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疟疾流行病学4.ppt

101页
  • 卖家[上传人]:mg****85
  • 文档编号:49897321
  • 上传时间:2018-08-0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05.50KB
  • / 10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疟疾流行病学 夷陵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的范围和内容n 1.疟疾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n 2.影响疟疾流行的因素;n 3.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疟疾的对策与 措施研究方法:n一、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n通过观察并详细记载所发生的一切→综合归纳 →提出假设(假设病因或流行因素)→验证假 设n二、流行病学实验n主要在现场进行,如实施某项抗疟措施后,观 察其效果的方法即被看作是实验的方法分布n疟疾在世界上的分布非常广泛,但也有一定的范 围,其界线大致处于北纬60度和南纬40度线之 间在这个范围以外的地域不发生疟疾的原因 ,首先是气候条件的限制,疟疾不能发生在最 高气温月份平均温度15.6℃以下地区,南北半 球最高气温月平均15.6℃等温线相当于北纬60 度和南纬40度线在疟疾可能分布的这条宽阔 带状地域内,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地区也是 没有疟疾的海拔高度又是一个限制条件海 拔1000米以上疟疾就少见了,愈高愈少临床表现n本病是由雌按蚊叮咬人体将体内寄生的 疟原虫传入人体而引起的,临床表现为 周期性冷热发作,脾肿大、贫血及脑、 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 综合症。

      n人类疟疾共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 引起,即为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 恶性疟重要性n当前,疟疾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 病之一无论疟原虫的生物学,疟疾的 防治对策和疟疾的诊断都需要加强研究 工作,但这些方面的工作都与疟疾流行 病学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知识对疟疾防 治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一节 流行因素n1880年疟原虫被发现后,19世纪末,本 世纪初又进一步证实按蚊是传播疟疾的 媒介,于是疟疾如何从人通过媒介按蚊 传给另一个人的途径得到阐明,即疟疾 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带疟原虫的患者 )、传染媒介(按蚊)和易感者(健康 人)这三个环节 n1880年法国军医拉弗兰发现疟疾是由疟 原虫引起的;n1897年英国医生罗斯在按蚊的胃里找到 了拉弗兰报告里所描述的那种疟原虫;n拉弗兰、罗斯分别在1907年、1902年获 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一、传染源n现症疟疾病人或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 梢血液中存在配子体而具有传染性时都 是传染源1.配子体 n⑴ 配子体密度 配子体率和配子体密度随原虫 血症上升而升高n⑵ 配子体出现的时间 配子体出现的时间早晚 随虫种而异,间日疟配子体常在无性体血症2 -3天后出现,有时甚至可以与无性体同时出 现,而恶性疟原虫则在无性体血症之后7-11 天出现配子体。

      n⑶ 配子体成熟时间 配子体在末梢血液内存 在2-3天后成熟 2.疟原虫的寿命n 一般认为恶性疟多不超过1年,n间日疟平均2年,n3日疟平均为3年3.潜伏期n3.潜伏期 间日疟的潜伏期有长短2类, 短潜伏期为10-28天,长潜伏期228- 443天,恶性疟的潜伏期6-27天,平均 11天,三日疟的潜伏期18-35天,平均 28天间日疟不同的地域株 n按照潜伏期和复发形式分为三种类型nI型也称热带型,表现为短潜伏期和频繁复发 ,以溪桑株为代表,见于越南、老挝、柬埔寨 和马来西亚等地;nII型也称温带型,表现为短潜伏期和远期复发 ,以美国的伊丽莎白株为代表;nIII型也称北欧型,表现为长潜伏期,初发后 有一组间歇较短的复发,然后又经一长潜隐期 而再次复发,见于苏联和北欧 n过去认为我国间日疟属II型,并已在江苏 、辽宁等10多省发现长潜伏期近年来 大量人工感染试验表明,潜伏期可长可 短,似不存在生物学上稳定的长或短的 潜伏期虫株潜伏期的长短与所接种的 子孢子量有关,接种量大,表现为短潜 伏期,子孢子接种量少,出现潜伏期有 长,有的短从临床流行病学上看,仍 然可以有长潜伏期与短潜伏期之分。

