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几个理论及实践问题.ppt
43页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几个 理论与实践问题,尹常健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本报告相关的几个话外题,何为中西医结合? 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能不能结合? 中西医如何结合?,何为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工作者相互合作,中、西医学术互相配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的实践过程——李致重,“在中学西、西学中的基础上,用西医阐明中医,将中医纳入西医科学的理论之中”——刘泽,“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毛泽东,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中医治疗目标的完全转换; 科学环境的深刻改变; 疾病谱的巨大变化; 中西医并存的客观现实; 我国医学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临床诊疗的实际需求中西医能不能结合?,国人对中西医结合的视觉误差; 片面强调中西医理论和方法学差异; 人为淡化了中西医的趋同性和内在联系; 中西医针对的客体和目标相同; 中西医学在理论和实践的诸多方面存在广泛的内在联系; 中西医结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西医结合具有充分的实践依据中西医如何结合?,学术结合,人员结合,机构结合 学术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根本; 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建立起中西医双重诊疗体系。
我国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历程,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对这一领域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回顾与反思,这对回答这一领域中西医能不能结合和如何结合的问题,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一组最简单的数字,,50年,漫长的研究历程,80%以上,接受中药或中成药治疗的肝病患者,几个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实践依据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主要领域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主要方法 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科学使命,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理论基础,解剖位置的一致性 生理功能的相近性 病理变化的相关性 临床疾病的对应性,解剖位置的一致性,中西医学关于肝的解剖位置、形态与重量都是基本一致的,中西医学对肝实体的物质认识是大致相同的 《灵枢经》说:“阙……在下者肝也”,这里阙指的是胸廓,在下即指季肋部,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肝的位置在季肋部 《医贯》说:“隔膜之下有肝……肝短叶中有胆附焉对于肝脏的形态与重量,《难经·四十一难》说:“肝独有两叶”;《 难经·四十二难》说:“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主藏魂”文中所言四斤四两,原作二斤,两者平均取之则为1600g左右,与现代解剖学所言男性肝重1450g大致相近。
中医肝,现代医 学肝脏,,主疏泄,主藏血,养筋爪,开窍于目,分泌和排泄胆汁,参与物质代谢,解毒功能,造血作用,影响凝血机制,病理变化的相关性,肝郁化热,黄疸,,鼓 胀,,气滞血瘀,急 黄,以肝硬化腹水为例看中西医肝病的对应性,,,,,中医,西医,,,,病名:,表现:,病因:,鼓胀,“大与腹胀等也, 急苍黄,腹筋起, 此其候也”,杂气、疫毒 酗酒无度 虫蛊 癥积 (癥瘕积聚即是胀病之根),,肝硬化腹水,腹彭隆,胸腹壁静脉曲张 腹水征(+),,,,乙肝、丙肝病毒 酒精性肝硬化 血吸虫 特发性门脉高压,以肝硬化腹水为例看中西医肝病的对应性,,,,,,,,预后: (预后不良),中医,西医,治疗:,调养:,脐心突出 利后复胀急 漱躁惊狂 吐衄并作,中药利水 放腹水,忌酒 低盐(秋石代之, 清代中医学者提出 即秋石亦不可代) 避免劳累,,,,脐疝 顽固性腹水 肝性脑病 消化道出血,西药利水 放腹水,戒酒 低盐(实验证明秋 石含氯化钠) 休息,,,,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实践依据,深厚的学术积淀 丰富的经验积累 丰硕的研究成果,深厚的学术积淀,《内经》就已经有了黄疸病的专门记载与论述 ,并首创甘缓、辛散、酸收三大肝病治法 。
《伤寒论》记载了治疗黄疸的专方茵陈蒿汤,并对黄疸预后进行了科学判断,“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诸病源候论》提出:“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 历代医家对黄疸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黄疸证以阳黄、阴黄、急黄为总纲进行证治;疫疠等传染性致病因子和过度饮酒等是黄疸的主要病因丰富的经验积累,历代医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法与方药,如李冠仙创肝病十法,王旭高提出肝病三十法等,这些治法具有很高的科学性,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放腹水法 古人很早就发明了放腹水法,《灵枢》中记载:“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水……间日一刺之,水尽乃止” 谨慎放腹水 《千金要方》中说:“凡水病忌腹上出水,出水者月死,大忌之”,,“周黄刘三家,各有仆病黄疸,载人曰:仆役之职……恐难调摄,虚费活动其两家留仆于载人所,从其饮食,其一仆不离主人执役,……果两仆愈而一仆不愈 黄疸 生活调养,古人已认识到适当休息的重要性,《儒门事亲》一书中曾举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已经成为我国肝病研究的热点 。
