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组织案例分析.ppt
40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产业组织案例分析,产业组织教学案例3,美国汽车业的产业组织分析James W.Brock.,、历史,汽车产业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1900年,卖出约4000辆轿车1910年已达到187000辆由于汽车制造商主要是组装厂商,其零部件由其他厂商制造,进入该产业相对容易新创业者需要的仅仅是设计一种车型,,与机器部件的销售商和独立的制造商签订合同来获得发动机、车轮、车身和其他部件,并向公众宣布该车型可以在市场上买到随后的十年,是以,福特,汽车公司作为,主导厂商,的十年Ford相信对新轿车的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其目标是提供一种有巨大潜在市场的昂贵的车型认为,,标准化、专业化和大规模生产是降低生产费用的关键,而持续地降低价格则是开发一系列多层次需求的方法,1921年,T型车占了一半的市场份额历史,20年代,汽车业的,主导地位转移到通用,,后者是以前独立厂商的联盟雪佛兰、老式车、奥克兰、卡迪拉克、别克、费希尔、德尔公司通用采用了一种双向延伸的策略:,首先,与福特强调单一车型相反,通用提供更广泛的系列产品以填补所有的细分市场;其次,每年把工程技术的进步、舒适度的改进和流行款式的变化结合起来,从而改进它的车型。
此战略使通用的产业领导地位近半个世纪都未改变高度集中的产业根基已打好,,并成为40年的产业特征从50年代中期始,进口风潮威胁美国国内汽车寡头70年代,进口占领1/4市场份额,并使三大巨头再三努力获得政府的保护80年代外国(主要是日本)厂商开始在美设厂;1998年,“移植性工厂”总产出已达到2亿辆相当于通用在美国制造的汽车总量,大于福特和克莱斯勒在美国制造的小轿车总量市场结构,1、需求和产品特性,对新汽车的需求主要是替代性需求,市场波动性大;,购买汽车是对典型家用设备的投资,对宏观经济条件高度敏感,包括失业率、收入和利息率;,需求的决定因素是价格,新型小汽车,新型的轻卡车,小型货车和标准尺寸的有蓬货车,小型标准尺寸的轻型 货车,体育用车,所有的轻型卡车,82,16,31,28,75,美国需求的构成:1998年销售量 单位:百万辆,市场结构,2、产业集中度,长期三大垄断巨头支配;进口削弱了这种支配地位,由于三大巨头在政治上成功获得政府对外国进口的限制,美国垄断厂商与其主要外国竞争者建立的合资企业和“联盟”的发展,外国厂商和三大巨头的合并,削弱了促进竞争的作用市场结构,1998年世界前10位汽车制造商,排名,公司,生产的汽车(百万辆),销售收入,(10亿美元),1,通用,76,1613,2,福特,73,1444,3,丰田,53,997,4,雷诺/日本日产,49,929,5,大众,48,763,6,戴姆勒-克莱斯勒,44,1546,7,菲亚特,27,510,8,本田,23,487,9,标致,23,375,10,铃木,17,114,市场结构,1913-1998年美国国内汽车生产的集中度 (%),年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其他美国制造商,三大巨头的市场份额,1913,12,40,*,48,-,1923,20,46,2,32,68,1933,41,21,25,13,87,1946-1955,45,24,19,12,88,1956-1965,51,29,14,6,94,1966-1975,54,27,17,2,98,1976-1985,59,24,13,4,96,1992,42,24,9,25,75,1998,35,22,8,35,65,市场结构,1998年细分市场内部的销售集中度%,细分市场,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其他厂商,三大巨头份额,汽车,小型经济型,中档车,专业车和赛车,豪华和近豪华车,37,17,11,35,65,29,19,8,44,56,19,27,20,34,66,26,14,5,55,45,轻型卡车,小型货车,轻型货车,体育用车,23,20,45,12,88,33,38,19,10,90,26,27,16,31,69,组合的,29,25,16,30,70,市场结构,外国竞争,美国汽车销售中的进口份额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04%上升到1976-1983年的21%。
