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梅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pdf

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4070988
  • 上传时间:2018-09-07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6.61KB
  • / 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梅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摘要] 目的分析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04-2011 年梅毒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梅毒流行的诸多因素,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 2004-2011 年陈仓区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2011 年陈仓区共报告梅毒病例 261 例,年平均发病率5.42 /10 万,年发病率从2004 年的 0.34 /10 万增长到2011 年的 13.61/10 万;男女之比为1.16:1; 4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70.11 %;无明显季节高峰;隐性梅毒、 一期梅毒、 二期梅毒、 胎传梅毒、 三期梅毒分别占64.37%、 27.59%、 6.13%、 1.53%、0.38%,报告病例数逐年增长结论2004-2011 年陈仓区梅毒疫情日益严重,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 ,中老年感染者比重较大,应加强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安全性行为;对高危人群开展梅毒筛查、加强医疗消毒,以有效控制梅毒的流行梅毒是常见的对人体危害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其发病有增加趋势为了解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梅毒流行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对 2004-2011 年陈仓区各级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的梅毒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初步了解陈仓区梅毒流行趋势和人群分布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资料来自陈仓区各级医疗机构、性病专科门诊上报至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数据1.2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 年全陈仓区性病疫情网络报告中梅毒报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1.3 梅毒诊断标准参照《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74-1995 ) 》和《梅毒诊断标准(WS273-2007 ) 》 2 结果2.1 梅毒发病情况2004-2011 年全陈仓区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61 例, 占报告性病总病例数的63.04%(261/414) ;梅毒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年发病率从2004 年的 0.34 /10 万增长到 2011年的 13.61/10 万,年平均发病率为5.42/10 万,见表 12.2 梅毒病情分期2004-2011 年,共报告隐性梅毒168 例,占 64.37%;一期梅毒72 例,占27.59%;二期梅毒16 例,占 6.13%;胎传梅毒4 例,占 1.53%;三期梅毒1 例,占 0.38%隐性梅毒、 一期梅毒及二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以隐性梅毒尤为明显,见表22.3 梅毒患者地区分布全区 18 个镇,均有梅毒病例报告,病例以虢镇、潘溪、桥镇和县功为主,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9.12%、8.43%、8.05%和 7.66%。

      2.4 梅毒患者性别分布2004-2011 年报告的 261 例梅毒病例中,男性140 例,女性121 例,男女性别比为1.16:1,见表 32.5 梅毒患者年龄分布共报告 261 例,最小的为刚出生的婴儿,最大的89 岁;1~19 岁 5例,占 1.92%; 20~39 岁 63 例,占 24.14%; 40~59 岁 96 例,占 36.78%; 60 岁以上 87例,占 33.33%,梅毒感染者主要以中老年人群为主,4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70.11 %2.6 梅毒患者职业分布报告农民167 例,占 63.98%;离退人员28 例,占 10.73%;工人24 例,占 9.20%; 干部 7 例,占 2.68%; 家务及待业5 例,占 1.92%; 散居儿童4 例,占 1.53%;民工 3 例,占 1.15%;餐饮食品业3 例,占 1.15%;商业服务3 例,占 1.15%;其他 17 例,占 6.51%3 讨论3.1 梅毒流行趋势据报道,近年来全国及省内梅毒均呈上升趋势,2006 年全国梅毒报告发病例数超过淋病, 在 2007 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梅毒已从2005年的第 5 位跃居 2011 年的第 3 位,已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性病[1,10] 。

      自 2004 年以来,陈仓区梅毒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发病率从2004 年的 0.34/10 万增长到 2011 年的 13.61/10 万,年平均发病率为5.42/10 万 2011 年上升至陈仓区乙类传染病顺位第3 位,超过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仅次于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可能与人们的性道德、性观念、性行为改变有关,卖淫嫖娼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 [2,5];也与“非典” 后加强了疫情报告工作, “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逐渐完善、漏报或不报现象逐年减少有关;另外, 由于陈仓区实行性病匿名就诊的制度,往往无法对梅毒病人追踪随访,还可能存在重报、误报的现象,疫情上升的真实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核实3.2 梅毒分期隐性梅毒、一期梅毒及二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以隐性梅毒尤为明显隐性梅毒亦称潜伏梅毒,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体内存在苍白螺旋体,梅毒血清试验呈阳性,所以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性接触、血液途径、母婴等方式传播由于隐性梅毒无任何临床症状,易被忽视, 容易成为潜在传染源,女性患者还有可能经过胎盘传给胎儿,危害更大早期梅毒传染性强,病原较易扩散, 将导致陈仓区今后几年梅毒发病仍可能居高不下。

      早期梅毒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将会演变成晚期梅毒,而晚期梅毒的治疗则非常困难,且愈后差[6,7]提示卫生行政部门应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性病治疗市场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对梅毒的疾病监测、疫情管理; 临床医务工作者除早期发现、 规则有效地治疗梅毒患者外,还应开展健康咨询,鼓励患者主动带性伴就诊,尽可能扩大防治范围 [3,8]3.3 梅毒人群分布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79 岁的青壮年及中老年,占全部报告病例的96.93%;职业以农民、离退人员和工人为主,占全部报告病例的83.91%,尤其以农民居多,占报告发病数的63.98%;60 岁以上离退人员发病数占33.33%,这可能与这一阶层的人员比较悠闲,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生活压力比较小,其中部分人精神空虚,寻求刺激有关;已建成市区(虢镇)发病占29.12%今后应对农民、离退人员和工人加强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在娱乐场所开展安全套推广使用的干预活动,防治工作应以城区为主梅毒传播途径与艾滋病相似,梅毒发病率的增长,也将大大促进艾滋病的蔓延性病艾滋病从本质上讲是社会病、行为病, 不良的行为和缺乏防治知识是造成性病艾滋病传播、流行的主要问题,因此,梅毒的预防与控制迫在眉睫,各级政府、卫生行政、医疗、公安、教育、计划生育、妇联等部门,应紧密配合,共同加强性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把性病艾滋病防治内容纳入中学、大学和各种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与艾滋病防治相结合,利用政府领导和广大群众对艾滋病防治的重视,加大梅毒及其它性病的防治工作,加强低档暗娼的干预力度,针对高危人群提倡安全性行为;针对高危人群开展HIV 抗体检测的同时,加强梅毒抗体的检测, 对术前、 住院病人进行梅毒监测[4,9];加强对辖区性病诊治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梅毒的检出率,及时有效地治疗梅毒感染者,加强医疗消毒, 尤其要加强对孕产妇的监测和母婴阻断,降低胎传梅毒的发生,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梅毒的流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