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教学大纲.doc

20页
  • 卖家[上传人]:笛音
  • 文档编号:32673682
  • 上传时间:2018-02-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8.50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教案教学计划第一篇 当代国际政治(15 学时)第一章 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4 学时)第二章 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3 学时)第三章 国际社会中的一般行为准则(4 学时)第四章 当代科技革命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4 学时)第二篇 当代世界经济(15 学时)第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特点及其产生原因(4 学时)第六章 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及其特点(4 学时)第七章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失衡(3 学时)第八章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4 学时)第三编 世界主要国家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18 学时)第九章 战后美国的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5 学时)第十章 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4 学时)第十一章战后苏联/俄罗斯/独联体的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3 学时)第十二章 战后日本的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3)第十三章 中国的经济政治与对外关系(2 学时)第十四章 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2 学时)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第一篇 当代国际政治(15 学时)第一章 时代主题与世界格局(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一、时代主题的转换: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1、时间:19 世纪末到二战:战争与革命——二战后:和平与发展2、背景:战争向和平的转变(1)资本主义本身的深刻变化(2)世界政治力量对比的明显变化(3)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4)战后,核恐怖平衡与核扩散发展问题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背景:(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分化加剧,发展问题困扰第三世界国家(2)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二、世界和平问题1、内容:维护世界和平,制止局部战争,反恐2、维护和平的途径:(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制止军备竞赛,推行裁军和军备控制;(3)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4)壮大世界维和力量,促进和发展世界和平运动;(5)健全和完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三、世界发展问题:核心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化:第一类是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实力较强的亚太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城,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第二类是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目前仍被一些问题困扰的拉美和中东产油国,经济发展水平居中;第三类是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增长速度快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非洲和南亚国家。

      四、和平、发展、合作的相互关系及新的特点1、和平是发展的前提2、发展是和平的保障3、合作是实现和平、促进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二节 国际体系、世界格局与国际秩序一、雅尔塔体系与东西方两大阵营1、 雅尔塔体系2、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二、两大阵营的分化与三个世界格局1、 两大阵营的分化2、 第三世界的形成和崛起3、 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格局的形成第一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至 60 年代末期,美攻苏守 (代表事件:戴维营会议,第二次柏林危机,古马导弹危机)第二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苏攻美守 (代表事件:1968 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79 年入侵阿富汉)第三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美攻苏守 (代表事件:1981 年里根总统“重振国威,扩军抗苏” )三个世界格局:1974 年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4、 两极格局终结与多极化趁势(1)1989 年东欧剧变(2)1991 年苏联解体,华约和经互会也自然解体, “雅尔塔体系”自然宣告结束3)西欧内部合作加强,欧盟成为一极4)日本谋求政治大国5)俄罗斯企图维持原苏联时期的地位6)中国和平崛起7)第三世界的联合。

      四、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特征1、转变过程的和平过渡性2、多极化是发展的趋势而非定势3、过渡性的“一、三、五”体制: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欧日三大经济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五大常任理事国成为多极化中重要力量五、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斗争1、发达国家的立场和主张2、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主张3、中国的主张和原则第二章 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3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主体:国家主体与非国家主体第二节 主权国家一、主权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二、主权国家的共同特征1、一定数量的定居的国民2、一定面积的国土3、一定形式政权机构4、独立自主处理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对内管辖权、自保权、外交宣战权三、主权国家的分类立宪君主国:二元立宪君主国和一元立宪君主国民主共和国四、国家结构分类1、单一制主权国家2、复合制主权国家——联邦制主权国家3、永久中立国五、主权国家的国力构成与评估1、国权国家的国力定义2、主权国家国力评估及其标准第三节 国际组织一、定义:一般意义:两个以上的国家间的政府、人民、民间团体,出于特定目的以一定协议形式设立的各种跨国界的多国机构国际法意义:特指政府间组织二、国际组织的性质特点与运行机制1、性质特点(1)成员组成:国际法意义上的国际组织的成员主要是主权国家(2)组织基础:以政府成员国组成的国际组织,其成员的参与合作,以主权平等为前提,为实现共同的利益目标而组织起来。

      3)权力来源与行使:国际组织的权力由参加才主权国家所授予,国家组强只能从多数主权国家的利益出发,以不干涉成员国内政为前提,行使其权力4)法律基础:主权国家政府间的多边正式协议是国际组织赖以生存的法律基础,协议对成员国有法律约束力,但对非成员国毫无约束力5)国际法人格:不完整,有局限,离开授权将寸步难行,一事无成2、运行机制(1)利益与职能的双重制约机制(2)独立和联合的机制三、国际组织的发展与分类1、国际组织的发展2、国际组织的分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四、主要国际组织(一)联合国1、形成:1942 年联合国家宣言2、宗旨与基本原则3、主要机构及其职能(1)联大(2)安理会(3)经社理事会(4)托管理事会(5)国际法院(6)秘书处4、联合国面临的挑战与改革(1)联合国面临的挑战①大国磋商机制的缺陷②处理地区冲突缺乏法律依据③财政危机(2)联合国改革①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改革:维持现状,扩大否决权或增加常任理事国或成员国都有否决权,取消和限制否决权②扩大安理会成员③机构调整与提高管理效率(二)欧洲联盟:经济联盟、政治联盟和共同防务1、机构组成:委员会、部长理事会、欧洲议会和欧洲法院2、欧盟五十周年纪念(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发展:1948 年,英法荷比卢五国签署《布鲁塞尔条约》 ,组成西欧联盟。

