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中文化世家柳公权柳公绰历史学论文.doc
4页关中文化世家柳公权柳公绰_历史学论文 关中文化世家柳公权柳公绰:摘要:关中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作为关中文化传承重要工具的关中文化世家,同样在中华文化史上大放异彩,独具魅力,对后世影响极大其中隋唐时期的柳公权、柳公绰世家就以德行和书法闻名于世本文从柳氏生平、文化成就、家学传承、对当代及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研究,总结柳氏家族在家学传承和文化发展上做出的重要贡献关键词:关中世家 柳公绰 柳公权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颜真卿和柳公权并称为“颜柳”,世人常说“颜筋柳骨”柳公权是唐代继颜真卿后又一位楷书集大成者,他与哥哥柳公绰皆名重一时,且柳氏世有家法,在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资治通鉴》盛赞曰“柳氏自公绰以来,世以孝悌礼法为士大夫所宗”,柳氏一族兄友弟恭、子孝妻贤,不愧为中国世家文学的典范一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柳氏可溯源至姬姓,原为河东望族,后柳公绰所属的河东柳氏道茂支迁徙到了都城长安附近的华原,成为关中的名门柳氏家学严谨,注重礼法,名人辈出深厚的家学和良好的家风构成的繁盛的家族文化,使得柳氏声名不坠,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祖父柳正礼,曾任职邠州(今陕西邠县)司户参军,父亲柳之温,官至丹州(今陕西宜川)刺史伯父柳子华,历仕剑南节度使严武判官、成都令、池州刺史、检校金部郎中、修葺华清宫使等职,还受到权相元载的赏识,欲任用其为京兆尹,但未等到拜官,子华就去世了兄长柳公绰为人严谨方正,严恪礼法,对公权的成长和成就有着很大的影响柳公绰(公元768—832年),字宽柳公绰从出生起就被门人寄予振兴家族的厚望,他出生后三日,伯父柳子华见到他后就说:“兴吾门者,此儿也”[①],甚至连小字都被名为“起之”公绰果然不负重望,唐德宗贞元元年时,公绰年十八,就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得补校书郎一职,贞元四年时,柳公绰再举贤良方正科,被授为渭南尉公绰后来历仕开州刺史、吏部郎中、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御史大夫、刑部尚书、邠宁节度使、兵部尚书太和六年因病卒,享年六十八岁,赠太子太保,谥号曰元,人或尊称为“柳元公”公绰以孝行闻名他幼年时就孝顺友善,凡事皆遵行礼法柳公绰的孙子柳玭所作的《柳氏序训》[②]中曾说到:“予幼闻先训,讲论家法,立身以孝悌为基,以恭默为本,以畏怯为务,以勤俭为法……”,可见柳氏家法是以孝为立身之道公绰深明孝道,恪而守之。
公绰为母亲崔夫人丁丧虔诚,三年不曾澡沐他侍候后母薛氏小心谨慎,就是姻亲有的也不知道薛氏不是他的生母公绰敦亲睦友,与宗族友善,他的外兄薛宫去世的很早,公绰就把养育外兄之女的责任毫不推辞的承担起来公绰孝行可见一斑公绰性格耿直,秉性忠正,敢于直言而谏唐宪宗崇尚武功,热爱游猎,不务正业,公绰作《太医箴》上奏讽谏宪宗,宪宗看了《太医箴》后,很赞赏公绰的才华,认为公绰爱帝甚深,不过数月,就拜公绰为御史中丞,掌纳谏事公绰宅心仁厚,宽以待人,慈爱百姓,不愧为父母官,他在任职渭南尉期间,恰逢饥荒之年,公绰家虽能自给自足,但公绰还是勤俭节约,剩下口粮,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四方病饥,独能饱乎?”天下的百姓都在受难,我怎么能放任自己一个人吃饱饭呢?公绰仁心仁术,爱民如子,不仅如此,公绰还爱兵如子,公绰在朝廷讨伐吴元济的时候,在安州刺史李听属下任职,他对兵将爱护有加,他了解众多兵士的家庭,无论疾病生死,都优待将士,军中的将士都说:“中丞为我知家事,敢不死战!”所以,公绰所带领的军队战无不胜公绰任职河东节度使时也遭岁恶,公绰就俭省节约,停止了一切宴饮活动,衣食住行用度和一般的士卒没什么两样公绰考虑到民生就节俭如此,可谓有着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
柳公绰耿直廉洁,秉公执法,从不向权贵低头权臣韩弘病疾,皇上诏百官探看,韩弘遣他的儿子出来推辞不能相见,公绰毫不畏惧韩弘的权势,谏曰,皇上昭告百官来问候你,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礼法,你本就应该不惧疾病出来和百官公卿相见,怎么能自己躺在床上让你的儿子为你传话呢?公绰义正言辞,有理有据,如屹立之寒松秉然不可侵犯韩弘果然感到害怕了,出来和百官见了面公绰理家甚严,家里子弟恪守训诫,明代刘宗周的《人谱类记》中《凝道篇》载有“子仲郢端严好礼,起居一遵父教,事叔父权如事父,非甚病,见公权未尝不束带出,遇于路必下马端笏立候,过乃敢上,公权暮归,必束带迎马前,公权屡辞焉”,公绰子仲郢事亲仁孝,余子皆晨昏定省,二十年如一日,饥年则饭不过一食,诸子饮食皆以蔬食为主,严守礼法,世称家法者皆云“柳氏”仲郢子柳玭,著有《柳氏家训》阐明柳氏之家礼,训诫子弟,使之戒骄戒躁,遵礼守行,勤勉于学柳氏家法,严肃俭约,不愧为缙绅家族之典范二柳公权是柳公绰之弟,自幼聪敏,十二岁的时候就擅长辞赋但早期仕途并不得意,唐元和初年才进士及第(此时他大概30多岁),先后任职秘书省校书郎、掌书记、司封员外郎、弘文馆学士、工部侍郎、太子少师、太子太保,累封河东郡公。
