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甘肃定西.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lil****ar
  • 文档编号:284638961
  • 上传时间:2022-04-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人一能之我百之(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16))——甘肃省定西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甘肃省定西市调研组《人民日报》(2008年12月4日 08 版)   编者按:甘肃省定西市弘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发挥比较优势,注重引进国际先进生产模式,把小土豆做成了大产业,形成了种草养畜——增粮增收——改善生态的循环经济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自然条件恶劣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路子定西的经验,关键一条是苦干加会干苦干就是发扬“人一能之我百之”的“三苦”精神;会干就是要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本质就是科学发展定西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脱贫致富的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提要】素有“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之称的甘肃定西,改革开放以来,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就成绩的取得,源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发扬“三苦”精神,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务经济,探索循环经济,并把基层党建创新与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了起来。

        一、改革开放之初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总面积2.033万平方公里,辖安定及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292.66万,其中农业人口258.36万,占88.3%总耕地面积770.6万亩,农村居民人均2.9亩全市海拔1640—3941米,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境内山大沟深、生态脆弱、干旱多灾,自然条件比较严酷定西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也是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境内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青铜器时代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以及甘肃四大文化之一的陇西李氏文化矿藏资源主要有红柱石、花岗岩、大理石等,储量分别为0.24亿立方米、10亿立方米和1.5亿立方米,另有金、银、铜、锑等小型矿藏零星分布黄河上游一级支流洮河流经岷县、渭源、临洮3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8万千瓦,可开发利用35万千瓦同时,还有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国家4A级景区漳县贵清山、遮阳山以及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红军长征通渭“榜罗会议”和岷县“岷州会议”纪念馆等旅游文化资源  历史上的定西曾经是一块比较富庶的地方,但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定西成了全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

      近代以来的定西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这是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1876年给朝廷的奏折里讲的,当时的陇中就是现在的定西一带二是“定西群众生活还这么困难,政府有责任”这是1972年新中国总理周恩来讲的当年,周总理听了定西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的状况后难过得流下了眼泪,并派国家有关部委实地调研后进行救济三是“这里(指定西)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是1982年联合国有关专家来定西考察后作的结论这三句话,是对定西从近代到上世纪80年代初基本情况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前,定西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一是综合实力薄弱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0.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亿元,财政收入3019.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元农民“穿的黄衣裳(救济的军衣),吃的救济粮,住的土窑洞,睡的无席炕”,生活十分困难二是农业生产落后农业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低而不稳,1978年前的29年,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2.4%,而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速度却为2%,人均产粮由50年代的300公斤下降为60年代的260公斤、70年代的250公斤同时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种植作物单一。

      三是工业基础差工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少,效益低1978年,全市共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460个,其中国有工业企业71个,集体工业企业389个,工业总产值仅为0.88亿元四是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由于农村严重缺乏燃料、饲料、肥料,群众铲草皮、挖草根、砍树木、滥开荒,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原本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文化、科研、城市建设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欠账多,同整个经济建设的需要不相适应1978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8个,病床1551张,卫生技术人员1607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37人、医生0.87人、病床1.44张;有中小学校3927所,在校学生51.1万人,教职工1.85万人,高考上线人数440人;商品供应短缺;城乡基础设施十分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定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0.14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999年的3.37倍、1978年的40.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22元,是1999年的3.2倍、1978年的29.2倍大口径财政收入6.08亿元,是1978年的20.1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3亿元,是1978年的24倍农业增加值39.24亿元,是1978年的23.9倍,粮食总产量83.07万吨,是1978年的1.84倍  ——经济结构明显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农业结构得到全面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66︰10︰24调整为2007年的39︰22︰39,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2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28.99亿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9%,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8.9%;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由1978年的91.9︰8.1调整为2007年的78.4︰21.6,夏秋比由61.3︰38.7调整为28.2︰71.8,全市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花卉和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达到558.6万亩,已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1.4%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3元,是1978年的34.6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20.9平方米,是1978年的7.3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3元,是1978年的25.9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2800元,是1978年的434倍。

      城镇登记失业率由1980年的12.8%下降到2007年的3.13%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71%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学普及、科技推广及技术创新取得明显进步,马铃薯、中药材、花卉及食用菌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定西,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农村到企业全面推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市每万人口中在校中小学生由1977年的1400人增加到200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77年的82%提高到99.1%;初中阶段入学率由1977年的不足60%提高到96.3%30年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年均增幅21.2%,2006年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8.76亿元,占财政支出28亿元的31.27%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初步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全市乡以上各类卫生机构总数197个、病床4937张,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109个和3386张每千人拥有医生1.3人,是1978年的近2倍文化、广播、电视、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快发展  二、推动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定西历届地委和行署、市委和市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省委和省政府的总体部署,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抢抓国家“三西”建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历史机遇,不断深化市情认识,逐步完善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工作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坚持发扬“三苦”精神,不懈推进扶贫开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北部地区干旱多灾、南部地区高寒阴湿的实际出发,定西人民充分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在国家的扶持下,始终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发扬“人一能之,我百之;人十能之,我千之”的苦干实干精神,致力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坚持“有水的地方走水路,无水的地方走旱路,水旱路不通的地方另找出路”,因地制宜地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修梯田、建水窖、兴水利、建农路,将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农户增收有机结合,使农村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形成了“梯田+水窖+科技=稳定解决温饱”的有效模式,为农民发展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1983年以来,国家一直将定西各县区作为“三西”、“老困”县以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政策、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20多年来,国家给定西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7.42亿元,开展了以解决群众生活窘迫的救济式扶贫,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力水平、基本解决温饱的基础开发式扶贫,以开发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解决温饱的综合开发式扶贫,有效地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特别是近年来,定西将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作为加快稳定解决温饱进程进而向小康迈进的突破口,按照“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和“以政府为主导、以贫困群众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实施原则,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产业开发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把持续改善生态、生产基本条件与推进重点乡村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全面发展相结合;把扶持到村到户的种养业与区域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重点乡村经济实力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全市的扶贫开发进程全市于1999年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到2007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万人下降到7.83万人,绝对贫困面由1982年的78%下降到2.94%,低收入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74.99万人减少到42.4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7%以下  (二)坚持“三个顺应、三个遵循”,践行科学发展观进入新世纪,定西市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在充分吸收过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就是将定西生态脆弱、干旱缺水、高寒阴湿等农业生产的劣势,看作发展特色经济的优势,按天时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使之由对抗性结构向适应性结构转变;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就是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市场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有比较优势就开发什么;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就是苦干加巧干,重视科技教育,始终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科教支撑之上。

      三个顺应、三个遵循”为“三苦”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定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指导原则2003年撤地设市后,市委和市政府针对全市城市经济比较薄弱的实际,适时作出了主攻项目、工业及城镇“三大建设”的决策部署,进而形成了“加快发展抓项目、优化结构抓工业、协调带动抓城镇”的工作思路及“产业富民、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在工作重点上,突出产业富民与工业强市,逐步形成了围绕项目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农业办工业、繁荣第三产业的新的工作格局;在工作方式上,注意把政府推动同市场引导相结合,实现了由政府推动为主向市场引导与组织推动并重的转变,促使各级党政组织用市场思维指导经济工作、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生产、用统筹思维部署经济社会发展  (三)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利用定西干旱冷凉、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极具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等产业的自然优势,大力开发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并注意把现代工业管理理念、生产方式和营销策略引入特色优势产业开发领域,通过加强龙头企业建设、种植基地建设及营销队伍建设,稳定种植规模、扩大良种覆盖、发展精深加工、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