以日本为首的,外国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给美国卖方寡头提供了一种,即使不是惟一的,也是重要的,有效竞争的源泉但进口配额和保护政策的长期威胁,会危及到来自外国的竞争在削弱美国市场的集中度时所产生的正面效应市场结构,合资企业和联盟,在总的集中度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围绕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间的“合资企业”和“联盟”的巨大网络进一步密切世界大型汽车公司之间的关系是美国和国外迅速出现的研究协会的“救生艇”市场结构,3、规模经济,汽车产业集中到何种程度是大规模经济所必需的?,在汽车生产中,规模经济是有确定界限的;,三大巨头正在通过放弃它们的零部件制造部门而降低垂直一体化程度,通用公司不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证明了规模过大会导致不经济,三大汽车制造商的组装工厂,工厂数目,年平均生产能力(千辆),通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福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克莱斯勒,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市场结构,进入壁垒,建立生产和组装工厂的成本是惊人的:丰田在它位于肯塔基的移植工厂投资了亿美元;,新进入者不仅必须生产和组装汽车,还需要针对自己的新产品推销给消费者这是另一个限制新竞争的巨大壁垒;,一家新进入者不得不建立销售服务商业系统:,二战后,在美国很少有新厂商开始从事国内的汽车生产,、市场行为,1、定价,作为最大 的销售商,通用传统上成为该产业的价格领导者。
华尔街日报揭示了三大巨头间的价格依赖性:“由于在卖方寡头垄断型的国内汽车行业中,三大主要生产商通常会模拟彼此的价格行动,所以汽车制造商能使其利润最大化外国竞争的到来以及对国内集中度的削弱已经打破了这种非竞争性定价行为;,当美元-日元汇率发生显著变化时,外国竞争者在推动这场定价行为的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市场行为,2、产品竞争,卖方寡头密切联合时期形成了行为相互依赖的典型模式,导致了三大巨头产品的趋同性,,主要的区别之处则在一些很表面的地方卖方寡头限制,:小型车案例,卖方寡头限制的削弱,:克莱斯勒“小型货车”,激发出的产品竞争,:小型 货车标志着产业中真正产品竞争的开始,市场也不再严格地被划分为传统的“客车”和“货车”系列到20世纪90年代,结构竞争引起了车型和细分市场的“大爆炸”:,便宜的轿车、中档车、专业车、赛车、高档车、豪华车、小型轻型货车、大型轻型货车、小型赛车、大型赛车、客货两用车产业竞争的到来将汽车产业转变为更加紧跟时代潮流的产业,、市场绩效,1、生产效率,巨大的公司规模并不是效率的保证,1960年,1983年,通用,8,11,福特,14,15,克莱斯勒,11,16,日产,12,42,丰田,15,58,每个工人生产的车辆,市场绩效,2、动态效率,二战前,产品创新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很大,随着充满活力的独立厂商的消亡和产业形成严格的卖方寡头结构之后,技术创新的节奏放慢了,当国内卖方寡头停滞不前时,外国厂商将汽车技术推向了未开发领域,外来的竞争迫使三大巨头几乎在产品的每一方面都要更具竞争力从发动机到刹车、传动装置、车身款式。
市场绩效,3、社会效率,汽车产业在烟雾污染、安全、油耗率上的表现是漠不关心和否认,并以“技术上不可能”来抵制和开脱公共政策,1、反托拉斯,2、防止外国竞争,3、对汽车烟雾污染、安全和油耗的管制,、结论,也许三大巨头会继续接受竞争的挑战,并消除与竞争者之间的效率差距也许它们继续削减组织规模以巩固它们的工作重点,提高灵活性和效率也许通过互联网和“百万经销商”的网络结构,销售汽车会给产业注入新的竞争压力一般来说,通过促使各个公司在重要公共政策问题上采取分歧更大的态度,集中度在一定程度的降低可能也会削弱产业的整体政治力量或者相反,国内的垄断通过合资企业、跨国合并和诉诸保护主义来破坏竞争这些都是进入21世纪时研究汽车产业的学者所面临的问题