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贸易学重点图形复习纲要.doc
6页R定理(罗勃津斯基定理)图示 书P132解析:R-定理: 在小国情况下(商品相对价格不变),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R-定理结论:国际价格不变,进口行业生产扩张,出口行业生产萎缩,贸易量下降 (贸易三角变小),福利水平提高图解:中国是资本稀缺国家,如果中国资本增长,对中国来说是一种“进口替代型增长”中国资本增长的结果是提高率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能力,即表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PPC的外移而中国是小国,不影响国际市场价格,所以中国的贸易条件TOT不变在短期内,资本增加使得使用资本的成本降低,即钢铁S的机会成本下降,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钢铁的生产扩大在长期看来,不仅新增加的要素会投入到钢铁的生产,部分大米R的资源也会转移到钢铁的生产中来,从而造成大米产量的绝对下降只要钢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相对价格,钢铁的生产的扩张就不会停止直到钢铁的机会成本重新升到与相对价格相同即由生产点S1上升到新的生产均衡点S2进口替代型增长所造成的生产方面的变化会进一步影响贸易一方面对国外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会由于国内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的增加而下降,造成进口削减,另一方面,也对国内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下降造成出口能力降低,整个贸易量会减少(贸易三角缩小)。
经济增长的结果认识整个社会的收益增加在新的消费均衡点C2上所代表的俄社会福利水平U2高于增长前的福利水平U1这种福利的增长级来自于要素增长而产生的生产能力的提高,也归功于自由贸易下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内部规模经济(画图解释坎姆模型)书P174解析:规模经济: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会受到生产规模的影响生产规模由小变大,产品的机会成本也逐渐减小,即“规模报酬递增”也称“规模经济”,直到达到最佳规模,产品的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如果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则平均成本会因规模过大而上升,此时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即“规模不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坎姆模型说明两个技术相同,资源禀赋相同,甚至需求相同的国家为什么会进行贸易两国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差异假设两种产品都是外部规模经济,即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图解:生产可能性曲线PPF凸向原点,意味着边际成本递减,当只生产一种产品时(在M或N点上生产),该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在条件不发生改变前,由于两国的相对价格、生产量和消费量都一样,在比较优势的理论中,两国不发生贸易。
两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都是E社会福利曲线是CIC0假设美国的电脑生产迅速发展,有更多的人从事生产,其生产点由E点移动到I点,由于规模经济,在I点上电脑的相对成本下降而照相机的相对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假设日本照相机生产扩大,生产由E点移动到了C点,照相机的相对成本下降而电脑的相对成本上升此时由于相对成本的差异,两国发生贸易两国在基于封闭经济中的相对成本之间的电脑相对价格PT/PW(E点切线和CI连线)下进行交换,其结果是两国都能在F点上消费,社会福利水平从CIC0增加到CIC1右图是属于极端情况,两国都在G点上消费,其社会福利水平大大提高,达到最优小国征收关税的影响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图)书P245解析:图解: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中国钢铁价格等于国际市场价格,为每吨1千元在此价格下,国内生产量为S1(假定为60),国内钢铁的消费量为C1(假定为120),进口量为m1(假定为60)如果政府决定增收关税,假定为每吨500或税率为50%,第一个受影响的是进口商品的成本成本上升为500元,所以进口商必须提高价格进口钢铁价格上升,对进口钢铁的需求自然减少,表现为需求曲线下移,即由Dm移动到了Dm+t由于中国是钢铁进口小国,所以国际钢铁市场价格不变,所以国内部分消费者转向购买国内钢铁,从而刺蒺藜国内钢铁的生产。