      1949 年,经美国提议,美国等 12 国加入签署《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成立2002 年北约第一次东扩2004 年第二次东扩,成员达 26 国四)不结盟运动第四节 国际社会中的一般行为体一、民族解放运动二、世界和平运动三、国际非政府组织第三章 国际社会中的一般行为准则(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国际社会行为准则的产生与特点一、国际社会行为准则的产生1、国际社会行为准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000 年前古代国家之间的交往,古埃及、古中国、和古希腊等在国家间相互往来中确定了一些诸如互派使节,从事贸易、解决纠纷的原则和办法,及及后来的盟约和战争法规逐渐成为最初的国间间行为规范公元前 1296 年埃及法老拉美希斯三世和赫梯国王哈图舒尔三世缔结的同盟条约,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个双边条约2、15 世纪以后,由于近代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的兴起,使国际法的产生有了必要条件理论上,不丹的《君主论》阐述了国家主权理论之后,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系统地论述了国际法的主要内容,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3、1618-1948 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签订的《威斯特斯伐利亚和约》 ,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以及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的先例。

      4、联合国宪章的产生使国际法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标志着现代国际法原则的确立二、国际社会行为准则的性质与特点国际法是规范和约束各行为体一般行为的基本准则,有以下显著特征:1、调整对象:国际法是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法律2、主体:具有独立参与国际活动,直接承担国际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能力的集合体:国家和国际组织3、渊源: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以及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的某些决定或决议三、国际社会行为准则的影响与作用1、国际法在确立国家间相互关系准则的同时也在实质上确立了主权国家和其他国际组织的行动准则2、为维护国际正常秩序提供了法律依据3、为国际争端的解决提供了必要的途径第二节 国际社会一般行为准则及其发展一、国际社会一般行为准则(一)主权平等与互不侵犯原则(二)平等互利与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三)和平共处与反对霸权主义原则(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禁止以武力相威胁原则二、国际社会面临的新问题以及人类行动的新准则全球问题:人口、粮食、资源和能源,恐怖主义与武器扩散,毒品走私等跨国犯罪第三节 现代国际法的实践与困境一、现代国际法的执行1、国际法及其基本原则的效力:是否属于强行法2、国际不法行为:(1)主观故意;(2)客观上违背国际义务,并使他国利益受到损害3、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物质责任、道义责任。

      4、强制执行与非强制执行强制执行:反报、报复和有条件的封锁等非强制执行:谈判、协商、斡旋、调停、国际调查、和解等政治解决方式和仲裁、司法解决等法律解决方法二、现代国际法面临的挑战1、强制性不足2、大国利用自身实力和优势地位推行自身的意图3、国际法范畴的某些原则比较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解释上的困难4、某些原则、规范操作困难如互不侵犯与保护人权三、国际法的未来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第四章 当代科技革命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当代科技革命的巨大成就一、计算机技术二、互联网络技术三、生物技术四、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五、海洋、空间开发技术六、纳米技术第二节 当代科技革命的原因及其特征一、当代科技革命的原因1、技术发展因素2、社会发展因素3、全球性问题因素二、当代科技革命的主要特征1、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大地加快,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更加突出,而原始性创新将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2、信息技术广泛应用3、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突破时间大大缩短,科学知识爆炸性增长趁势4、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5、新技术因素成为新的社会产生力中最活跃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第三节 当代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的深刻影响一、科技革命改变了国际关系的力量对比二、引起武器系统的革命性变化三、新科学技术强烈影响国家安全1、经济安全2、文化安全3、国防安全第二篇 当代世界经济(15 学时)第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特点及其产生原因(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主要阶段1、战后初期的恢复调整阶段(1945-1952)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给 16 个欧洲国家在四年内提供 224 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实际仅 131 亿美元道奇计划:给日本提供 23 亿美元经济援助1952 年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2、迅速增长的黄金时期(1953-1972)表现:年均增长 5﹒5%原因:(1)战后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实力,建立了相对统一与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国际环境2)战后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各国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增长3)宏观调控加强,推进凯恩斯主义的膨胀性财政金融政策4)战后 20 年,许多民族取得独立,并且发现了大量的工业原料——矿藏,尤其是中东大油田的发现,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石油与原料,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滞胀阶段(1973-1982)(1)美国越战失败,爆发美元危机,世界金融市场上美元被大量抛售,换取黄金,美国被迫取消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制度动摇,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经济秩序受到严重冲击2)国际贸易中竞争加剧,美国从 70 年代始,贸易逆差上升,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战愈演愈烈,使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3)第四次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