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群建设论文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论文论文.doc
9页城市群建设论文: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首先介绍了中部崛起的背景和城市群发展的相关理论接着 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城市群发展中 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城市群;增长极;产业布局刖S1.1中部崛起的背景根据张培刚老先生的“牛肚子''理论,中部地区在我国经济社会的 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东部沿海地区是牛鼻子,西部地区是牛 尾巴,中部地区正是牛肚子J因此,若中部不能实现崛起,中国经济的 发展将缺乏支撑和后力,区域协调发展也就无法实现中部崛起是我国提出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2004年3月,温家 宋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在十一 五规划中,我国明确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规划指出“坚持实施推进西 部人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 率先发展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覽+—五规划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国 务院对中部地区的发展给予了有力扶持中部崛起战略覆盖我国中部六省,包括山西、河南、湖北、安徽、 湖南、江西中部六省总面积102.77平方公里,2009年末人口为3.56 亿,分別占全国总数的10.7%和26.67%。
近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快 速,平均增长水平高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2009年,中部六省GDP总 值为70577.6亿元占全国GDP的20.55%1.2城市群发展相关理论1.2.1城市群的定义国内学者姚士谋认为: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具有相 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定的自然环境,以 -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 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深化城市个 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1.2.2城市群形成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认为,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 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人的地点区位因子优越的地区显然能吸引 更多企业的集聚,从而促进地区工业的发展,区域的丁业化进-步促进 城市化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探索了城市的分布 规律,认为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布德维尔的区域增长极理论认为作为增长的城市具有扩散效应, 即当城市的极化效应发展到…定程度,增长极将生产要素扩散到周边 区域,推动周边区域的发展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有助于城 镇体系的形成。
综合以上理论的观点,区域城市是产业为获得集聚效应、规模效 应、组合效应等经济效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继而又通过扩散 和乘数效应促使城市群的形成2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优势分析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区域内各城市要素的集聚和扩散都需 要一定的条件,包括自然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经济政治条件2.1自然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长株潭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热量资源丰富,降水也 较为丰富区域内水系发达,湘江纵贯南北湘江,并有涟水、涓水、漳 水等支流为工农业提供用水和水运交通湖南省是我国的矿产资源大 省,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株潭地区不仅自身拥有卡富的矿 产资源,还能利用全省的资源,可以促进有色冶金、建筑材料等工业的 发展,还能为区域内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2.2交通休系发达,区位优势明显长株潭城市群内交通体系发达,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化、综合化的 交通网络,内外联系便利区域内纵横发达的水系为江河运输提供了 必要的条件,形成了多层次、多结构的公路交通网络铁路运输也极 为便利发达,株洲由于其便利的铁路运输条件更是被称为“火车拉來 的城市”京广、浙赣、湘黔、湘桂等铁路干道贯通东西南北,武广高 铁开通后,南北联系变得更加快捷。
发达的水路、陆路、航空运输构 成复杂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城市群的内外联系提供了有利条件2.3拥有良好的工农业基础湖南省自然条件优越,作物能一年两熟,适合农作物的发展全省 共有耕地37894公顷,2008年全省的农林牧渔总产值为3324.51亿元 农业基础设施较优越,灌溉方式逐渐走向多样化据统计,截至2009年 湖南省建成水库11824座,约为全国总量的13.57%o已采用机灌、电 灌、喷滴灌、水轮泵灌溉等多种灌溉方式农业机械化程度逐年提 高,2008年底拥有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合计40211398千瓦农机械类型 多样,收割机械、喷灌机械、饲料粉碎机、牧草收割机、池塘增氧机 等农机具普及很快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不仅能为丁 业提供原材料,还为城市居民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长株潭城市群内 及周边地区良好的农业基础是城市群发展的必要和有利条件湖南省的工业基础较好,已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不断调 整优化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72.93亿元增 加到1427.09亿元,占GDP的比重由7.2%提高到10.9%长株潭地区 是湖南的主要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居全省领先地位。