      疟原虫的抗性n随着抗疟药的使用,有些恶性疟和间日 疟的地域株已经表现出一对抗疟药有不 同程度的抗性我国海南岛、云南等地 的部分恶性疟已表现出对氯喹的抗性二、传播途径n1.经按蚊传播 n2.输血感染 输血性疟疾n3.母婴传播 先天性疟疾n4.罕见的情况下,经针头或注射器不洁 等均可感染传播媒介n全世界400多种按蚊中有67种可以自然感 染子孢子,另外28种在实验条件下对疟 原虫敏感但是,在疟疾传播中起重要 作用的按蚊只有27种每个地理区域一 般有1种媒介,最多有3-4种按蚊是传疟 媒介在我国,50余种按蚊中较重要的 传疟媒介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 按蚊、大劣按蚊等4种作为传疟媒介必备条件na. 必须是经常吸人血的;nb. 寿命必须长于子孢子增殖期;nc. 必须具有维持传播的种群数量;nd. 对疟原虫具有敏感性1.叮人习性n 叮人习性包括叮咬频率和嗜血习性n叮咬频率取决于温度,一般每两天吸血 一次完成一个生殖营养周期n嗜血习性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一种趋向 性,随不同的蚊种呈现很大的差异,大 体分为嗜吸人血和嗜吸动物血,愈是嗜 吸人血的按蚊愈可能成为高效的传疟媒 介人血指数n嗜血习性可通过调查按蚊的人血指数来 估计。

      n中华按蚊的人血指数一般为0.05左右, 但是有的地方,有时可达0.20以上n海南岛微小按蚊的人血指数过去曾达 0.80以上,大陆各地微小按蚊的人血指 数较低大约在0.10左右,且呈现愈向 北愈低的趋势按蚊吸血的趋向性n一般情况下,按蚊吸血的趋向性是比较 稳定的,但当按蚊喜好的吸血对象不易 获得时,趋性有可能发生改变例如嗜 吸牛血的按蚊,当牛的数量大量减少时 ,相对增加了吸人血的机会,条件适宜 时甚至可引起疟疾暴发流行 2.种群数量n种群数量大,分布广泛的按蚊,即使一 般情况下不是高效的传疟媒介,有时亦 可对流行起重要作用如中华按蚊在水 灾后或其它原因使期数量剧增时,在条 件适宜的地区可以酿成疟疾暴发流行 在这种情况下,种群数量季节消长与疟 疾发病率季节消长相一致,即在密度高 峰之后一个月左右出现流行高峰媒介叮人密度n对疟疾传播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时,需要了解的 媒介密度是每天晚上与人接触的媒介数量对 室内吸血的蚊种来说,媒介叮人密度是容易估 计的,但野外吸血的蚊种情况就复杂得多了 由于受时间、地点及气象等因素的影响,调查 所得的叮人率波动范围较大,如黄淮平原东部 稻田区,1979至1981年期间,7月上旬至9月 下旬,以人饵通宵观察,中华按蚊的叮人率为 1.5-119.2只/人夜。

      3.按蚊的寿命n在自然界,如在夏季,一雌蚊个体能活2-3周或一个 月但实际上,在自然界,蚊虫因受到时常变化着的 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寄生物,天敌,多变的气候, 杀虫药等),寿命统计较为困难n 按蚊的寿命至少要长于疟原虫的孢子增殖期,才能起 传播媒介的作用,按蚊的寿命是用种群的每天死亡率 或每天存活率来估计的预期寿命等于死亡率的倒数 ,或每天存活率的自然对数负值的倒数(1/-1np) n每天存活率愈高或每天死亡率愈低,具有传染性寿命 的蚊数也就愈多,愈可能是高效的媒介n按蚊寿命若短于孢子增殖期,即使有相 当数量的按蚊,亦不起传播作用如杀 虫剂滞留喷洒,现象上看只是减少了按 蚊数量,更重要的是在于降低了按蚊的 每天存活率或者说缩短了其寿命,所 以在一定时间内可达到阻断传播的目的 4.敏感性n 自然情况下或实验室条件下,可发 现卵囊或子孢子的按蚊是传疟媒介或潜 在的媒介按蚊的敏感性因蚊种不同而 有差异,同种按蚊在不同地域或对不同 种疟原虫的敏感性也有差别n按蚊自然感染率的高低除与敏感性有关外,还 受嗜血习性、寿命等因素影响,因此人工感染 的结果不能作为判定媒介的唯一依据如20年 代,人工感染表明派登按蚊敏感性比中华按蚊 高,到50年代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确认,派 登按蚊不是传疟媒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近年来中华按蚊人工感染的阳性率虽达50%甚 至更高,由于它嗜吸畜血,因而公认不是高效 的媒介三、人群的易感性n 不同种族、性别和年龄的人对人疟原虫 一般都是易感的,但儿童的易感性要比成人高 、少数遗传素质异常的人,其易感性有明显差 异现已查明,西非一大片地区没有间日疟, 部分住在美国或其他地区的黑人,对间日疟亦 不易感,推测是与这些黑人属Duffy血型阴性 有关有镰状细胞特征者,(即HBAS,具有 异常等位基因者),地中海贫血者,6-磷酸 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者等亦不易 感染恶性疟或感染后表现的症状轻微疟疾免疫力n在高疟区居住的人群,由于重复感染机会多而 产生的免疫力,称带虫免疫(带虫而不发病状 态),高疟区人群中有一部分是配子体携带者 (表1),这种情况表现为带虫率高于发病率 ;相反地,在低疟区常为发病率高于带虫率n疟疾免疫力是赖原虫血症而得以维持(带虫免 疫),原虫血症上升(重复感染或反复发作) →疟疾免疫力加强;原虫血症消失→对疟疾的 免疫力也逐步下降表1 高疟区居民年龄与配子体携带率的关系年龄组检查人数恶性疟(%)间日疟(%)<6 6-20 >2034 60 9173.5 33.3 21.911.8 3.3 1.1n妊娠期的妇女免疫力较低,对疟疾易感 。

