选择资金的需求有增无减,在内资供给受限的情况下,外资自然乘虚而入了这种原因造成的外资流入最终加剧了国内资源的过剩,这是对国内资源的一种浪费这种外资的流入是对国内储蓄完全意义上的替代4、外资流入与内资外流一方面是外国资本大规模涌入,另一方面是国内资本大量流出。
分析中国资本流出特点时我们发现,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流出中国的资本的波动与流入中国的外国资本在趋势上存在一定跟随性具体说来,前者的波峰与低谷均早于后者1到2年这促使我们去分析流入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