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淮学院新校区绿地土壤调查及评价园林学论文.doc
4页黄淮学院新校区绿地土壤调查及评价_园林学论文 摘要:利用常规分析方法对黄淮学院新校区绿地土壤物理化学性状调查测定,结果表明:各绿地土壤紧实度高,含水量低,这是由于高紧实度阻碍了水分向土壤渗入;大部分绿地土壤pH值在弱酸性到弱碱性范围内,但有两块绿地土壤pH值呈碱性,这是残留的建筑遗弃物造成的;各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速效养分含量低依据上述结果提出对黄淮学院绿地土壤进行管理及改良的一些措施,并为新建绿地土壤是否改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绿地土壤;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养分 1 引言 黄淮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公办、本科、全日制、多科性大学,校园占地143hm2校园内的每栋建筑物四周几乎都被绿地所环绕,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园林式院校通过对其绿地土壤进行调查分析,为校园林绿化中心今后对绿地管理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区域 依次对校门西边林地和东边草坪、行政楼前草坪、实验楼前草坪和西边林地、6号教学楼前草坪和西边草灌地及东边空地、8号教学楼东边草灌地、学校广场绿地等区域进行取样调查并按顺序对土样进行编号。
2.2 采样方法 土样取表土(0~20cm),多点采集,拣去根系、石块等杂物,充分混合后用对角线法分样,带回实验室,一部分土样过2mm筛后放入冰箱4℃保存备用,另一部分自然风干以备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2.3 分析方法 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pH值均采用TFW-III型数字式多功能土壤分析仪测定(武汉天联科教仪器发展有限公司生产) 土壤紧实度采用土壤便携式土壤紧实度仪(TJSD-750型)测定,土壤含水量用酒精燃烧法 2.4 调查结果与分析 2.4.1 各绿地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分析 土壤是由固、液、气三相构成的自然体,其理化性状对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紧实的土壤可阻碍水分的入渗,降低土壤肥力,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疏松的土壤通透性好,物质转化快,有效态养分含量高,土壤肥力高从表1可以看出,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紧实度、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校园绿地土壤紧实度都较大,平均为36.8kg/cm2,尤其是8号教学楼东边草灌地土壤紧实度最高,其土壤含水量最低,绿地土壤中残留有大量建筑垃圾,植被稀疏,长势非常差; 6号教学楼后东边空地土壤含水量也较低,这是因为土壤裸露水分蒸发损失较大造成的,其它绿地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1.7%。
6号教学楼后西边草灌地覆盖率高,植被长势良好,其土壤紧实度相对较低,土壤含水量最高 土壤酸碱性是土壤的重要化学性质,对肥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生物活性、对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以及土壤胶体带电性等方面,从而对土壤养分的释放、固定和迁移起着重要作用从表1看出,6号教学楼前草坪、6号楼后东边空地和8号教学楼东边草灌地pH值分别为7.62、7.92和8.43呈碱性,不适宜植物生长行政楼前草坪pH值为5.25,呈酸性,应种耐酸植物其它绿地土壤呈中性到弱碱性(pH值6.73~7.48)范围,适宜大多数植物生长 表1 各绿地土壤物理化学性状 土样 编号样地名称土壤紧实度/kg·cm-2鲜土壤含水量/%pH 1校门西边林地33.911.47.40 2校门东边草坪32.712.26.73 3行政楼前草坪40.810.65.25 4实验楼前草坪41.711.77.23 5实验楼西边林地34.114.87.30 66号教学楼前草坪37.412.07.62 76号教学楼后西边草灌地31.710.46.80 86号教学楼后东边空地38.26.47.92 98号教学楼东边草灌地44.35.18.43 10学校广场33.19.47.48 2.4.2 各绿地土壤有机质分析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虽然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从表2可看出,各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所调查的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3~81.7g/kg之间,平均为41.4g/kg,实验楼前草坪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6号教学楼后西边草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根据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来划分,大部分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于一级(有机质含量很高),6号教学楼前草坪和学校广场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于三级(有机质含量中等),实验楼前草坪和8号教学楼东边草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属四级(有机质含量低) 表2 各绿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 土壤 编号有机质 /g·kg-1速效磷(P2O5) /mg·kg-1速效钾(K2O) /mg·kg-1速效氮 /mg·kg-1 165.53.9124.511.0 241.44.0423.611.0 347.64.0727.112.0 415.30.5032.16.9 557.34.1245.112.0 621.72.3028.021.0 781.71.6028.835.6 845.91.1024.128.0 919.10.7333.716.0 1021.60.4333.822.5 2.4.3 各绿地土壤速效养分分析 土壤速效养分是土壤中近期内可向植物提供有效养分的表征,其含量的高低可正面反映出土壤供肥情况和环境效应对肥料影响等。
从表2可看出,各绿地土壤速效磷含量偏低,各绿地土壤速效磷平均含量为2.28mg/kg,实验楼西边林地速效磷含量最高,属五级(很低等级水平),学校广场土壤速效磷含量最低,属六级(极低等级水平);各绿地土壤速效钾含量相差不大,平均为30.1mg/kg,只有实验楼西边林地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各绿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属低等级水平;各绿地土壤速效氮平均含量为17.6mg/kg,6号教学楼后西边草灌地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但也属低等级水平 3 结语 各绿地土壤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各绿地土壤紧实度较大,土壤含水量较低;6号楼后东边空地和8号教学楼东边草灌地pH值分别为7.92和8.43,呈碱性,行政楼前西边草坪pH值为5.25,为酸性,其它绿地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大部分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很高,只有少部分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低等级水平;速效磷、速效钾、速效氮含量属低等级水平为了保障校园绿化成果,应对这些绿地土壤进行改良 (1)各绿地土壤应进行灌溉,松土 (2)6号楼后东边空地和8号楼东边草灌地应进行土壤改良,如把土壤中的砂粒和石子检出或掺些肥力高的土壤、行政楼前西边草坪土壤中应加些碱性肥料如碳酸钾等。
(3)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低的绿地应施入有机复合肥、微生物菌肥等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4)根据各绿地土壤质量状况选择适宜的绿化植物品种,尽量做到适地适草和适地适树栽培 参考文献: 史瑞和.土壤农化分析.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孙向阳.土壤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邓立宝,吕 诗.南京花花世界园林土壤调查.广西热带农业,2007(2):40~42. 崔晓阳,方怀龙.城市绿地土壤及其管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马 元,师春祥.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园区土壤调查.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2(5):30~31. 董惠英,蒋炳伸.城市新建绿地系统的土壤剖面、养分特征及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35~39.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n Greening Land Soil in New Campus of Huanghuai College Jiang Bingshen,Li Hongyan,Liu Xiping (Department of Agronomy-Forestry Science,HuangHuai College,Zhumadian Henan 463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agnose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greenng lands soil in the new school disctrict of Huanghuai College by using routine analysis method. It is shown from,the results that the degree of soil hardness is high and the soil moisture is low,for high soil hardness hinders the moisture permeating;the PH values of most greeening lands soil are in the range of subacidity and alkalescence,except that the PH values of two lands soil are alkaline;the greening land soil have high organic contents,but with low content of the available nutri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this paper proposes some advice on manageing and improving the greening land soil,and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oil improvement of new greening lands. Key words:greening land Soil;soil hardness;soil organic contents;soil available nutrients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