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教育学外国教育家及教育思想.doc
7页卢梭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著有《忏悔录》 、 《爱弥儿》等书, 被誉为“儿童的发现者” 卢梭是西方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开一代风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教育 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教育他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儿童为本位,从儿童中发现儿童,并按 照儿童的特殊的年龄阶段来认识儿童,发展儿童 2、 感官教育他认为应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让儿童多摸、多看、多嗅、多接触外界事 物,最好利用自然界的种种问题,使儿童学习有关轻重、大小、长短、远近等方面的 知识,切忌进行知识和道德方面的灌输教育 3、 性教育他反对在性的问题上一味欺骗儿童的做法,强调应使儿童对“性”的自然发 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要用适宜的工作和活动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的精 力有发泄的出路 4、 德育他是一位性善论者,提出“天赋良心说” ,主张“博爱” ,认为道德教育应经历 “自爱”——“爱亲近的人”——“爱全人类”三个情感阶段 5、 “自然后果律” 他主张用“自然后果”去教育儿童,即让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己错误 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中受到教育,并改正错误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 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卢梭福禄贝尔(也译成福禄培尔)福禄贝尔(也译成福禄培尔)德国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世界学前教育的先驱, 《人的教育》是他的教育代表作福禄培尔对教育目的、教育本质、教育任务、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观点构成了他教育思 想的主体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人类内在的精神本性和力量,培养万物统一的 人生观基于教育的目的,他提出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和内在本质力量的 发展,挖掘儿童内在生命的潜力为了实现以上教育目的和任务,福禄培尔为儿童设计了 一套完整的课程: 1、 体育卫生他既重视对儿童的体育活动和锻炼,也要求向儿童传递一些知识,养成必 要的卫生习惯 2、 游戏活动在教育史上,他第一次将游戏列入幼儿课程中 3、 恩物这是他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球体、圆柱体、立方体、三角体等 为幼儿设计制造的一套玩具 4、 语言包括说话、听讲故事、叙述小说、学习文法和文字等 5、 手工具体包括排列积木、折叠纸等 6、 绘画和颜色辨别他让儿童在由横线、直线构成的空白图形中填充作画,而颜色主要 用来训练儿童的视觉与和谐感 7、 自然科学常识他重视对儿童进行自然常识方面的教育,主张让儿童在与自然环境的 接触中学到自然知识、科学常识等等。
在课程教学中,他主要强调了三种教育方法: 1、 让儿童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发展 2、 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3、 充分利用恩物,让儿童在操作中获得发展来吧,为我们的儿童生活吧!——福禄培尔 赫伯特·斯宾塞19 世纪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科学教育的倡导者,其代表作为《教育论》 在教育史上,斯宾塞以哲学和社会学为基础来论证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目的论、课 程论和科学教育思想,对近代各国实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与任务应该放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使教育伟人的完满生活做 准备 就课程而言,他认为课程应符合知识的实用价值、比较价值、训练价值和教育价值等 标准,并据此提出了一个以科学为中心的门类繁多的课程体系: 1、 为完成“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 ,需要学习生理学、卫生学等 2、 为完成“准备间接保存在自己的教育” ,除了必学读、写、算之外,还需要开设逻 辑学、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等 3、 为了准备从事抚养和教育后代的生活,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理卫生知识外,还 要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 4、 为完成“准备做公民的教育” ,要开设历史学等 5、 为完成“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 ,要开设美术、音乐、诗歌等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他提出了“自然教学”的问题,认为在教学中要找出儿童能力自然发 展的次序,据以供给所需的知识,同时注意给儿童提供练习的机会,使他们通过各种教学 的实践,在学习一定的知识、技巧的基础上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有限,不只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 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赫伯特·斯宾塞维果斯基维果斯基苏联早期卓越的心理学家, “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著有《高级心理机能的发 展》 《学龄前期的教学与发展》 《思维和语言》等书 维果斯基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研究,着重探讨思维与语言、儿童学习与发 展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实际上始 自儿童出生之日,教学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以儿童一定的成就作为基础为此,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必须确定儿童现在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在有指导的 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而使教学与儿童的发 展水平相一致他还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理论,认为儿童只有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才能 使学习某一学科成为可能,但是如果超过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则会事倍功半。
因 此,教学必须走在儿童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充分利用儿童学习的最佳期教学必须儿童的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是通过经验而确立,并多次验证过的不可争辩的事实——维果斯基玛利亚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著有《蒙台梭利方法》 《童年的秘 密》 《发现儿童》等书 蒙台梭利博士于 1907 年在意大利创办了“儿童之家” ,用来研究智障儿童的教育问题 她认为教育过程应是儿童在适应环境中的“自我教育”和“自动学习” ,应为儿童提供“有 准备的环境” ,使儿童能够自由表现和自由发展;她认为纪律对儿童来说必须是主动的,应 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让儿童在“工作”中形成纪律以这些理论为指导,蒙台梭利 博士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1、 实际生活练习实验,包括清洁、秩序和安静练习、日常活动中的实际生活练习、园艺 活动和制陶作业 2、 感觉教育实验,儿童之家设计了具有“自我纠正”性能和系统性的感官教具,并将各 项感官循序渐进地独立训练 3、 读、写、算教育实验,儿童之家运用简单的字母教具让儿童进行练习,使视觉、触觉、 听觉和发音结合起来,并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帮助幼儿练习计数。
