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15页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年修订)专业代码:077601一、 培养目标1. 具有过硬的政治理论素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学风正派、身心健康,有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团结合作精神2. 具有正确的学术思想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了解环境科学的发展进程与趋势,勇于 探索、创新;具有高度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责任感,能够面向国际环境研 究的前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 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缜密的逻辑思维,广阔的学术视野,熟练的实验技能;熟 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毕业后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 环保企业单位的教学、研究及管理工作4. 具有从事环境科学研究方案设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 的能力,能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二、 研究方向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1 .环境化学2. 环境生态学3. 环境功能材料4. 环境绿色化学三、 学习年限基本学习年限为三年硕士学位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需用一年时间完成,至少获 得34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3学分);另约二年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完成硕士学位 论文并通过答辩。
如果研究生在三年中尚未完成学业,经批准最多可延长三年见课程设置表五、课程学习研究生的必修课(A、B、C)均为考试课程,选修课(D)可根据情况采取考试或考 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考试课程按百分制评定成绩,学位课75分为合格;考查课程按优秀 (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 分以下)五级记分制评定成绩考核成绩由主讲教师评定并签名后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 书,登记在《研究生成绩登记表》中六、 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体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要与导师的科研任务相结 合,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研究生须在导师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 确定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及研究提纲学位论文工作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应注意培养研究生的文献 查阅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等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中、外文摘要、 引言和评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的讨论,以及参考文献和必要的附录学位论文实行 盲审制度,研究生必须在答辩前一个半月递交毕业论文盲审论文送审两份,若送审评 议结果有一份不合格,经院学位委员会确认达不到学位论文要求,学生将延期一年再递 交论文盲审通过后答辩;如果评议结果中有修改后再送审要求,修改后再送审,通过后 方可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5-7人组成,答辩委员 会主席由校外专家担任,导师不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七、 培养方式与方法硕士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和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既 要使研究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他们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 或独立担负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在指导方式上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院系集体培养相结 合,既要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善于利用院系集体培养的优势导师应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深入了解研究生各方面的情 况,对研究生的困难应及时给予帮助或向有关部门反映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应严格 要求,根据他们的原有基础和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培养措施,着重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和独立工作能力,并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勤奋严谨的工作作风研究生应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会等有关学术活动(不少于10次,且不少于全部学术活动总数的60%),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己的 学术水平每次学术报告的参加者要有记录院系要为研究生定期安排学生之间的讨论 会和报告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八、 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研究生的必修环节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必须面向大学本、专科学生, 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协助教师答疑、批改作业、主 持课堂讨论、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或在教师指导下讲授一定时数的专业基 础课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工作量不少于36个学时,可按周次分散使用,也可相对集中,经 考核合格者记2学分研究生一般不得免修教学实践具有两年以上高校教龄者方可申 请免修,免修须经院主管领导批准九、 考核方式及学位授予(1) 开题报告: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充分查阅文献并进行细致论证,以书面形 式写出开题报告,经导师审阅通过后进行开题报告,时间一-般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2) 中期考核: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实验室工作开展顺利的前提下可申请中期 考核同一专业方向同一录取时间的学生应同时进行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在入学后的第 四学期中期考核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后进行公开答辩副教授以上人 员打分,在充分讨论的前提下分别给予考核成绩,最终成绩取平均值成绩低于75分者 不合格,延期进行考核,将在3-6个月后重新进行中期考核3) 预答辩: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撰写、修改、印刷等工作后,可向院系提出 进行论文预答辩的申请,时间一般在入学后第六学期(正式答辩前一个月),不合格者 延期半年。
4) 学位答辩:学位论文通过盲审和预答辩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经批准后 由院系确定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并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论文评和答辩工 作同时,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必须符合学院的《环境学院关于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成果 指标量化规定(试行)》相关规定5) 学位授予: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经批准授予硕士学位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研究方向:1.环境化学;2.环境生态学;3.环境功能材料;4.环境绿色化学学 制:三年课程 类别程号课编课程名称总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及周学时备注IIIIIIIVVVI必 修 课 /■X 学 位 课 程A11_000002自然辩证法概论1811修8学分09.000003英语21656611.00000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研究3622B09_030602高等环境化学5433修9学分18_198009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前沿543318_030610环境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5433C18_198002现代仪器分析技术5433至少修6学分18_030611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543318_031007环境材料学543318_198001环境生态学543318.031005大气环境化学543318_030603环境微生物学543318_030617绿色化学5433D09_030609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362215_199002材料现代分析方法362218.199001有机污染化学362218_031002环境生物技术362209_030607污染生态学362218_031008土壤污染修复362215_196002环境工程设计与运行管理362218_030605清洁生产导论362209_031006固废处理与资源化362209_031004废水生物处理362218_190102饮用水深度处理362209_031003废水物化处理3622教学实践09_199001教学实践36222学分注:可选择C类课程替代D类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4学分。
主要课程介绍课程编号:09_030602 课程名称:高等环境化学总课时:54 学 分:3开课单位:环境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教学要求:“高等环境化学,,课程是在本科“环境化学,,的基础上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学 习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 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主要化学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存在、迁 移、转化机理及研究方法2、掌握污染物的降解与其结构的内在关系以及相关原理3、 了解化学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代谢转化及生态效应4、了解环境化学研究的前 沿性问题与发展趋势教学内容:结合目前国内外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及我国环境污染控制的形势和特点,系统讲授 重要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归趋规律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详细介绍有机 毒物的归趋模式、金属存在形态及生物有效性、化学物质结构与毒性关系,污染物的生 物效应和生物浓缩机理以及全球关心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主要 内容包括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及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 等增加对当前环境化学热点和前沿问题的讲述,以及对这些热点问题所涉及基础理论 知识和技术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 Rene P. Schwarzenbach, et. al, Environmental Organic Chemistiy [M]. 2ed, JohnWiley, 20032. 王连生,有机污染化学(研究生教学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刘兆荣编,环境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4. 张锡辉编,高等环境化学原理及应用(上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预修课程: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课程编号:18_ 198001总课时:54 学 分:3开课单位:环境学院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教学要求:环境生态学强调对生态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与把握,通过学习,要求学生:1、了解 生态学的发展沿革;2、掌握主要的生态学知识点(生态学、能量循环、物质循环、种 群•群落-生态系统、种间关系与生态位、演替与排序、主要生态系统、分子生态学、应 用生态学等);3、掌握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并明晰其优缺点与适用性;4、了解生态 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熟知有关环境生态的复杂理论和模型方面的实质性进步和实验研 究进展教学内容:按照传统生态学的发展顺序,依次讲述有机体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
在强调掌握各部分基础的同 时,也阐述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并介绍一些相关知识点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 牛翠娟等编,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Odum E. P.和Barrett G. W.编,陆健健等译,生态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9预修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