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础心理学:病人一般的心理活动特点.docx
6页基础心理学:病人一般的心理活动特点1. 主观感觉特别:(内容详见医学心理学书P228页)所谓主观感觉特别,就是指病人患病之后,由于病体的反响,角色的变化和心理冲突,主观感受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除病体反响外,主要由于病人患病之前集中精力忙于工作和学习,心理活动常常指向外界客观事物,对自己的躯体状况不太留意;病人一旦患了病,就会把留意力立刻转向自身,甚至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特别地敏感由于躯体活动少,环境又宁静,感受性也提高了不仅对声、光、温温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就连自己的体位、姿态也好像觉察得很清晰比方,一会觉得枕头低,一会觉得被子沉,一会埋怨床单不平展,不时总翻身有的会消失空间知觉的特别正常人认为鲜美的味道,却可能引起病人反感;正常人认为漂亮的颜色,病人看了却感到厌烦;甚至正常人的嬉笑也会引起病人的厌烦2.心境不佳、心情不佳心境乃是具有传染性的,比拟微弱而长久的一种心情状态病人生了病,是桩不开心的心情刺激,简单形成不良的心境心境不佳,就会看啥啥不顺眼,听啥想啥都心烦。
基于这种心境,简单消失焦虑,激怒或消沉所以,有的病人动不动就生气,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变得任性起来病人的这种心情反响,男性多表现为为一点小事吵吵嚷嚷,女性多表现为抑郁哭泣尤其当遇到病情有变化,或做特别检查,或预备手术时,心情更易激惹,以致焦虑、恐惊、睡不好觉,吃不下饭也有的把内心烦躁转化为外部行为,如有的突然梳洗装扮,有的理发刮脸,有的挥笔大量写信,有的狼吞虎咽地吃起东西来,也有的长时间向窗外远眺,还有的蒙头大睡等等3、被动依靠被动依靠是一种服从而娇嗔的心理状态一个安康人一旦生了病,自然就会受到家人和四周同志的关怀照看,即使平常在家中或单位地位不高的成员,现在也突然升为被人照顾的中心同时,通过自我示意,病人自己也变得软绵绵的不象以往那样生气勃勃了这时病人一般变得被动、服从、娇嗔依靠,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带点稚嫩的颜色只要亲人在场,原来可以自己干的事也别让别人做,原来能吃下去的东西几经劝告也吃不下;一向意志独立性很强的人变得没有主见,一向自负好胜的人变得没有信念即使做惯了领导工作和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现在对医务人员的叮嘱也百依百顺这时他们的爱和所属感增加,盼望得到更多亲友的探望,盼望得到更多的关怀和暖和;否则就会感到孤独、自怜。
4、敏感的自尊心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是严密联系在一起的自尊和自强是完整人格的优良品质人有了病,自我价值感必定受到挫伤,自尊心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这时病人较之平常更为敏感,点滴小事也要核计核计有的人被直呼其名,尤其被以床号代替姓名时,心里就不舒适5、疑虑重重疑心是一种自我消极示意,这种缺乏依据的猜想,将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推断当病人患病后往往会变得神经过敏,听到别人低声言语,就以为是在谈论自己的疾病,觉得自己的病情重了,甚至没救了对别人的好言相劝也半信半疑,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对吃药打针处置检查也疑虑重重,担忧误诊,担忧吃错了药,打错了针有的凭自己一知半解的医学和药理学问,推断药物,推断预后他们特殊担忧药物的副作用,担忧机率为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医疗过失或意外不幸降落到自己身上身体某部位稍有特别感觉,便乱作猜想另外,他们有的还会担忧因病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影响自己的前途等等有些病人文化程度低,缺乏科学的生理、药理学问,往往以封建迷信传奇来理解自己生理机能的不正常现象当病程和他自己预想的不全都时,便陷入胡思乱想之中,甚至惶惶不行终日6、焦虑、恐惊焦虑是一种对象不明、不行名状的担忧和可怕。
它既可能来自对本身患病的担心,也可能来自疾病本身的临床表现就拿住院病人来说,有人未进医院时,急盼入院;一旦入了院,咱到病友的介绍,看到四周一些看病人的状况,不禁产生一种恐惧感,好象面临巨大威逼,迈入了生死关头他们在精神上非常紧急,怕痛、怕开刀、怕留后遗病症、怕死亡,成天提心吊胆甚至看到雪白的外套,洁白的墙,也会产生一种肃穆、死寂的感觉他们盼望对疾病作检查,而又可怕检查;他们盼望知道诊断结果,又不敢去看诊断结果,心理冲突重重他们有的反复询问病情;有的虽然避病不谈,实则也是忧心忡忡7、孤独感一个人生病而离开了家庭和工业单位,住进医院病房,四周接触的都是生疏人医生只在每天一次的查房时和病人说几句话,护士定时打针送药,又极少言谈这样病人自然产生一种孤独感住在小病室的病人以及性非常向的病人更易产生孤独感曾有位做骨髓移植的病人,原来住在大病室里,此时病情稳定,一般状态较好,活动自如手术前对病人进展了无菌隔离,搬到小病室去住不料,该病人感到孤独、可怕,有与世隔绝的感觉,变得失眠拒食,结果未待手术,就因极度衰竭而死亡8、期盼心理病人的期盼心理乃是指向将来的美妙想象的追求人生病之后,不但躯体发生了变化,心理上也经受着熬煎。
因此不管急性或慢性病人都盼望获得怜悯和支持,得到仔细的治疗和护理,急盼早日康复这种期盼心理促使病人四处求药,八方投医他们寄予于医术超群的医生,寄予于护理工作的创新,寄予于新方、妙药的创造,梦想着医疗奇迹的消失总之,就是期盼着康复,期盼着生存那些期望水准较高的病人,往往把家属的劝慰,医生护士的鼓舞视为病情减轻,甚至是马上痊愈的征兆;当病情加重时,又期盼着顶峰过后马上消失好转;当已进入危急期,也期盼着有起死回生、转危为安的可能9失助、自怜这是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悲愤自怜的心情状态这种心情状态往往发生在患有预后不良或面临生命危急的病人身上它是由于心理应激的失控,自我价值感的丢失,自信念的降低而造成的,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塞利格曼(Seligman)认为,当一个人认为他对情境没有掌握力,并因此无力转变它的时候,就会产生失助感在失助的心理状态下,病人往往消失自悲自怜的心情:“我为什么偏偏生这种病”,“老天爷为什么和我过不去”病人出于无望,有时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有时表现心情木僵,麻木不仁,好象大难降临似的,有的总是照镜子与自我告辞,回首往事,留恋人生10、习惯性心理病人刚刚生病,往往一时成认有病,一时又常把自己当成安康人。
这种心理状态乃是长期的安康生活的习惯定势造成的人们适应环境都需要有肯定的心理预备他们虽来到医院,实则还未进入“病人角色”病人有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协作治疗,不利于安心养病,所以医务人员应设法让病人缩短这一过程可是,当病人一旦适应了病人生活,又往往产生对疾病的习惯性,即按时打针、吃药,按医嘱办事,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总认为自己的病需要长期的疗养和治疗即使躯体疾病已经康复,心理上也总感到“虚弱”所以病人应当出院不愿出院,应当上班不能上班这是由于他们在心理上、躯体上又习惯了病人角色,即那种多依靠、活动少和动脑少等病人生活模式,一时转变不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