      而母亲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的免疫力 可能维持6个月n疟疾的免疫有种株的特异性,即对同一 种株疟原虫具有免疫力,而对不同种株 原虫的再感染无免疫,所以在某些地区 常常出现不同种疟原虫混合感染现象四、自然因素n气候和地貌的特点决定了人和蚊虫的生 态环境对疟疾传播影响最大的自然因 素是气象条件温度决定了疟原虫孢子 增殖期的长短20-30℃是疟原虫发育 最适宜的温度间日疟孢子在16℃,恶 性疟孢子在18℃发育甚慢,当气温高于 30℃时孢子发育速度也变慢根据实验 ,各种疟原虫在不同温度下,子孢子发 育所需的时间,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孢子增殖期计算公式nS=C/T-tnS=子孢子在蚊体内发育成熟所需的日数nT=观察时的平均温度℃nt=子孢子发育时所需的最低温度℃nC=常数n P.f= 111 PV= 105 Pm= 144 n T-16 T-14.5 T-16n n间日疟在16-30℃以上,恶性疟和三日疟在18-30℃ 时,适用上述公式温度、湿度、海拔对疟疾传播的影响n大多数蚊种幼虫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1- 35℃ 在水温较低时,幼虫发育至羽化时 间也相对较长。

      在海拔过高的地方,由 于温度低,亦无疟疾传播流行区疟疾 传播季节的长短,可以通过月平均温度 推算适宜于疟疾传播的平均相对湿度 为60%以上相对湿度低于52%时,蚊 虫停止吸血活动降雨对疟疾传播的影响n降雨对疟疾传播的影响是复杂的降雨可因增 加地面积水而利于蚊子孳生,大量积水的蒸发 可使相对湿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而延长了 按蚊的寿命但是过多的雨量或干旱,可能减 少疟疾的传播在热带地区,疟疾流行程度年 与年之间波动的幅度不大,但在一年内发病率 的季节性升降受雨量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在温 带地区疟疾传播季节的起止由温度来决定,而 雨量则可影响某些年份的流行程度n温度决定了疟原虫孢子增殖期的长短n温度决定了疟疾传播的时间分布(传播 季节)n温度决定了疟疾传播的地区分布n雨量可影响按蚊种群数量及寿命(孳生 地,相对湿度)n雨量可影响某些年份的流行程度五、社会因素n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状况、生活水平、 住房条件、社会职业、文化程度、环境 卫生情况、医疗保健设施和居民生活习 惯等对疟疾流行也有重要影响疟疾主 要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区流行n人类的某些生活和生产活动,如住房周围大量增加坑 洼积水,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修筑公路、铁道、兴 修农田水利、发展排灌系统等,都可能增加按蚊的孳 生地;n牲畜数量大量减少,个人缺乏防蚊保护,夏秋露宿户 外增加了人蚊接触的机会;n医疗保健系统不健全,病人不及时就医,又增加了按 蚊感染的机会,这些都。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