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2021-2022部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学案:第2单元含答案.pdf
22页晨鸟教育Earlybird 第二单元 4.1 论语十二则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 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二)作者简介: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三)文言知识1、字音篑( ku)譬( p)2、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智” ,明智,聪明)3、古今异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古义: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今义:野,野外;史,历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一日克己复礼(古义:一旦今义:一天)请事斯语矣(古义:实践,从事今义:事情)晨鸟教育Earlybird 小子何莫学夫 诗 古义: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 男孩子; 人(用于男性, 含轻蔑意) 4、一词多义而任重而道远(连词,表示进一步,相当于“而且”)人而不仁(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就就有道而正焉(动词,接近,靠近)故能就其深(动词,成就)重任重而道远(形容词,重大,重要)商人重利轻别离(动词,重视,看重)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动词,重叠)卷我屋上三重茅(量词,层)添酒回灯重开宴(副词,再次,重新)知知者不惑(形容词,同“智”,明智,聪明)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知之为知之(动词,知道,懂得)复克已复礼为仁(动词,归复)不敢出一言以复(动词,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复行数十步(副词,再,又)山重水复疑无路(形容词,重复)5、词类活用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作动词,匡正)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6、特殊句式倒装句敏于事而慎于言(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判断句式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也” ,表判断)固定句式如礼何(如 .何,译为“把 .怎么样”)小子何莫学夫诗 (何莫 . ,表反问的句式,译为“为什么.呢” )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第一部分 (第 1 章)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 章)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第三部分(第3 章) :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第四部分(第4 章) :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第五部分(第5 章) :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晨鸟教育Earlybird 第六部分(第6 章)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第七部分(第7 章) :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第八部分(第8 章) :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第九部分(第9 章)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第十部分(第10 章)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第十一部分(第11 章) :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第十二部分(第12 章) :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 “群” “怨”等多方面的作用四、导读理解1、在 论语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答:_明确: 孔子这里说的“文” ,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 ,指内在的仁德。
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 “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2、难点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观?答:_明确: 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孔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利、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传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无论致富达贵还是摆脱贫贱,虽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
在义利关系面前, 是见利思义、 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3、通过学习 论语十二章 ,我们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习,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答:_明确: 观点一:是必须研读的孔子认为,不学习诗,就没有办法说话,学诗能知言善语,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观点二:不是必须研读的孔子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要学习诗的建议,孔子看重诗 ,其本质是对教化和德行的重视如果一个人通过其他途径能够获得相关的教育,晨鸟教育Earlybird 不一定必须研读这部书自我检测1. 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兴:激发人的感情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知晓,明白2. 下列各句中 , 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官二代 富二代 名二代 们并不是仅仅缺乏家庭教育, 而是他们对权势的解读, 已经让他们对应的上一代潜移默化了B.尽管满大街都是鳞次栉比的饭店餐馆 , 但激烈的竞争似乎并没有击败谁, 而是激发了更多的人走出家门 , 坐在了热闹的 排场 里。
C.黄先生的许多语句看似顺溜, 就好像足球运动员带球突破, 左盘右绕、前挑后钩 , 很见技巧 ,但往往会在关键词语的运用上功亏一篑D.现代人生活中面对的食品如汪洋大海, 食品生产销售的上下游环节丝丝入扣, 单靠一个或几个监管部门是无能为力的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某些年轻人喜欢利用微博、、等交际平台造谣生事,蛊惑人心,影响恶劣,其危言危行必将招致法律的惩罚安徽著名画家郑伊农先生来母校作画时轻松若定,恣意挥洒, 而且他作画神速, 倚马可待,令现场观画者叹为观止事实说明,唯有加大惩戒力度,让违规者有痛感,肆意妄为的任性之举才能有效减少,按规有序停车才不会沦为一句空话不少城市房价居高不下,楼盘又大量过剩,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新的住房政策,摆脱目前这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在新学年第一次家长委员会会议上,家长代表结合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 为新一年家校联合开展工作献计献策前两年的微商暴富神话,让不少人趋之若鹜,朋友圈里到处都是卖面膜、卖奶粉的, 或软或硬的营销广告令人不胜其烦A.B.C.D.答案以及解析1. 答案: B 解析:敏:勤勉2. 答案: D 解析:丝丝入扣: 丝丝 : 每一根丝 ; 扣: 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
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做得十分细致, 有条不紊 , 一一合拍3. 答案: B 解析: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褒义词,不指危险的言行望文生义,不合晨鸟教育Earlybird 语境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很快属误用对象肆意妄为:妄,胡乱妄为,胡作非为指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胡作非为此处恰当进退维谷: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此处恰当广开言路: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不是广泛议论的意思此处错误不胜其烦:胜,禁得起烦,烦琐烦琐得使人受不了使用正确第二单元第 4 课 篇目(三)大学之道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嘉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 后来, 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二)作者简介:戴圣(生卒年不详) ,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 礼学家、 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三)注释晨鸟教育Earlybird 1.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2.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3. 亲民:亲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4. 止:至,到5.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6. 静:心不妄动7. 安:所处而安,性情安和8. 虑:思虑精详。
9. 得:处事全宜10. 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11. 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12. 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13.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14. 庶人:普通百姓15.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三、总体感知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 段) :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至善”的途径第二部分(第2 段) :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四、导读理解1、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答:_明确: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首先, 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