公权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年),享年88岁,追赠太子太师柳公权善于进谏,有诤臣之风唐穆宗是个骄奢淫逸,荒诞不经的帝王,他曾经在佛庙中见过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很是欣赏,有一天他问公权用笔的方法,公权答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穆宗听到后脸色为之一变,知道公权是借书法劝谏自己公权并不直言帝之过失,而是隐晦的用书法曲谏,循循善诱,如春风化雨,容易让人接受唐文宗性好疑,爱谀词,崇尚汉文帝的节俭,曾在众多大臣面前指着自己的衣服说:这件衣服已经洗了三次了众臣都纷纷赞扬皇上简朴的美德,只有公权一个人一言不发皇上就询问他,他回答说:人君应该亲近贤人,远离宵小,善于听取别人的劝谏,赏罚分明,穿洗过的衣服不过是琐事,对安邦定国平天下并没有多大的益处公权与周墀一同上朝应对,公权就事论事,刚直不阿,周墀暗自惶恐,公权却理直气壮、义正词严,帝赞公权曰“卿有诤臣风”柳公权博通经学和学术,对《诗经》、《尚书》、《春秋左氏传》、《国语》、《庄子》等书的研究最是精到且公权才思敏捷,华彩横溢,于诗赋一途也颇为专擅文宗时,帝因春日便得春衣,边关将士的衣服能按时发放,便诏公权贺诗一首,公权应声成诗,且文辞秀丽,辞意委婉含蓄,文宗诏之再赋,公权甚至不用停下来思考就能再赋,文宗高兴的称赞他说“子建七步,尔乃三焉”,看来对公权的才思颇为欣赏。
文宗还曾与众学士联句,文宗出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众学士皆有对,而文宗独爱公权所对“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认为公权所对之句“词情皆足”,还下令用五寸的大字题在宫殿的墙壁上公权之于书法,先学于“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后又在隋唐诸位名书法家中寻找突破,公权博采众家之长,又能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别具一体,自成一家,刚劲之外又有柔媚之情,独存一段风骨,脱俗与众家之间柳公权擅长篆、草、楷、行,且最擅长楷书公权的书法受到了多代帝王的赏识穆宗因为喜爱他的书法,公权由幕府内的掌书记直接迁为右拾遗、侍书学士文王曾赞公权的书法曰“钟、王无以尚也”,认为公权的书法比肩钟繇、王羲之唐宣宗时,柳公权上殿拜谢升任太子少师事,宣宗命公权当庭书写三篇字,军容使西门季玄为公权捧砚,枢密使崔巨源为公权递笔,宣宗看后龙颜大悦,赏赐无数公权之荣宠可见一斑柳公权的书法也被世人所看重,当时如果哪家大臣家的碑志不是由柳公权书写的,那么那家的子孙就会被视为不孝就连外国来唐的使者,也都专门准备钱财,求购公权书法,署曰:“此购柳书”,公权一生迷醉于书法艺术,那时人们请他书字而赠送的钱物积累过万,他却视钱财如无物,即使奴仆偷窃他的家财,也一笑置之,毫不追究。
但是他对笔、砚、图籍等与书法相关的事物却珍而爱之,秘密锁藏柳公权一生书法作品繁多,但绝大多数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只有二十多件著名的有《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此碑是柳公权所领衔之柳氏书法正式成熟的里程碑,王世贞认为此书为“柳书中最露筋骨者遒媚劲健,固不自乏”[③]此书也是当今学习柳体楷书初学者摹写的范本;还有《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太上老君常清静经》、《司徒刘沔碑》、《魏先公庙碑》、《史部尚书高元裕碑》、《复东林寺碑》等公权的书法于古于今都影响深远,他创造的别具一格的柳氏楷书,为古代楷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柳氏家学谨严,尊礼崇德,柳公绰、公权两兄弟,为人皆耿介正直,仁心慈民,忠于社稷江山,为艺也各展所长,各有所成《西安府志》在唐列女下载有公绰妻韩氏韩皋女,善于教育孩子,她的儿子仲郢幼年时就热爱学习,为了使自己更加勤奋,仲郢还在夜里咀嚼熊胆,用苦味时刻警醒自己努力学习司马光在《家范》中说“唐河东节度使柳公绰,在公卿间最名有家法”柳氏家学为后世世家间传承之礼法、文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他们的家学彪炳千古,为后人留念参考文献[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9[3]赵明诚.金石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4]王昶.金石萃编[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①]《唐书》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八十三[②]《柳氏家训》为柳公绰孙柳玭所作,目前尚有《柳氏序训》一篇传世。
[③]王世贞在其《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五中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