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市场结构,1、集中度,排名,厂商,2000年市场占有率%,2000年HHI,厂商,2001年1-11月市场占有率%,2001年1-11月HHI,1,上海大众,36.30,1317.69,上海大众,33.78,1141.09,2,一汽大众,18.16,329.79,一汽大众,17.39,302.41,3,天津汽车,14.69,215.80,天津汽车,10.12,102.41,4,神龙富康,8.49,72.08,上海通用,7.49,56.10,5,长安汽车,7.67,58.83,神龙富康,7.33,53.73,6,广州本田,5.26,27.67,广州本田,7.11,50.55,7,上海通用,4.98,24.80,长安汽车,6.12,37.45,8,一汽轿车,2.49,6.20,一汽轿车,2.86,8.18,表1 2000及2001年轿车生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表1显示我国轿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是很高的,2000年CR4为77.64%,据贝恩标准,属极高寡占型市场结构;2001年CR4为6878%,属于高中寡占型。
但请注意:,这种市场结构不是充分的市场竞争的结果,政策性的进入壁垒是主要原因我国的轿车产业是一种由较封闭市场逐渐向开放市场过渡的寡头结构轿车市场结构的地区差异化明显表2 中国轿车产业的集中度变化,综合考虑政策的因素和市场竞争的充分发展,可以预见轿车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将经历一个“U”型变化过程,年份,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CR3,80.8,84.5,82.6,87.3,81.8,83.0,78.84,69.15,61.29,2、纵向一体化,受国内整车高国产化率配套政策影响,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在企业组织形式上,普遍采取零部件生产与整车生产集中于一个集团,零部件生产主要满足集团内部整车生产需要的方式,其基本构架为一个箭靶协作企业,整车生产企业,骨干零部件,核心零部件,3、规模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1990年利用会计法计算出轿车的“MES”为年产30万辆我国各主要轿车厂商的整车生产能力分别如下:桑塔纳30万辆,小红旗7万辆,奥迪3万辆,捷达、富康、夏利15万辆,切诺基5万辆,长安奥拓10万辆研究中国轿车工业规模经济应特别注意:市场容量对规模经济的影响。
4、进入壁垒,行政性壁垒(主要是行政性项目审批和目录管理)是造成我国轿车产业进入壁垒高的主要原因二、市场行为,1、价格行为,(1)价格变动策略,1998年初的降价行为属于支配型价格领导制的方式,且不属于掠夺性降价行为,上海大众并未因降价造成亏损;,2000年的价格下调规模不大,也并没有引起强烈的市场效应;,2001-2002年初的价格战降价的车型主要是规模较小或处于部分劣势的产品从结果看,没有造成市场集中度的提高2)价格协调行为,两类:一是企业之间自发的价格协调,二是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主持之下的价格协调从1998-2001、5月这一时期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来分析,我国轿车行业的价格自律并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并且轿车价格自律也不利于产品结构、生产结构的调整2、产品策略,(1)新产品开发策略,1982,1992,1995,1997,1998,1999,上海大众,普桑,桑2000投产,时代超人2000GS普桑改进型,PASSATB5,样车,一汽大众,捷达,捷达王,新捷达王,捷达AT,东风神龙,富康投产,16L富康,三厢富康988,自动变速,(2)经济型轿车的替代威胁,未列入国家轿车产品目录的“6”字头准轿车,形成了对微型轿车、普通型轿车的替代威胁。
1999年长丰、东南、南亚、吉利、悦达、奇瑞6家企业“6”字头轿车销量共14257辆,2000年度销量46495辆抢夺了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