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清代前中期安徽手工业的发展.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9794867
  • 上传时间:2021-12-0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65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清代前中期安徽手工业的发展 摘 要:清代前中期安徽的棉纺织业、手工浆染业、制茶业、丝绸业、手工钢铁业及印刷业都有较快的发展就各地手工业发展状况而言,芜湖以棉纺织业、手工浆染业、手工钢铁业等领全省之先;皖南及皖西各地的制茶业最为出名;淮河两岸的丝绸业较发达关键词:清代前中期;安徽;手工业清代前中期,随着政局的稳定,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安徽地区的手工业也有较快的发展,但尚停留在手工业生产方式阶段1 棉纺织业清代安徽的棉纺织业以芜湖为最由于交通便利,清代在芜湖的徽商将资本大量投放到棉织工业,致使芜湖手工棉纺织生产领省内各地之先合肥、安庆等地,手工棉纺织业也较为发达巢湖之滨“十之六、七的农户”纺纱织布,“机柠声昼夜不停”安庆机户多集中在城西、城北一带街巷,宋邦枢经营的纬昌织厂,已有工人35人,拥有木机30架1[1]清代前中期宿松的棉纺织业分工很细,有纺织工、轧花工、弹花工;2[2]六安城区有爱国、利国、维新等数十家私营手工织布作坊,规模較大的有资本2000元(银元)左右,雇工十多人3[3]2 手工浆染业:清代,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安徽手工浆染业也得到较快提升芜湖是浆染业的大本营明嘉靖、万历年间,芜湖已有10余家染坊。

      到了清代前中期,芜湖依旧是全省的浆染业中心到光绪年间,“染坊光绪初仅数家,近以土布出产甚多,除机坊自染外,现共有十余家,所染印花及各种颜色丝绸,工艺之进步甚速,营业也因之发展4[4]清代前中期安徽其他地方也不乏业印染者清代宿松城乡各镇均设有染店,从事染工者多宿松本地人,其所染以本境土布为多只是染法“均旧式,无新样色彩” 5[5]3 制茶业安徽境内多山和丘陵,适宜种茶,因此茶是安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皖南徽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区之一嘉庆《黟县志》载:“黟之茶以城南周家园二都、秀里四都、燕窝八都、大原十一都、胐曙下十二都”,都盛产茶叶6[7]广泛的茶叶种植带动了清代安徽制茶业的发展,其中以徽州的制茶业最为兴盛清代的“屯绿”是安徽名茶,清初已经开始生产当时徽州府所辖的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婺源(现属于江西),以及太平、石台、旌德、宁国,甚至江西的乐平、德兴、玉山和浙江的昌化、开化、淳安、遂安等县所产的绿茶大多集中到屯溪一带加工精制,所以称为“屯绿”当时的屯溪为屯绿的产销集散中心,最盛时候私营厂商有287家之多绝大部分制茶工人都依靠季节性的招雇,或签订合同,有熟练的技术老手(即包工头)全权负责承包。

      这些制茶季节性工人大多来自于婺源、歙县、安庆等地他们既懂得茶树栽培、采摘,又懂得简要的筛、扇、拣、烩等制茶技术7[8]清代皖西宿松的制茶业也较发达,民国《宿松县志》载:“邑境西北各山多产茶,其叶初生时,召集男妇多人入山采摘,则有采茶工,采摘后分别拣剔,则有拣茶工,拣剔完成后,必加炕焙,则有炕工焙工茶叶的焙炕必须有制茶经验的工人,至采工、拣工,则临时召集普通农民充之邑东南两乡每年春间,并有多数男妇赴建德浮梁等处专充采茶、拣茶之工,籍资糊口8[9]太湖县的农民更是“树茶所入,不减稼穑”9[10]除了皖南、皖西的茶叶很出名外,安庆地区的茶叶也闻名遐迩绵亘于潜山、岳西等地的皖山所产之茶,秦汉,唐、宋时代已盛名于世安庆位于大别山南麓,这里山岳莽莽苍苍,群峰叠翠,地势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终年云雾布绕,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为名优茶的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茶叶饱蘸自然之灵气,孕育成具有香高味淳,伴有兰香,风格独特的茶叶内质,加上精益求精的采制工艺,不断创造出色、香、味、形风格各异的茶叶珍品清代潜山的“天柱茶”、“开火茶”,太湖的“南阳谷尖”,桐城的“桐城小花”,岳西的“黄大茶”,“岳西翠兰”,宿松的“罗仙云雾”等茶叶盛名于世。

