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文学史077章.ppt
51页第七章 思想解放 开放姿态 观念裂变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第七章 思想解放 开放姿态 观念裂变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 一、80年代的文学环境与文学观念 1、真理标准的讨论和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1976年11月,“十月胜利”,与“十一月的沉寂”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 提出“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 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尴尬中的“拨乱反正”—1978.5文联及所属协会开张,《文 艺报》复刊,批判“文艺黑线论”等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 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肯定真理标准及其讨论,批评“两个凡是”,为“天\门 事件”平反,停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全党工作重点转向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陆续为50年代以来作家、作品“落实政策”。
1978年5月,中央批转解放军总政的请示,撤销“部队 文艺座谈会纪要” 1979年2月,否定“文艺黑线专政论”,为文化部平反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1979年10月30日~11月6日,距上一次会议近20年后, 第四次文代会召开 核心为文艺民主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 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 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 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并重申“双百方针” 的有效性 1980年,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替代 “文艺为政治服务” 1984年12月~次年1月,中国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召开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以中央书记处的名义,提出“创作自由”的口号家 有选择题材、主题和艺术表现方法的充分自由,有抒发自己 的感情、激情和表达自己思想的充分自由” 2、观念新变 85,前“回归”,后“超越” 1978年夏至秋,“伤痕文学”讨论(《班主任》《人民 文学》1977年第11期,《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1979年1月,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再认识 1979年/1980年/1984年/1986年/1988年,现实主义问题 的讨论。
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1979年,关于朦胧诗的讨论1978年12月《今天》创 刊1979年10月,公刘的“焦虑”《新的课题——从顾城同 志的几首诗谈起》1980年8月章明《令人气闷的“朦 胧”》 1980年4月,全国诗歌讨论会(南宁),谢冕的“宽容” 《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1981 年,徐敬亚《崛起的诗群》1983年 1980年开始1983年高峰,人性、人道主义、异化问题的 讨论和批判1983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周扬《关于马克 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1984年1月,胡乔木《关于人 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1982/1984年开始,现代派讨论1978年~1982年,译 介、评述、讨论现代派文学热潮,西方20世纪文论、哲学、 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成果的译介,包括弗洛伊 德、存在主义、现象学、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阐释 血、新批评、符号学、后结构主义、女性文学等主义得到介 绍1981年,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出版 新时期文学的发生与外来影响的冲突、融合具有直接的 关系 20世纪重要作家对文学思想及创作、80年代的文学形态 产生显著的影响。
a、文学独立性、艺术自足的重视; b、现代作家作品的“重评”;,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c、引发80年代重要的文学革新和文学论争; d、创作的“多元共生” 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人道主义、异化、西方现代 派是为文艺发展方向和道路、把表现自我视为惟一的和最高 的目标、表现悲观失望孤独恐惧的阴暗心理、表现抽象的人 性和人道主义) 1985年,性格组合论;文学主体性 1985年,方法论年 文学自觉、回到文学自身,是为热门话题 [1987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二、创作群体 1、归来的作家 2、知青作家(老三届/63-65入初、高中) 3、80年代中进入文坛的作家 三、十年文学流变 85前,文化专制---文化启蒙;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文学 主题与“文革记忆”有关---文学多指向社会-政治层面,具有 “干预”性质,文学写作与社会政治、公众生活、公众情感 密切相关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伤痕小说始于《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伤痕》 所引起的争论一般将揭露文革给人民带来的心灵创伤的作 品称为伤痕文学/伤痕小说。