4、 新型教师的培养实验,儿童之家要培养会使用仪器、 “进行实验”的教师,其应能积极 观察儿童,随时准备着指导儿童的工作 以这些实验为基础,蒙台梭利博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主要有: 1、 以儿童为中心:她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 不教的教育:她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 3、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6 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 感期学习该特征,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 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她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 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5、 混龄教育:她主张让 1 岁到 6 岁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 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的身心自然发展——蒙台梭利张宗麟张宗麟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是我国第一位当幼稚园老师的男性大学生,为中 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宗麟先生非常重视幼儿教育,认为, “幼儿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提出“明日的 幼稚教育必定是普及的” “必定是‘教’与‘养’并重” “必定与家庭沟通”等 9 点设想。
并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提出了实施社会活动的七条原则:一是要把学校生活和社 会实际生活打成一片;二是个别学习而能互助合作;三是“朋友制”的师生关系;四是成 功与有效;五是继续不断地练习;六是兴趣与目的;七是交替反应 张宗麟先生非常重视幼稚园课程,他认为“幼稚园的课程应是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应是“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 ,其内容应来源于: 1、 儿童自发的各种活动 2、 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产生的活动 3、 儿童与人事界接触产生的活动 4、 人类流传下来的经验,合于儿童需要的部分 张宗麟先生还非常重视幼稚园教师的培养,认为幼稚园教师的任务实际上重于小学教 师,提出了“中国急需有富于国家精神的幼稚园教师,所以急需设立完美的、富于研 究试验精神的幼稚师范” 教育之第一义为谋儿童之健康,若徒有知识增进而身体不健康,是畸形的教育——张宗麟苏霍姆利斯基苏霍姆利斯基是前苏联最有名望和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帕夫雷什中学》等教育专著 苏霍姆林斯基从德、智、体等方面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关于德育,他认为“精神空虚 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 ,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需要;他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 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他提出“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认为一切孩子都能被教 育好,没有“差生” ,只有“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 。
关于智育,他是知识与智力的 统一论者,提出学生的知识要建立在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并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其 中包括:给儿童上思维课,开展课外读书,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加课外小组活动等关 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 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 ”并响亮 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 就教学而言,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学发展的统一论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 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 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股脑塞进 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 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 ”因此,他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 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为“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 的王国 ”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的 大树——苏霍姆林斯基约翰约翰··杜威杜威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 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
就教育本质而言,杜威提出了两个基本观点: 1、 “教育即生活” ,他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因此,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从经验中学习 ” 2、 “学校即社会” ,他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社会” 在学校里, 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 就教学论而言,杜威一是提出了“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他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 “做”的过程,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他还认为, “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 “从经验中学” ,这就使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 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二是论述了“思维与教学”的关系,他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 童的思维,学校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景由“思维五步”出发,他提出了“教 学五步”: 1、 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 2、 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 3、 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 4、 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 5、 儿童自己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心理化的教材是有兴趣的——这就是把教材放在整个有意识的生活之中,以便它分享生活 的价值。
——约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