      10[11]安徽清代的名茶还有很多,比如六安产的“六安瓜片”,太平产的“太平猴魁”,在此不一一赘述4 丝绸业清代前中期,安徽淮河流域的丝绸工业比较发达亳州万寿绸享有很高声誉《亳州志略》记载:“亳州手工业种类甚多,而以羊毛毡毯、皮箱、万寿绸三项最为著名……万寿绸系纯丝织品,相传前清某皇后诞辰,曾以此绸铺地,因以得名” 11[12]万寿绸始创于明万历年间原名“一筋绸”,蓝白宽道.经纬相间,呈现蓝、白与浅蓝三色鲜明的方格图案,可作衣料,也可作被而使用,畅销各地雍正十三年(1735年),万寿绸曾作为贡品进贡雍正皇帝,12[13]清乾隆年间,地方也曾以此为贡品,声誉更高至清末民初,染工又有进步,创染红绿宽条的经纬方格图案,风格仍与蓝白格子相同.但五光十色,鲜艳夺目,因此又称“十样景” 13[14]合肥也有“万寿绸”清乾隆年间,合肥万寿寺附近织绸业户,生产土绸,以地得名,亦为贡品这在《庐州府志》中有记载:“万寿绸,出合肥机房,在万寿寺左右,故名”,合肥的丝织品除了万寿绸,还有绢、丝布等,“绢,出舒城;丝布,出庐江” 14[15]《凤阳县志》也记有:“唐制濠州(今风阳东)贡绢、糟鱼,今凤阳绢,惟府城有织者。

      从前多用生丝,今亦有熟丝染五色者”15[16]可见清代凤阳的丝绸工业也相当了得清代绢纱以石台为主要产地这种绢纱密度疏匀,色泽鲜润,柔软而坚实,长14尺,宽1.4尺,是裱糊书画的必用品,一向行销皖北、南京等地16[17]5 手工钢铁业:清代前中期安徽的炼钢业比较发达,其中以芜湖为最,民间有“铁到芜湖自成钢”之说芜湖的手工炼钢业起于南宋,衰于元代,复兴于明清明代中期,有濮氏兄弟在芜湖兴建濮万兴钢坊,全盛时设有总坊和东西两坊到了清代,芜湖的手工炼钢业又有发展民国《芜湖县志》记载:“芜湖工人素朴,无他技巧,而攻木攻革刮摩摶植之工皆备然,不能为良,惟铁工为异于他县,居市廛冶钢业者数十家,每日须工作不啻数百人初锻熟铁于炉,徐以生鏷下之,名曰:餧铁,饱则镤不入也,于是,渣宰尽去,锤而條之,乃成钢,其工之上者视火候无差,忒手而试,其声曰若者,良若者,楛具良者扑之,皆寸寸断,乃分别为记檺束而授之,客走,天下不□也,工以此食于主人,倍其曹而恒秘其术(通商以后,洋商以机炉炼出之钢输入,此业遂辍)”17[18]清嘉庆、道光年间,“业此者有十八家,作工垣达百余人”芜湖手工炼钢的产品是著名的“三刀”,即剪刀,菜刀、剃刀,产品销售全国,甚至海外。

