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教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385049759
  • 上传时间:2023-03-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34.51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在课标中,《燃烧和灭火》处于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本课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碳、硫、磷、铁等物质燃烧的现象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之后进一步学习的,在内容安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目的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起点,使学生站在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就是一种化学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生活走进化学”学生从熟知的燃烧物的燃烧入手,去探究燃烧的本质和灭火的原理,从而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的一切规律又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当人类掌握了这些规律时,就可以设法控制和创造条件,使事物按照人们所需要的方式变化和发展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共需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并得出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2.运用灭火原理,总结常见火灾的灭火方法;了解火灾危害,了解自救逃生的方法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的条件的探究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仪器药品仪 器:500mL烧杯(1个)、100mL烧杯(六组18个)、集气瓶(1个)、水槽(6个)、胶头滴管(6个)药 品:碳酸钠、盐酸其它用品:薄铜片(1个)、硬纸片(1个)、热水、火柴(6盒)、蜡烛(6支)、水、扇子(6把)、铜丝圈(6个)沙子演示文稿PPT其他资源学案二、教与学的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宗旨与意图火灾 播放一组火灾发生的照片,播放一组火的用途的照片[师]导入对燃烧条件探究[提出问题] 火,是不是仅仅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呢?它还有哪些应用呢?都应用在什么领域上呢?看来火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共同探究的内容燃烧和灭火思考,回答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燃烧条件燃烧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必须同时满足。

      着火点定义物质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燃烧呢?请你用实验台上的用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提出问题]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水中白磷怎样才能燃烧?[演示]将事先准备好的一集气瓶倒扣在热水中的白磷上以上实验又一次说明了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如何让燃着的白磷熄灭?[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就是水火也相容[屏显]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分组讨论,交流,小组汇报实验验证讨论、分析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回答观看教师操作,认真观察,体会思考,回答讨论,交流了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和创新思维尊重学生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改进实验,增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用事实说明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也为灭火原理作铺垫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燃烧的利与弊的辩论男生为火队女生为水队现场灭火并分析讨论原理[屏显]展示几种火灾情景请同学们根据燃烧的条件和以上灭火的方法,总结灭火原理[总结板书]只要将燃烧的三个条件破坏其一,就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根据灭火的原理寻找灭火方法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原理对抗赛理论用于实际,情感上认识火灾是可以控制的,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辩证的认识燃烧的双面性,同时为灭火自救的引出做铺垫自救逃生的方法自救逃生[播放视频]火灾自救观看,感受,了解了解几种保护自己,救护他人的逃生方法课堂练习见导学案课堂小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课后作业要求:同课堂练习三、板书设计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可燃物 燃烧←同时具备 氧气 缺少其一→灭火 温度达到着火点四、自主学习 《燃烧和灭火》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并得出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2.运用灭火原理,总结常见火灾的灭火方法,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了解火灾危害,了解自救逃生的方法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的条件的探究教具、学具:1.多媒体 2.仪器和药品:500m、难点L烧杯(1个)、100mL烧杯(六组18个)、集气瓶(1个)、水槽(6个)、胶头滴管(6个)、碳酸钠、盐酸 3.其它用品:薄铜片(1个)、硬纸片(1个)、热水、火柴(6盒)、水、蜡烛(6支)、扇子(6把)、沙子、铜丝圈(6个)一、预习案:(一)自主学习1.请你举出自己所知道的燃烧现象:2.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请回忆生活中灭火的方法3.如果发生火灾,在火灾中我们将如何逃生自救?(二)我的疑惑: 二、探究案:(一)燃烧条件的探究:1.实验:教材128页【实验7-1】: 现象1 现象2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对比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现象,得出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对比薄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的现象,得出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从给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的现象,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概括燃烧的条件:(二)灭火原理的探究: 1.你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将一只燃着的蜡烛熄灭吗?方法现象原因 2.总结灭火的原理:(三)课堂小结:(四)课堂检测:1.选择题:(1)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煤气燃烧 B.面粉发酵 C.食物腐败 D.瓷碗摔碎 (2) 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火会更大,这是因为 ( )A.提高了温度 B.啬了可燃物 C.啬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3)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最简便的灭火方法是(),这是由于 ( )A.盖上锅盖 B.用灭火器扑灭 C.用水(或沙子)扑灭D.降低了温度 E.消除了可燃物 F.隔绝了氧气 (4)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 A.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B.隔绝空气 C.降低温度 D.降低温度和隔绝空气(5)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不合理的是( ) A.遇到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同时拨打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C.所处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时面逃离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区 2.比一比: 用扇子扇煤炉火焰,为什么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为什么一扇就灭? 3.在生煤火炉时,可点燃木柴(劈柴)来引燃煤?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4.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简短精辟、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成语。

      下面请你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釜底抽薪”“钻木取火”“火上浇油” (五)作业: 1.二氧化碳是常用的灭火剂,但金属镁着火却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因为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继,续燃烧,生成黑色和白色两种固体粉末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火根据燃烧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________,木船燃烧的条件是木船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自家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需采取的措施)五、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我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1.本节课以生活的实际内容——燃烧的现象为科学知识的切入口,利用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分组实验,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实验:教师演示——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演示——水中白磷燃烧、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灭火方法及原理的探究。

      利用实验,层层深入3.采用了探究实验,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能较准确地归纳出燃烧所需的条件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不仅了解了燃烧,更懂得发现问题的方法,学会用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探究解决学生的疑惑4.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生动、形象,效果较好如借助课件介绍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加深学生的印象;再如把火灾发生时的正确求救、自救方法通过录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再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时,水到渠成5.改进“水中白磷燃烧”的实验,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还存在的不足之处: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管有探究、有思考,但自己动手实践太少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实验时,思路不够开阔2.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有代替学生回答或忽略过去的现象应让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也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六、点评与分析 【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非常好的一节课,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和实验探究的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较好的完成了三维目标 【教学方法】 从新课的导入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