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雾都孤儿》的新批评解读外国文学论文.doc
4页《雾都孤儿》的新批评解读_外国文学论文 《雾都孤儿》的新批评解读,摘 要: 从新批评主要范畴“复义”、“反讽”、“象征”、“张力”对狄更斯名著《雾都孤儿》进行深入解读通过对作品精读细读,发现小说意蕴深刻,语言值得揣摩,主题值得挖掘,小说很好地体现了狄更斯语言艺术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关键词:雾都孤儿 新批评 狄更斯《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第一部社会小说,是其前期作品的主要代表,被认为是其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的创作艺术已经形成本文运用新批评主要范畴复义、反讽、象征、张力对《雾都孤儿》进行解读,探求话外之音,从而更好地品味狄更斯的语言艺术,理解作家的批判思想复义是指文本词句意义的模糊不确定,读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产生多种合理的解读仔细阅读《雾都孤儿》,我们不难发现多处复义现象首先小说的题目、主人公的名字“Oliver Twist”中的Twist 一词就有多种解释 Twist最原本的意思是弯曲的,扭曲的,此意可能暗指奥利弗有扭曲的人格,在班博先生及习艺所成员那里,奥利弗就是一个非正常的小孩儿,他们认为奥利弗的人格是扭曲的,实际上奥利弗一直保有纯洁善良的本性Twist在俚语中还有“吃饱喝足”的意思,但是小说中奥利弗在孤儿院和习艺所经常处于饥饿状态,讽刺意味蕴含其中。
另外,在俚语中Twist也指“绞刑”因此,那位穿白坎肩的先生说“那孩子将来准得给绞死”、“我断定他将来得给绞死”、“我一生中再没有任何事情比这更让我深信不疑的,那就是这孩子将来准给绞死”[1]奥利弗的名字是班博先生取的,也许他当时选用这样一个有贬义的词时就不怀好意狄更斯对当权者进行了辛辣讽刺,对小主人公食不果腹的处境给予了同情小说第二十三章,班博先生拜访柯尼太太之前,柯尼太太泡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小茶壶水溢出来烫了她的手,她当时的反应是这样的:首先骂了该死的小茶壶不中用,装不了两杯茶,然后小茶壶和单个儿茶杯勾起了她对死去丈夫的回忆,悲叹自己孤独的命运,最后这样说了一句:‘I shall never get another!’ said Mrs.Corney, pettishly; ‘I shall never get another—like him.’[2]这里的him含义模糊,有可能指代茶壶,因为通过上文语境“该死的茶壶……一件糟透了的东西”【8】和下文叙述者给出的推断可能是指茶壶因为“柯尼太太说话时一直看着那把茶壶;接着又把它拿了起来”[3]him指茶壶是完全合理的可能有读者会质疑如果指代茶壶应该用It,但是,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为柯尼太太想想,想想她二十几年孤独的处境,那么与她日日相伴的茶壶,可能已经浸入了她的感情,所以她用him来指称是完全有可能的。
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指茶壶,而且狄更斯在文中也这样表明,但是,狄更斯却是故意言此意彼,事实上him 有另一层指代意义,那就是指代她死去的丈夫通过上文语境彼时彼刻的柯尼太太正睹物思人,看到形单影只的茶杯(the single cup)自然而然地会想起自己孤独的处境,再想起逝世的丈夫,只是这种思念可能更多的带有因为他抛下自己而产生的恼怒(通过pettishly 一词可知),him 指代她的丈夫也合情合理如果把him理解为指代她的丈夫,再进一步研究一下这句‘I shall never get another!’ said Mrs. Corney, pettishly; ‘I shall never get another—like him.’的结构,不难体会到狄更斯的幽默诙谐,也会发现狄更斯的另一个意图这个破折号意蕴深刻,没看到破折号之后的内容会以为柯尼太太钟爱她的丈夫,因爱而恨,最后决定一直单身,但是看到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才恍然大悟,事实并非如此,她只是不想找像他那样的人,她会去追寻自己的幸福通过下文她给班博先生暗示留下来喝茶及暧昧的举动,这种推测也能得到印证在小说中柯尼太太也是狄更斯批判的一个对象,仅从这句简单的句子就能看到狄更斯对这个人物进行的反面塑造,瞬间在读者心理造成的心理落差也越发使读者厌恶她。
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成功地运用了反讽这一修辞技巧和叙事策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狄更斯评论家乔治•吉辛在其评论文《狄更斯的讽刺人物描写》中这样写道:“他的讽刺涉及到英国公私生活的一大部分教育,慈善事业,宗教,在最广意义上的社会道德,在最狭隘意义上的社会;法律程序,政治机构和政府形式由于他又说出心里话的特权,他尽管亦庄亦谐,但总是以同样值得钦佩的精神瞄准着最突出的时弊”[3] 反讽有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在《雾都孤儿》中有许多言语反讽的例子小奥利弗出生后在习艺所分所挨饿、受苦,此种情境“由习艺所当局及时报告了教区当局教区当局慎重其事地询问习艺所当局,目前有没有一个在‘在所内’定居的妇女,可以为奥利弗•退斯特提供他所必需的照顾和奶水习艺所当局谦恭地回答说,当时没有合适的人于是,教区当局慷慨而仁慈地决定,奥利弗当被‘寄养出去”[4](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叙述者使用了“及时”(duly)、“慎重其事地”(with dignity)、“谦恭地”(with humility)、“慷慨和仁慈地”(magnanimously and humanely)这些褒义词来形容教区当局和习艺所当局所作所为,似乎他们在解决奥利弗抚养问题上显得很称职。
