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回眸试题3.doc
4页这应是下列哪两人的对话A. 苏格拉底与雅典的大陪审团C.马丁・路德与罗马教廷的官员B. 布鲁诺与异端裁判所的法官D.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主教11. 加尔文认为“当我们仅从天赋方面看一个人,我们会发现他从头到脚,一无是处如果在他身上还有一些值得赞扬的,那也来自上帝的恩赐由此,他要求人们①信仰上帝 ②严格道德标准③过节俭生活 ④放弃自身奋斗A. 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12. 意大利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在1430-1436年间为佛罗伦萨大教堂建造了一个41米宽、106米高的大圆顶,不再 完全封闭,而是在上面开有让阳光照射进来的窗洞该设计反映出A. 人类摆脱束缚奔向自由的精神 B.启蒙运动的光辉照耀人们前进C. 新宗教理念开始支配人类行为 D.欧洲已告别专制迎来新的曙光13. 马丁 •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 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 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句话的含义是A. 教会权力应高于世俗权力B. 世俗权力受教皇的委托C. 教会权力只受上帝的制约D. 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14. 1872年,东京一横滨铁路通车,这反映了日本明治政府釆取的政策是A. “文明开化”政策 B. “殖产兴业”政策C.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 D.强化军事改革的政策15. 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A. 天皇不满自己的傀儡地位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并得到发展C.农民不堪忍受幕府的残酷剥削 D.大名、武士不满将军的独裁统治16. 在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下列规定中,具有封建性特点的是A.万世一系的天皇总揽统治权 B.天皇不得以诏令改变法律C.天皇是军队的统帅 D.臣民在“法律范围内”享有基本人权17.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同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大肆侵略扩张。
这是因为A. 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B. 国家优先发展军事工业C. 建立了带有强烈封建和军事性的政治体制D. 政府把大量国营企业优惠或无偿转让给特权资本家18. 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 “脱亚入欧”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兼日本特色与同一时期的 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A. 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B. 釆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业C. 发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D. 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19.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 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驿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 这反映了A. “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20. 维新运动的兴起主要表现为①公车上书 ②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③各地学堂、学会、书局、报馆的纷纷建立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领袖人物的涌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1. 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守旧势力的措施有①裁汰冗员 ②废除八股取士制度福建省福州八县市一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第I卷为选择题,第II卷为非选择题请将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填涂 在答题卡上,并将第II卷非选择题的答案写入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内,交卷时只交答题卷建议:选择题使用 答题卡,以便统计每小题选择题的正答率)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 求的1. 在古代雅典,Astos -词是指那些仅在身体意义上属于这个城邦,但被排除在公民组织之外的自由民下列人员可以归为Astos的有①法庭陪审员 ②被放逐的执政官 ③首席将军的妻子 ④家庭奴隶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孕育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展的最主要的 原因是A.城邦面积小,公民有更多机会直接参政B.独立自治使城邦民主发展具有连续性C.商品经济发达,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D.希腊较早地受到平等.民主观念的影响3.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张中最符合当时社会变革趋势的是A. “以人为本” B. “以德治国” C. “无为而治” D. “以法治国”4.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的直接目的是A.废除周天子 B.成为霸主 C.废除井田制 D.富国强兵5. 《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鞅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说惠王”之“人”在客观上代 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6.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B. 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C. 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D. 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7. “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这首流行于北宋东京的歌谣反映了A. 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B. “庆历新政”取得了成功C. “庆历新政”推行期间,京城相当平静D. “庆历新政”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8. 假设你生活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若参加科举考试,怎样才能被录取A.背诵诗赋词章 B.学习“四书五经”C.联系实际,学习经义策论D.依靠“恩荫”9. 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的措施是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10. 官员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 ”这人坚持:“我只接受《圣经》的权威和自己良心 的约束;我不能撤回我写的任何东西,因为我的良心是跟随着《圣经》的,而昧着良心做事既不稳妥,也不正确。
③设立农工商总局 ④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22. 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是A.变法有群众基础 B.变法釆用的是改良的形式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23. 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 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24.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 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25.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 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由此可见,维新 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B.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 D.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第26小题14分,第27小题14分,第28小题12分,第29小题10分,共50 分)26. (14分)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强盛开辟了道路阅读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 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 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请回答:(1)从材料一的两张图片中你能得出哪些信息?(2分)请从政治、历史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3分)(2)材料二反映了梭伦改革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的依据是什么?这项改革措施对雅典的哪一个阶层最有 利?(2分)(3)材料三反映了梭伦的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4分)(4)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3分)材料一图二橄榄油出口27.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 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汆(山,即买进粮食)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 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 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 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年),顽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 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图一精美的陶瓶材料二(1)材料一中商(2)根据材料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6分)雅典公民大会会场陶瓶上的雅典商船 材料四:公元前6世纪初,雅(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6分)第一、二等级第三等级28.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 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
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 •路德发 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 结婚——摘编自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材料二:明代的婚姻礼俗主要参考《朱子家礼》,女口:拜堂:是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仪式,通常可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撒帐:拜堂后,新婚夫妇要向亲友抛洒“一把栗子一把枣”,谐取“早立子”、“多立子”的口彩庙见:婚后第三天男家主人带新娘去拜祠堂,这样媳妇才能成为丈夫宗族中的一员——摘编自陈洁梅《透过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的比较分析其文化内涵》(1)据材料一,指出宗教改革前后欧洲在婚姻方面的主要变化2分)概括材料二中传统婚俗的特点4分)(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6世纪中西方婚姻观念与礼俗差异的原因6分)29.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