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应从化解产能过剩中淡出.docx
10页政府应从化解产能过剩中淡出 产能过剩此前一直被称为“重复建设”,可以说是中国计划经济的遗产,自其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以来,它就一直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困扰着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对于产能过剩的治理对策,学者观点并不一致,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是产能过剩应当通过提高进入壁垒、降低退出壁垒的方式来进行治理,汪小涓认为政府应该实施产业援助政策,援助衰退产业的企业退出,以治理重复建设[1]二是产能过剩应该通过推动投资体制改革,制定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财税体制以及改革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体制,从而从根本上进行治理;盛文军认为治理产能过剩应当进一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2]三是“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并不需要通过行政干预来进行治理;左小蕾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过剩经济只要维护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保证信息对称,过剩产能就会得到调整[3]由此可见,大部分文献主要强调政府在治理产能过剩中所起的作用,但事实证明这些治理政策的效果不佳,甚至带来不良效应,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与认识中国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认清当前产能过剩现状,从而提出更行之有效的治理政策一 生产过剩与产能过剩的概念界定(一)生产过剩的相关文献综述西方各著名经济学家对于生产过剩问题的研究与论述各不相同,大致概括如下。
1.马尔萨斯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可以说是最早发现和研究过剩问题的人,其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此书主要涉及价值、地租和生产过剩三个基本经济学问题他认为供给和需求不能全部地、自动地取得平衡,因此普遍的生产过剩是完全可能的他的生产过剩可能性主张是以他的“有效需求”学说为依据的,根据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论,劳动者领取的工资总额,少于他们创造的产品的价值总额,因此劳动者的需求永远不能大到足以保证连续生产显然,资本家是离不开他的伙伴和他的工人的需求的,那么生产过剩就成为迟早要发生的事情2.西斯蒙第西斯蒙第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是:竞争以及劳动与所有权的分离,造成了生产过剩和危机他认为劳动与所有权的分离使劳动者完全依附于资本家,工人完全受雇主的摆布为了生活下去,他们不得不按照雇主愿意付给的工资接受就业,劳动的需求全部取决于资本家而随着机器越来越先进,工人的购买力和需求降低,面对需求的降低,固定资本将不得不留在衰退的工业里,工人将接受更长的工作时间和更低的工资,生产因资本和劳动都无法撤出而不得不保持过剩的状态同时,西斯蒙第谴责竞争,每一个资本家都急于获得最大利润致使剥削日益加剧,也使生产过剩日益加剧。
3.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论述中,认为商品生产过剩现象总是作为形成或导致经济危机的因素而存在的同时,他将生产过剩分为局部的生产过剩和普遍的生产过剩,并非所有生产过剩都直接与经济危机相联系在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有许多相关的因素常常会产生暂时的或相对的生产过剩现象,这种生产过剩现象可以通过生产或再生产过程中比例关系的变化而自动得到调整,它属于局部生产过剩的范围马克思说:“同样的商品不断地在生产领域中重新生产出来,出现在市场上并被消费掉它们,不是同一些商品,而是同一种商品,始终同时存在于这三个阶段上如果中间阶段延长,以致新商品从生产领域出来时,市场还是被旧商品占据着,那么就会产生停滞、阻塞,出现市场商品充斥、商品贬值,出现生产过剩[4]在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以及在其他情况下,一定的商品储备和物资储备是必需的但是,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大量商品的积累是流通停滞或生产过剩的结果[5]“商品的积累,如果它不是商品流通本身的暂时现象,就是市场商品充斥或者生产过剩的结果[6]那种会产生普遍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现象的生产过剩,并不是发生在某一种商品或某一个生产部门的局部的生产过剩,而是发生在大多数商品或许多生产部门的普遍的生产过剩。
生产过剩或普遍生产过剩,指的是生产的发展超过了市场的扩大,超过了资本的实际需要和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而不是指一切生产领域的生产力的按比例发展超过了通常的水平马克思指出:“至于专门谈到生产过剩,那它是以资本的一般生产规律为条件:按照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也就是按照一定量资本剥削最大量劳动的可能性)进行生产,而不考虑市场的现有界限或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的现有界限而这是通过再生产和积累的不断扩大,因而也通过收入不断再转化为资本来进行的,另一方面,广大生产者的需要却被限制在需要的平均水平,而且根据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必须限定在需要的平均水平[7]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过剩只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会导致危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丰富的产品不会像私人占有那样找不到出路,相反公有制使它可以用来造福社会马克思说:“这种过剩本身不是什么祸害,而是利益;但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却是祸害4.凯恩斯凯恩斯理论最初是在战争压力下发展起来的,也由于战争的压力,开始兴盛起来,发展成一种经济过剩的普遍原理商业活动的短期波动,经济不景气(过剩、倒闭、失业),经济制度走向停滞的趋势,正是凯恩斯面临的现实凯恩斯认为,资本边际效率趋于下降,是一个必然要发生的长期趋向。
在一个富足的社会,由于它的资本积累已经相当大了,进一步投资的吸引力就较小了于是我们发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边际消费倾向变得微弱,而且投资的诱惑力(资本边际效率)也降低了于是,社会将产生投资不断下降的压力,新投资创造就业的程度不断下降这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未来是停滞的,过剩不可避免二)产能过剩的相关文献综述关于产能过剩概念的内涵,存在着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上的不同解释,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以下两个观点1)产能过剩是指实际产出数量小于生产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而形成的生产能力的过剩,这是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对产能过剩加以定义张晓晶从宏微观角度来阐述产能过剩,宏观产能过剩是指由于经济中存在着资源未充分利用的情况,从而导致经济活动无法达到潜在产出水平;[8]微观产能过剩是指企业的产出没有达到成本最小时的产出何彬从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给出产能过剩的概念,他指出产能过剩发生在等产量线出现后弯的转折点连接而成的脊线以外的非经济区域,在这一区域内,要素之间表现为同时增减,而不是相互替代的生产要素配置状态,即要素拥挤现象[9](2)产能过剩是指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的总量上的概念,即生产能力大于需求而形成的生产能力的过剩。