其实这段文字尽显了习艺所当局对上级教区当局的谄媚丑态,也揭露了教区当局的虚伪无论是教区当局还是习艺所当局都不会真诚地去关心这个可怜的孤儿,把他寄养出去对可怜的奥利弗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去处,这个决定当然也不是慷慨而仁慈的小说中有两处明显的情境反讽在习艺所,孩子们饥饿难耐的情况下计议抽签,由抽中的孩子晚饭后出面找厨师再添一碗当奥利弗要求再添一碗时,对这样一件小事,厨师、班博、教区当局小题大做,反应异乎寻常地强烈首先,那厨师“止不住脸色煞白,满脸惊愕的神情呆呆地对着这个小叛乱分子看了好一阵子”,然后,班博先生“万分激动地冲进会议室”去报告“奥利弗•退斯特提出要多添一碗饭”,满屋的理事“每个人的脸上都显出惊慌失措的神态”[5],最后,下令将奥利弗禁闭起来,并在第二天一早贴出布告,如有人愿意把他接出教区,可以得到五英镑的酬金奥利弗在万分饥饿的情况下要求多添一碗,本是不过分的要求,厨师、班博、教区当局却是极其愤怒,认为奥利弗是小叛乱分子,挑战了当局的权威,并以高达五英镑的酬金,把奥利弗赶出去自谋生路这一系列的反应接近荒谬,达到了情境反讽的效果另一个情境反讽的场景出现在二十三章,寒冷的夜晚,班博先生去拜访习艺所女管家柯尼太太,他们轻松愉快地谈话,柯尼太太时不时得喝喝茶,班博先生则时而哈哈大笑,谈话气氛极其轻松。
但是,再看看他们谈话的内容,他们谈的却是教区如何以残忍手段打发贫民,称“那个倒霉的下午我们已经发出去差不多二十个四磅重的面包和一个半奶酪;可那些贫民还感到不满足” “街头救济的最大原则是,那些吃救济的贫民不想要什么您就给他什么,慢慢地他们也就不耐烦再白跑了”,还美其名曰,“官方的秘密”[6]狄更斯通过他们轻松愉悦的谈笑,轻描淡写地揭露了贫民习艺所的罪恶通过运用这一情境反讽的叙事策略,比直接义正言辞地揭露更能引起读者共鸣《雾都孤儿》中也有象征手法的运用狄更斯花大量笔墨描写费金和塞克斯的贼窝和伦敦街道,在作者笔下,伦敦城阴暗、肮脏、拥挤这种废墟意象象征着工业文明对这座古老城市留下的罪恶奥利弗和梅丽太太、梅丽小姐在乡下居住时,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则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那里树林茂密、山峦青翠、空气清新平静、安宁、干净的乡村象征着工业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新批评理论家认为诗歌都具有“内涵”与“外延”两重意义,称之为诗歌的张力 后来,张力的概念发展为文学文本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语言层面的张力,也包括作品意义与文字风格上的张力,还包括作品主题上的张力《雾都孤儿》在主题上是极富张力的狄更斯在这部小说中揭露了当时社会犯罪现象;抨击了资产阶级当局,批判了《贫民法》;对下层贫苦人民给予了深切同情,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同时还扬善弃恶,改善世道人心;此外,小说也体现了他提倡的以爱情为基础不涉及财产的婚姻观。
通过运用新批评复义、反讽、象征、张力这些范畴对《雾都孤儿》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了狄更斯的语言艺术,这也是《雾都孤儿》一直深受读者喜欢的重要原因同时,我们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狄更斯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7]狄更斯对其时代的影响是深广的——使人心旷神怡,富有教益,健康而具有感化作用[8]狄更斯不愧是语言大师和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9]参考文献:[1]Charles Dickens, Oliver Twist[M]. Hertfordshire: WordsworthEditions Limited, 1992.[2]狄更斯著,黄雨石译.《雾都孤儿》[M].北京:人民文学出社,2001.[3]金东雷著,叶隽主编.《英国文学史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4]钱青主编.《英国19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5]张首印.《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伊瓦肖娃著,廖世健,蔡显文译.《狄更斯评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7]罗经国编选.《狄更斯评论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8]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9]刘思男.新批评派美学批评方法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