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电管理系统与营销管理系统信息共享研究.docx
9页配电管理系统与营销管理系统信息共享研究一、 摘要现阶段大多数电力企业的配电管理系统与营销管理系统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形成了“信息孤岛”,影响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从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出发,阐述了基于GIS平台的全信息电网模型的实现,利用EAI/AIP企业集成门户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电网营配数据的信息共享,以及配电管理系统与营销管理系统的集成总体架构二、 引言营销与配电室电网延伸的末端,是电力销售的前沿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基层供电企业的管理上,要求营配的运作更为顺畅与高效长期以来,基层供电企业营销与配电的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各自建设独立运行信息条块分割,出现了“信息孤岛”,无法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服务GIS具有图文并茂、能进行大量数据处理等特点,通过建设集数字化地理信息、电网结构信息、电力设备图形与台帐、设备运行规程等于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并结合数字化地理信息来描述电网的结构信息和运行状况,辅助工作人员进行生产管理与决策,对电网进行科学有效管理,对提供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供电可靠性、保障安全生产都有很好的效果为了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可以在GIS平台的基础上,以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和配电管理系统设备数据关联为基础,建立电力设备与客户关系基础资料的拓扑关系,实现对配网管理信息和营销信息的统一管理。
三、 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供电企业的信息集成化程度不高,有大量分散的系统,如配电管理信息系统(配电MIS)、管理信息系统(营销MIS)、配电自动化、计量自动化、可靠性管理系统以及负荷控制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分别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部门负责建设的独立系统,这些系统的弊端有如下主要表现1、 系统功能:主要着眼于计算机对业务数据的采集处理,目标是业务处理的无笔化、无纸化,而系统间的集成度低,系统功能单一,系统的灵活性、扩展性、协调性考虑严重不足2、 数据规范:同一数据同时存在与多个应用系统,造成数据来源渠道不同,对统计数据没有统一的规范,无法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和一致性,甚至经常出现不同部门统计结果不同的现象3、 数据共享:各部门间基本没有交叉数据流,不能实现信息共享,需要各自解决自己的信息需求,无法实现公司的统一业务、物质、人力资源调配4、 数据支持:大部分的业务部门由于缺少总部相关业务历史数据库的支持,并且数据存储形式不规范,写材料打报告时往往是东抄西凑(或发个紧急通知要求下级单位报),严重影响工作效率5、 数据资源浪费:由于大量数据不规范,应用系统各异,无法对这些信息进行统一分析,无法发掘出蕴藏在这些宝贵数据资源中的价值,也无法提供科学的辅助经营策略,造成数据资源的极大浪费。
6、 系统投资:各单位对类似系统重复投资建设,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代价太大,与其发挥的效益不符因此,实现基于GIS平台的配电管理系统和营销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数据集成,是供电企业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客户服务、完善内部管理流程的重要手段,与智能电网的发展也是相适应的四、 基于GIS平台的全信息电网模型将配网管理信息系统和营销管理系统集成的目的就是在遵循IEC61970、IEC61968、IEC61850标准以及SVG图形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起客户、配电设备空间模型完整的“变电站-10kV线路-配变-低压线路-客户”的全信息的电网模型,实现信息的统一和共享城市配电系统的数据纷繁复杂,10kV电压等级的配网数据与输电网数据相比,数量翻倍当统计进一步深入到0.4kV电压等级时,数据就不仅仅包含了各种地形学信息、客户、配电网设备信息、网络拓扑结构信息,更包含了终端用户信息以及纷繁复杂的户变关系等,其数据量进一步膨胀利用GIS系统,可以很方便地建立起“变电站-10kV线路-配变-低压线路-客户”的全信息电网模型,实现数据的维护和使用分开,各种数据均能快速从归属单位、跨管辖范围获得GIS平台的体系结构采用集中式的C/S和B/S 2种方式体系结构进行构建。