由于规模经济,边际生产成本提高,直到国产钢铁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都等于进口钢铁的税后价格时,国内生产的扩张就会停止,此时到达新的生产点S2(假设为70),而由于价格上涨使得国内钢铁消费量下降到C2消费量和生产量的差额等于进口量,即进口量由m1减少到m2在右图中的国际供给线Sf与国际价格线P=1重合,因为中国是进口小国,本国钢铁进口市场的供给曲线由国际市场供给曲线决定,基本保持不变 结论:征收关税会导致产品国内价格上升,生产增加,进口减少,消费缩减 利益分析:价格上升和生产的扩大使生产者剩余增加a部分,政府增加税收收入c部分消费者剩余则会由于价格上升和消费量下降而减缩,消费者损失a+b+c+d部分整个国家的利益损失是b+d部分小国征收关税的效应分析(总体均衡分析图)书P254解析:图解:假设钢铁价格是Ps和大米价格是Pr,在自由贸易时,中国进口钢铁出口大米在给定国际相对价格Pr/Ps,中国的生产点是S1,社会福利最大化下的消费点是D1D1O1为进口钢铁量,S1O1为出口大米量,社会福利水平是CIC1如果中国政府对进口钢铁征收关税(t),从而使钢铁的国内生产价格变成了(Ps+t),高于国际市场价格(Ps)。
因为要素禀赋不发生改变所以生产可能性曲线不发生移动但是由于国内大米相对价格曲线变成了一条斜率为(Pr/Ps+t)的直线,国内两部门的生产者和国内两产品的消费者都对关税下的新价格作出反应降低了的国内大米相对价格把一部分大米部门的资源转移到钢铁生产中来,是大米产量下降,钢铁生产量上升,即生产点由S1移动到S2相对价格变动是国内消费点由D1移动到D2’但是,再关说保护下,经济的参与者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外,还多了政府政府通过关税增加了收入,这一部分收入无论是返还给了消费者或是政府直接用来消费,都应算作中国消费的一部分,所以说,中国的消费点实际上是在D2上从D2’到D2之间的消费变动实际上是税收收入带来的最终消费点D2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点D2必须是在S2向左上方延伸出来的国际相对价格曲线(Pr/Ps)’上,这是中国的消费可能性曲线2)消费者面对的是国内价格,所以最终消费点上反映的福利水平的社会无差异曲线CIC2必定与国内价格曲线(Pr/Ps+t)’相切 结论:征收关税对小国降级的影响是增加进口竞争行业产品的生产,减少出口产品的生产,减少进口竞争行业产品的消费,减少贸易量,降低社会的福利水平。
配额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图)书P269解析:图解:在自由贸易情况下,中国国内价格等于国际市场价格,亦由国际市场的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决定在一定价格下,国内钢铁生产点为S1(60),消费量为C1(120),现在假定中国政府实行钢铁进口配额,只允许进口Q(40),其总量一定小于自由贸易下的进口量(C1-S1=60)整个供应量由原来的无限供应变成有限供给在满足对进口钢铁的Q吨的需求后,其余需求由国内钢铁提供,在总需求D总扣除Q之后,此时本国钢铁需求由Dd表示在原来1千元的价格下,本国钢铁供小于求,出现短缺,是国内钢铁价格上升在竞争条件下,一方面国内生产量随价格上升而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国内的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减少,短缺逐渐消失,当国内钢铁供等于求(即到达S2点)时,市场均衡在新的国内价格(1.5千元)下,本国生产S2(70),进口(40,即配额),总供给量为110等于总需求量C2利益分析:配额的收益即c部分,这部分收益和关说不同,它不一定属于政府结论:在竞争条件下进口配额对本国生产、消费、价格的影响都与减少同样数量进口的关税情况相似,即产品国内价格上升,生产增加,进口减少,消费缩减。
出口补贴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图)解析:图解:1)小国:在没有补贴时,生产为S1,国内需求量是D1,出口是X1现在假设政府对每单位产品的出口补贴是100元,商品的出口实际所得变成Pw+100元在这个价格下,生产者愿意扩大生产增加出口,新的生产量为S2,国内需求量由于价格上升而下降至D2在满足国内需求后的剩余即出口为X2.结论:出口补贴使国内价格上升,出口工业生产增加,国内消费减少,出口量增加出口补贴使国内价格上升的原因:因为出口补贴使得出口比国内销售更加有利可图,企业当然要增加产量,尽量出口,以增大收益但出口补贴只给出口的商品,企业要想在国内市场销售上获得同国际市场销售上一样的利润收入,除了涨价别无他法,所以国内市场上商品价格上升在涨价之后,消费自然减少,国内需求就减少了利益分析:国内价格上升使得消费者损失a+b部分,消费者损失转变为生产者剩余,生产者还从政府补贴中得到一本分收益,其总收益增加了a+b+c部分除去消费者损失,还有净收益c部分,但政府的出口补贴总量为b+c+d(100元×新的出口量),减去生产者所得,仍有净损失b+d部分2)大国:大国通过补贴增加出口的结果是国际市场上的供给量大大增加,价格下降(从PW跌到PW’),生产者虽然得到补贴,但是每单位出口所得要低于补贴前,即实际收入增加不到100元,比效果生产者出口补贴所得要小。
利益分析:大国净损失为b’+d’+e+f+g部分,其中b’是消费价格扭曲减少国内消费造成的净损失,d’是生产价格扭曲而过多生产造成的净损失,e+f+g是出口产品国家价格下跌造成的贸易条件恶化损失由于b’+e相当于小国的b部分,d’+g相当于小国的d部分,大国实际净损失比小国多出了f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