      剪刀具有“硬剪铜皮不卷口,软剪丝绸不打滑”的优点;菜刀背厚膛薄,寸钢寸火,青钢白铁,刃口锋利;剃刀锋快轻便,耐磨经用,深受理发师傅的欢迎18[19]清康熙初年,铁工汤鹏首创铁画,兰竹草虫,无不入妙,尤工山水,大幅积成,炉锤之巧,前所未有,堪称手工炼钢业的一大奇品而称誉海内外19[20]民国《芜湖县志》这样描述铁画的制作:“锤铁为画者,治之使薄且缕析之,以意屈伸为山水、为竹石、为败荷、为衰柳、为蜩螗、郭索点缀,位置一如丹青家而无襞积皴皵之迹康熙间有汤天池者,剏为此名噪公卿间,今咸祖其法,虽制作远□汤,而四方多购之20[21]除芜湖外,安徽其他地方也有自己的手工钢铁业民国《宿松县志》记载:“宿松所用铁器多运自湖北之武穴,然附城商店亦有召集工匠,设置锅炉,冶铁熔铸各种铁器,如钟、磬、炉、鼎、锅、罐及应用各种农器等,均先买生铁付炉冶铸,范模成器,销场亦甚广其有专业补锅者,亦冶工之一种,无专店,均担炉于各村,凡有锅罐之破损者,就便熔铁补之,称为补锅匠21[22]6 印刷业:安徽的印刷业一度居于全国前列明代,120回本《水浒传》的最早刻本就出于明代的徽州清初,休宁人胡正言发明凸印法,使套色印刷更加完善。

      清乾隆年间,泾县人翟金生研制出5种字号的泥活字,并印制了多种书籍22[23]清代的六安城有刻版作坊,并刻印了不少书籍、家谱等23[24]清咸丰年间,亳州人杨文太在亳州城北关开了一个木版印刷作坊,字号“同元堂”,工人最多时20多人印的多为《三字经》、《百家姓》、《论语》、《中庸》、《大学》等私塾启蒙教育类的书籍同元堂”印的书除在亳州、本地销售外,还远销到河南周口、陈州等地当时亳州城内除了杨文太的“同元堂”印刷作坊,还有南京巷的“景盛源”、“文元斋”24[25]参考文献[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纺织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页[2]俞庆澜,刘昂修:《民国宿松县志》卷17实业志,工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3]六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安市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第112-113页[4]馀谊密修:《民国芜湖县志》卷35,实业志商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5]俞庆澜,刘昂修:《民国宿松县志》卷17实业志,工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6](清)吴甸华修:《嘉庆黟县志》卷3,地理,物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7]余怡生:《“屯绿”的崛起、形成及发展》,政协歙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歙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86-87页[8]俞庆澜,刘昂修:《民国宿松县志》卷17实业志,工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9](清)符兆鹏修:《同治太湖县志》,风俗志,同治十一年(1872年)刻本[10]江宗源:《安慶名茶》,安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安庆文史资料编辑部编:《安庆文史资料》第23辑,安徽省新闻出版局A.91,016号,1991年,第49-54页[11]《亳州志略》,《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12]政协亳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亳州文史资料》第三辑,1987年,第141页[13]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纺织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7-108页[14](清)黄云修:《光绪重修庐州府志》卷8,风土志物产,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20页[15](清)谢永泰修:《光绪凤阳县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卷四,舆地物产[16]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纺织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8页[17]馀谊密修:《民国芜湖县志》卷8,地理志,风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18]《可爱的安徽》(修订再版),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34页[19]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总述》,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86页。

      [20]馀谊密修:《民国芜湖县志》卷8,地理志,风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21]俞庆澜,刘昂修:《民国宿松县志》卷17实业志工业,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22]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总述》,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86-187页[23]六安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安市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2页[24]洪冠军、周学良:《亳州印刷业的演变》,政协亳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亳县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第135页作者简介范习中(1973-),男,汉族,安徽枞阳人,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