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察今 》教案教学设计.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亦***
  • 文档编号:238969992
  • 上传时间:2022-01-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察今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1、2小节   教学过程:   察今,篇名,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撰的   《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期间编写的吕不韦开始任丞相是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罢相在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统一全国的前夕当时秦的变法已有百年历史,但六国中反对变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书”,就是由齐人淳于越提出“师古”引起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师古”的主张写的   《吕氏春秋》是杂家代表著作,其编写经过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目的是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   1、范读   2、疏通文字、重点讲解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   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

      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   3、本段的主要意思是:“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   1、范读   2、疏通文字、重点讲解   凡先王之法:但凡,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样   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   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构造,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   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运行   3、本段的主要意思是:“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此为文章的第一局部,开头用设问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观点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法呢?两个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在漫长的年代里,“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已非本来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于时”,既“有要于时”,那么,“时不与法俱在”,就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来制定适应现实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这两个原因之后,作者提出了“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主张,以“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为依据,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论点,就是说,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文章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三个例子:“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几个例子说明了“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的道理,从而论证了“察己那么可以知人,察今那么可以知古”的观点,治理国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应当在“察今”上下功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3、4小节   教学过程:   问:第一局部主要内容?略   1、朗读   2、疏通文字、重点讲解   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   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   千有余人:相当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   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   3、分析:荆人袭宋夜渡澭故事,挖苦了不顾时间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时间不同了,条件就应有所变化,做事就应从详细的时间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   1、朗读   2、疏通文字、重点讲解   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

        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   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是故:因此   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   3、分析:在提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之后,以良医治病为喻进展论证由“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讲到治国的道理:“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因时而化”就是要察今、变法,从而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5、6小节   教学过程:   重点词句翻译   问:寓言和设喻阐述了什么道理?   (一)学习第5小节   1、朗读   2、疏通文字、重点讲解   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   为其国:治理   时已徙:变迁   “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构造是:“中心词+定语+者”翻译时应将定语挪前而译成:有涉江的楚人   “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附在介词“从”的前面,和介词连同介词后面的动词“坠”组成“所”字构造,指代介词所介绍之处所全句意思是: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之”,构造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词组)是定语。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连同附在它后面的动词“契”组成“所”字构造,指代行为对象,“所契”即“刻记号的地方”,后加“者”构成“所……者”构造,这就更明确了这个“所”字构造的名词性之”,代词,代“剑”   3、分析:“时已徙矣,而法不徙”,那么难治作者以“刻舟求剑”为喻,从反面论证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中心论点如果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讥讽了不顾“地”条件变化而机械法古的人   (二)学习第六小节   1、朗读课文   2、疏通文字、重点讲解   人问其故:原因,缘故   “有过于江上者”的“上”,按《辞海》解释:指处所按于在春说:“上”按古义为“侧畔”今暂从于说者”,用于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   “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一个“其”,代词,代婴儿   “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览纂》:“荆国”作“乱国”为”,动词,这里作“治理”讲于”介词,引进比拟的对象   3、分析:作者以“引婴儿投江”的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不能因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这是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讥讽了不顾“人”的条件变化而机械法古的人   3—6为文章的第二局部,以“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核心,从多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这一局部里,作者讲寓言故事、打比方,反复强调先王之法与现实情况已经不适应了,墨守先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国家,就要改变先王之成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就进一步证明,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法令制度对治国是十分重要的   1、总的说文章可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1~2段)提出“察今”的论点,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第二局部(3~6段)进一步论证论点,提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主张   3、写作特色   A文中举了什么例子,论证了什么问题?   分析: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观点,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三个例子:“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几个例子说明了“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的道理,从而论证了“察己那么可以知人,察今那么可以知古”的观点,治理国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应当在“察今”上下功夫   第4段在提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之后,以良医治病为喻进展论证。

      由“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讲到治国的道理:“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因时而化”就是要察今、变法,从而论证中心论点   B本文讲了哪几个寓言?各说明了什么道理?各包含怎样的寓义?根据这三个故事可以推断出怎样的结论?   分析:本文讲了三那么寓言,各有不同的寓意荆人袭宋夜渡澭故事,挖苦了不顾时间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时间不同了,条件就应有所变化,做事就应从详细的时间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挖苦了不顾地点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地点不同了,条件就应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详细的地点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引婴儿欲投江中的故事,挖苦了不顾人的条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人不同了,条件就应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详细的人的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这三那么寓言是从时、地、人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察今”的重要性,“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