这是从市场供求关系的角度来对产能过剩加以定义这种观点认为,产能过剩是一个市场经济现象,即它是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表现;它是一种潜在的生产过剩,只有当实际生产能力超过有效需求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并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危害时,才能构成产能过剩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供过于求”理解为“产能过剩”生产能力大于需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现象,由于需求的波动,需要在低谷时期存在某些剩余能力来满足高峰时期的需求,因而生产能力总是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三)生产过剩与产能过剩综上所述,我们得知生产过剩可分为局部的生产过剩和普遍的生产过剩,只有全面的生产过剩会带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局部的生产过剩可以通过生产或再生产过程自动调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说的经济危机是西方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学术意义下的概念,指的是持续大约一年的总体经济活动的温和收缩,即从繁荣走向萧条时的转折点产能过剩是一种潜在的生产过剩,应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行业、产业的产能过剩是正常现象,是市场经济内生形成的自然结果,这与生产过剩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产能过剩导致的产品过剩是指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供大于求;而生产过剩引致的产品过剩是指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需求意愿而无支付能力。
二 产能过剩的判断指标及中国当前产能过剩现状(一)产能过剩的判断指标1.产能利用率产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是表示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指标,是反映产能利用情况最为直接的指标它被定义为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与最佳生产能力之间的差异据各国发展经验,产能利用率一般有一个正常水平范围,存在一个警示区域美联储公布的数据显示,工业部门能够以高达 81%的产能利用率安全运行 ( 即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在 80%以下徘徊,可能会挫伤企业投资的信心,引起失业增加;如果利用率进入82%~85%的范围时,生产瓶颈就会出现,这会对价格尤其是生产者物价水平产生新的压力根据2013年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坚决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通知》(发改产业[2013]892号)和有关数据看,2012年年底,中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4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被界定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同时,根据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从2008年的2亿瓦特攀升至2012年的70亿瓦特,总装机容量占全世界装机总量的69%,光伏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0%,产能过剩严重。
但是根据库兹列兹等对不同国家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的产能利用率的比较研究,即使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其平均产能利用率大约也就在85%左右,在相对平衡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实际上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过剩”产能的2.企业存货水平企业存货水平是指生产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保存在他们库房里的产品数量,它是了解供需状况的一个较为直接的指标评价存货水平是否过高或过低的最常用的指标是存货—销售额比(I/S),指按照最近的销售速度需用多少天才能卖完存货,也可称为存货可销售天数根据经验,I/S 为 1.5 个月较为合适,当然也因行业而异3.其他经济效益指标一些经济效益指标可以作为考察产能是否过剩的间接的辅助性指标,如产品价格、资金利润率、企业亏损面等运用这些指标时,我们应注意综合考虑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原材料供应等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二)中国当前产能过剩的现状(以钢铁行业为例)由于产能的可调节幅度与生产要素投入中的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有较大关系,固定资本投入越小的行业,产能可调节的幅度越大;固定资本投入越大的行业,产能可调节的幅度越小所以,我国的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工业中,如钢铁、水泥、汽车、焦炭等行业。
由于数据资料有限和可获取性较低,本文主要以产能利用率指标来反映当前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现状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基础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的资本品行业,与经济增长有很强的相关性,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也很高因此,钢铁产能的利用水平是否正常也能从侧面反映整体经济是否良好运转由图1显示,自2006年以后,我国钢铁整体产能利用率开始下降,并于2008~2010年持续低于80%,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产能过剩,但由于有大量小型民营钢铁企业产能无法纳入统计范围,因此实际的产能利用率可能比图1显示的数据更低图1 2005~2013年我国产能利用率概况2013年,钢铁工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作为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尤其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度,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同时,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钢铁产能继续较快释放,产能严重过剩等影响,行业生产经营依旧困难重重、步履维艰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粗钢产量7.79亿吨,同比增长7.5%,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钢材(含重复材)产量10.7亿吨,同比增长11.4%,较上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
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比重为48.5%,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我国已有炼钢产能近10亿吨,产能利用率仅72%,明显低于正常水平2013年,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