2008年,长株潭三 市的工业生产总值分别位列全省前三,实现工业生产总值2049亿元, 占全省47.9%O2.4人才优势显著,创新能力强湖南省是我国的教育大省,不仅高等教育机构众多,基础教育也较 发达2008年湖南省拥有100所普通高等学校,678所中等职业教育学 校,而座落于长株潭「市的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多,其中不乏重点大学 2008年企事业单位各类技术专职人员为1027万人,而长株潭由于其 强大的吸引力与极化效应,优秀人才集聚因此,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 有一定的人才基础,创新能力较强3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尽管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享有以上有利条件,但毋庸置疑,城市群的构建尚存在一些问题3.1区域一体化不够,诡未有效整合圈内要素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没有完全突破计划体制下的制度安排长期 以来,长株潭三市分别订立的独立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三市各口为政的 行政分割体制,这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2010年3刀25 日,长株潭城际快速通道正式形成,长株和长潭之间形成了半小时经济 圈2010年8月31 FL长株潭大外环正式建成通车2009年6月28H, 长株潭实现通信一体化但是这些一体化措施并未深入到体制本身o 二市户籍制度尚未完全放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受到•定限制。
由 于行政区划的限制,三市仍存在一些地区保护行为,区域市场的统一性 和自由性不够3.2缺乏具有强大辐射力的中心城市,对周边要素的吸引力不够在长株潭三市发展较为均衡,区域内城市长沙作为湖南省省会城 市可作为中心城市进行发展和统筹但是长沙作为中心城市所表现出 來的辐射力不强,与其他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比力量较小长株潭拥 有的地理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利用周边城市群的资源;但另• 方面,由于长株潭地区相对于珠三角洲发展较落后,珠三角的强大吸引 力使长株潭的资源向珠三角流动缺乏具有巨大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 城市使长株潭城市群不能有力吸引周边的各种资源,反而有大量资源 流出,这对长株潭城市群的构建非常不利3.3长株潭产业结构相对落后,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成熟的城市圈相比,长株潭的产业结构较落 后目前三市中只有长沙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比重2008 年,三市的生产总值为4546.34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约占 8%、52%、45%o可见,长株潭城市群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产业结构不 甚合理4具体政策建议4.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中央政府要认识到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对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 对全国个地区协调统筹的重大意义。
基丁此认识,中央政府应给予长 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足够的政策支持中央应采取措施为长株潭城市群 的发展扫除现存的「些制度性和行政性的障碍,协调三市与周边省份 的利益湖南省政府应发挥其协调作用,为区域内资源的整合以及产业布 局、城市分工等在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在省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建立城市群规划办公室,以协调区域发展4.2遵循实际积极培育增长极,发展中心城市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适当培育增长极不仅 能通过极化效应促进增长极本身的发展,还能通过扩散效应推进周边 地区的发展长株潭需要培育适当的增长极,发展中心城市按照城 市群发展的现状,可以将长沙作为中心城市发展,而株洲和湘潭也可培 育成增长极政府可以通过重点投资,鼓励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通过市 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和行业在长株潭三市集聚,促进增长极的形成 和发展在发展三市作为区域增长极吋不仅要吸引区域内其他地区的 资源,还要史加注意吸引周边省份的资源在增长极发展的初级阶段 要特别注意保障配置型产业的地方发展,避免与增长极经济脱节,成为 “飞地”4.3点轴圈联动发展,构建组团式城市群根据有关学者的建议,长株潭城市群可以遵循“以点带面、连面成 圈”的发展战略,将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联动发展。
构建组团式 城市群,实现不同等级城市间资源的自由流动与互补,激发整个城市群 的发展活力第一阶段是在沿江、沿交通干道可采用点轴发展模式, 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有效组织系统内经济资源第二阶段是依 靠发达的通讯网、交通网及流通网延伸点轴系统,采用网络开发模式 点轴圈联动发展可以提高区域内各节点、各域面之间生产要素联系的 深度与广度,也有利于区域内城乡一体化的实现4.4整合城市群内基础设施交通系统、电网、通信等作为区域内实现双向辐射的媒介对整个 城市群的整体建设至关重要这些辐射媒介可以降低区域内劳动力等 要素的流通成本,有利于逐步消除要素自由流动的客观障碍因此,在 发展区域内的基础设施时必须把整个城市群的发展考虑在内这既有 利于促进各级行政主体间的联系,还能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与浪 费4.5优化城市群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城市群产业结构,科学谋划产业布局,从营造产业集群环 境、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体系等方面入手,延长产业链,提升竞争力首 先,要根据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存优势行业发展各 个地区的主导行业及特色产业如长沙可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现代制造业及第三产业三市应根据实际状况进行产业职能分工。
其 次,城市周边落后地区可适当承接长株潭三市转移的产业,以促进经济 的发展及吸纳剩余劳动力最后,要整合城市群内的产业,避免群内产 业重复发展参考文献[1] 甘翔•关于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的思 考[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 (2).[2] 朱有志,童中贤,周海燕•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及其路 径选择[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 (12).[3] 姚士谋等.中国城市群[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 版社,2001.[4] 卢庆沙•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探索与实践[J] •规划 师,2006, (3)・[5] 周奇志•基于城市群理论的长株潭城市群建设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8,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