C/S结构是在GIS平台中 被采用最多的一种体系结构,客户端能够方便地实现对图形和属性数据的更新,实时、全面地提供系统其他应用功能B/S结构的优点是部署和维护成本低廉,客户端使用方便B/S模式正日趋流行,并显示出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对于需要处理海量空间数据的GIS平台来说,C/S模式仍然无法被B/S模式所取代,特别是在对响应速度要求高、交互数据量大的应用,如电网建模、编辑修改、拓扑分析、实时响应系统等,依然需要采用C/S结构的模式因此,GIS平台应用系统采用C/S和B/S相结合的模式五、 信息共享的实现为了实现配电管理系统和营销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在已有的应用系统上,制定统一标准,通过企业应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rgration,EAI)以及数据交换平台来实现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1、 EAI/EIP企业应用集成采用EAI技术路线,将业务流程、应用系统、企业资源有机联系起来,集成已经开发的应用系统,并为新应用提供可靠高效的集成平台的解决方案,同时可以解决应用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单点登录、安全可靠等难题EAI是一项企业内多个应用系统之间完成互联互通的关键技术,它融合了消息通信、信息映射、信息通信安全和工作流程等多种技术为一体,通过消息通信层、数据映射层和工作流管理层3层封装,来实现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总线架构,通过适配器机制完成应用系统和信息总线的即插即用,从而实现应用系统之间安全、可靠和快速的集成,同时保护原有业务和通信接口,实现负载平衡、安全可靠的通信。
EAI包括书数据传输、接口集成、数据转换(基于XML)、工作流和系统监控、消息中间件以及WEB服务等方面的关键技术EAI可以从4个层面实现(数据集成、应用集成、业务流程集成和门户集成)门户集成是在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和业务流程集成的基础上,将企业的各个信息系统通过统一的企业信息门户(Enterprise Information Portal,EIP)进行展示,极大地方便用户使用,提高工作效率EIP的基本作用是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访问、管理和无缝集成,企业员工、合作伙伴、客户都可以通过EIP非常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对访问者来说,EIP提供了一个单一的访问入口,所有访问者都可以通过这个入口获得个性化德信息服务,可以快速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EIP技术的特点是可对分散异构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实施单一门户式实时访问与管理门户平台就是为特定的用户高度个性化德方式,交互访问相关信息、应用软件以及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企业应用程序整合EAI是信息化基础,企业信息门户EIP是用户访问渠道具体事项流程:采用EAI/EIP集成的配电管理系统和营销管理系统信息共享的具体实现流程如图所示配电MIS与营销MIS信息共享是通过EAI企业应用集成将营配的信息资源集中整合到一起,实现GIS中电网数据、配网生产数据、用户数据的信息共享及业务集成,并通过EIP提供用户访问的渠道,实现单点登录,各个部门的用户通过单一的账号登入来进行各种营配数据的上传和修改,真正实现了一方修改,多方使用。
2、 数据交换平台配电管理系统与营销管理系统集成的实现,除了依靠EAI/EIP系统之外,离不开数据交换平台的作用,信息共享的实现,需要两者的协同合作由于数据交换平台开放式的部分数据可能来源自其他系统,如EMS、DMS系统等,所以数据交换平台应提供一个标准的数据接口,与其他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互数据交换平台的数据共享主要通过准实时数据平台实现,准实时数据平台是在统一电网模型的基础上,对来自配电MIS与营销MIS集成中各系统的业务数据、图形信息以及实时数据进行整合处理,满足各应用系统准实时数据交换、共享的平台平台实现了模型、数据、图形管理以及展现、分析功能,实现了各种基于准实时数据平台的综合分析应用功能来自配网SCADA系统、EMS系统、电能采集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等数据都要通过准实时数据平台将信息实时发布到配电信息系统和营销信息系统中与系统集成平台相比,系统集成平台实现的是功能应用的集成,而准实时数据集成平台集成的是所有的数据系统集成平台比准实时数据平台功能更强,而准实时数据平台是集成平台的基础六、 总体架构基于GIS的配电管理系统与营销管理系统集成的总体框架,以GIS平台、信息集成平台、准实时数据平台等作为底层的信息基础,在此之上集成整合面向客户的供电可靠性管理、营销管理信息系统、配网生产系统、配网工程系统、配网规划系统等业务功能,通过构建营配合一的信息门户集中展现两个系统的信息,为配网运行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如下图。
GIS平台在该应用体系架构中,作为设备数据源头对配网设备基本信息、设备空间地理信息、设备拓扑信息以及设备的图形信息进行维护同时,GIS平台提供电网的拓扑运算及空间分析,并作为GIS图形化展示平台,为配电管理系统与营销管理系统集成提供图形化的支持信息集成平台采用统一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来表述配电管理系统与营销管理系统集成的模型,实现对配网模型的定义与管理,为新系统的数据交互提供基础准实时数据平台通过与计量自动化系统交互表计负荷信息、与配网自动化系统交互配网运行实时负荷信息、与EMS系统传递站内馈线负荷信息,实现配网运行业务与营销、自动化业务数据的互联互通,解决大量的专业应用数据跨系统进行交互的问题,提升配网运行管理水平七、 总结营销管理系统与配电管理系统的集成,实现了各种分散应用系统的互联,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平台,消除了“信息孤岛”,它是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必将使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迈向新的一步,并与智能电网的发展向适应以GIS平台建立的全信息电网模型为基础,利用EAI/EIP企业集成门户以及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电网营配数据的信息交互,以及营销管理系统与配电管理系统的开放式集成,研究了集成的总体架构和实现流程。
基于配电管理系统与营销系统信息共享平台,为可靠性管理、电能质量管理、营销决策支持等高级应用功能的研发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