中西医结合抗肝纤维化的学术论文已占据我国肝纤维化研究论文的主导地位 扶正化瘀法抗肝纤维化的基础理论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成为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标志性成果 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了本专业第一部诊疗指南《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中医药已成为抗肝损伤的主流,80%以上护肝药为中药、中成药或中药提取物制剂 中医药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机理已经阐明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主要领域,,,,,,抗肝纤维化,抗肝损伤,抗脂肪变性,调节免疫失衡,改善和消除症状和体征,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消除肝纤维化的诱因 抗肝星状细胞活化 抑制肝细胞的凋亡/炎症坏死 抑制胶原合成和促进胶原降解 调节免疫功能,中医药抗肝损伤作用机理,减轻肝实质炎症 促进损失肝细胞的修复 改善肝脏微循环 维持肝细胞膜的完整性 减少致炎和凋亡相关因子的产生 抑制Fas和Fasl的表达 抗自由基损伤,中医药抗脂肪变性,中医药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机理已经明了 抑制外源性脂质的吸收 抑制内源性脂质合成 促进体内脂质的运转和吸收 影响体内脂质代谢中医药调节免疫失衡,部分中药和复方具有免疫增强或免疫抑制作用,还有部分中药对免疫反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近年来已有多种调控免疫的中药新药应用于临床,使肝病的疗效大大提高改善和消除症状与体征,胁痛、腹胀、食少、发热、乏力、肝脾肿大、黄疸等症状与体征的中医药治疗,形成相对固定的治法与方药,在减少患者痛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重要领域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主要方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宏观辨治与微观辨治相结合 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是指用西医学进行明确诊断,如用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对某一肝病做出明确的病原学诊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临床诊断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并判断其轻重程度 辨证是根据某一肝病某一阶段的临床表现,用中医理论确定中医证型,如肝胆湿热型、气滞血瘀型,而后确立清热利胆、活血化瘀等治法,选用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宏观辨治与微观辨治相结合,宏观辨治是指中医整体观念和宏观调治的方法,中医常用的辨证论治就属于宏观辨治的范畴 微观辨治是指对某一肝病局部病变实质及反映出某一检测指标的异常,而参考某些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结论,进行选药和组方的一种方法以 宏 观 辨 治 为 主,参考检查 结果,确立中医 证型,,,,提高综合疗效 ;改善局部病变,,,加用对某些微观病变针对性强的药物,以 微 观 辨 治 为 主,以某一微观指标 (如ALT升高 或肝脾肿大为主),,,,,根据不同证候分为若 干中医证型,增强对局部病变针对性兼顾症状与体征,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临床观察是探索肝病中医证治规律、认知某些专方专药及经验方药疗效的唯一途径,只有临床观察才能总结经验与治疗规律,因此,是肝病临床研究的最重要内容。
实验研究则是运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阐明某些中医治法及方药作用机制的重要手段,如体外抑制HBV、护肝降酶、抗肝纤维化等动物实验结果,可以提供较为确切的药理学依据,用以证明疗效则更有说服力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的科学使命,实现理论互融 完成实践渗透 构建中西医双重诊疗体系(包括诊断标准、 疗效评估标准 、中医药对症治疗框架 ),实现理论互融,目的不是要否定中西医“肝”、“肝病”在概念和含义上的差异,而在于更深入地探索和发现二者在生理病理学方面的广泛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角度进行反复印证,充分认识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真正找到其互融点,进行理论的互相融合 完成实践渗透,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必须加强中西医临床实践的相互渗透与移植,在肝病治疗和调护的许多方面,都有互相借鉴的巨大空间 例如我们借鉴现代医学抗肝损伤的机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选用具有减轻肝实质炎症的某些药物以增强疗效;甘草可以造成水钠潴留,治疗腹水病人时就要避免应用,同时禁用某些肝脏毒性的药物如川楝子、半夏等,这样就减少了肝病用药的盲目性,使治疗与用药更为规范在中西医互相渗透的过程中,要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如治疗脂肪肝就应将调节脂质代谢、减轻肝脏炎症及阻抑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作为切入点,目标明确,则可收效可更为快捷。
而将肝病研究领域中中西医结合最有希望获得突破的问题进行研究与攻关,如中药复方抗肝纤维化的研究已获得许多可喜的成果,研究前景广阔,以此为突破口则可能取得突破性成果构建中西医双重诊疗体系,建立中西医双重诊断标准 建立科学统一的中西医疗效评估标准 建立肝病中医药对症治疗框架,建立中西医双重诊断标准,首先对疾病进行明确诊断 ,然后根据某一肝病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临床表现 ,确定相应的中医证型 ,证型要规范、标准,而后确立治法,选用相应的方药进行治疗建立科学统一的中西医疗效 评估标准,基本原则是既充分反映现代医学疗效评估的方法与模式,又要体现中医特点,要做到长期疗效与近期疗效相结合,整体疗效与局部疗效相结合疗效标准既有质的疗效体现,又有量的变化反映,既反映个体疗效,又反映普遍规律疗效评估体系还要涉及疗程、用药剂量、调方标准、停药标准等,要有近期与远期随访,还要制定出体现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的标准建立肝病中医药对症治疗框架,中医药独特的疗效优势首先体现在改善和消除症状与体征方面,可以作为肝病最好的对症治疗 建立起肝病中医药对症治疗框架,首先对每一常见症状发生的性质、程度、久暂、部位、病机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确立相应的治法学范围、选用相对固定的方药,形成一个合乎临床规律与中医辨证原则的对症治疗框架,从而使肝病治疗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