被认为是亲历者对“历史灾难” 所提供的“证言”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 义美学原则,是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代表作品 卢新华《伤痕》、刘心武(42)《班主任》、王亚平《神圣的 使命》、张弦的《记忆》 、冯骥才《铺花的歧路》、丛维熙 《大墙下的红玉兰》、郑义《枫》、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 话、竹林的《生活的路》、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周克芹,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刘心武《爱情的位置》等 作品感伤的、悲剧性的情调、揭露性的主题,属激愤之 作,表被愚弄、被损害后的激愤之情带有初行者的偏颇 一系列“伤痕”青年,---沦落的人、多余人、畸形人等 引发争论表现“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现实,“ 揭露文学”“感伤文学”,压抑悲观,“影响实现四个现代化 的斗志”等.//片面、偏激,使其很快消沉,---告别伤痕 徐怀中《西线轶事》刘毛妹、孔捷生《普通女工》何婵 、蒋子龙(41)《赤橙黄绿青蓝紫》解静青年/思考文学、 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表现普通人生的写作(《人到中年》) 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反思小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与“伤痕文学”几乎同 时出现的文学潮流。
被视为是对文革“历史责任”所作的思 考和探究它以对现代化进程的追求为出发点,以50年代中 期“反右派扩大化”运动以来的历史为对象,反思“文革” 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根源,表现出对外在社会历 史的的反思和内在自我的反思两种志向反思文学对80年代 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恢复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反思性”的叙述文革,开始于60年代末期的青年诗歌 创作及《公开的情书》1972 (靳凡)、《波动》1974 (赵振开 )、《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等小说中后来的x,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学”潮流中,“个人性”的部分,没有延续和展开大多具有 相似的倾向:对于当代历史的曲折发展,主要从政治权利在 当代命运的角度,处理形象、提出问题 关于张洁(37)《爱,是不能忘记的》讨论所涉及的现实 政治和重大社会问题之外的个人生活、情感表现的价值,同 样未能延续 时间:57年反右派以来社会政治; 内容:历史是非、党群关系、农民命运等; 主题:思考性,思考过去错误,总结经验教训; 结构:以人物的生活道路,连接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重要社会历史事件,借人物命运表现,对反思的问题给与回 答。
即,主人公坎坷的人生之路,与当代重大社会政治事件 相关,也就是,命运之乖谬是由后者决定的 代表作家有高晓声(28)《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 方之《内奸》,茹志鹃(25)《剪辑错了的故事》,陆文夫 《小贩世家》、《美食家》,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王蒙(34)《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传统诗---青年诗人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叶文福《 将军,不能那样做》、骆耕野《不满》、张学梦《现代化和 我们自己》、熊召政《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等表现群体 情绪、针砭时弊、颂扬崇高、揭露矛盾、抨击愚昧、历史反 思的诗歌; 归来的诗人------反右派运动中的右派诗人艾青(10)、公 刘(27) 、白桦、邵燕祥(33) 、流沙河、高平、胡昭、周良沛 等,“胡风事件”罹难者牛汉(23) 、绿原(22) 、曾卓(22) \ 鲁藜、罗洛、胡征等,因艺术观念从诗坛消失的辛笛、郑敏,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20) 、陈敬荣、唐湜、唐祈、穆旦、蔡其矫等------把生活中 的挫折、磨难所获得的体验投射于诗中,具有个人心理情绪 的“自白”性质、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思辨倾向、对个人人 生理想的坚持、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
朦胧诗---对当代诗歌规范表现出较多“叛逆”特征的 新诗潮摒弃空洞、虚假的情感表达和陈腐的套式,探索新 的题材、新的表现方式、新的风格 1978年12月芒克、北岛等创刊《今天》,其发刊词借“ 五四”运动宣言个人生存的意义、自由的精神,用除了“纵的,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眼光”之外“横的眼光”表达出“面向世界”的意愿撰稿 者有芒克(53)、北岛(49)、食指(48) 、舒婷(52) 、 江河(49) 、杨炼(55) 、顾城(56) 、林莽、徐敬亚等 1979年3期《诗刊》发表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 顾城《一代人》等1980年10月,集中发表舒婷、江河、顾 城、徐敬亚等人的作品和诗观 1979年10月,公刘的“焦虑”《新的课题——从顾城同 志的几首诗谈起》1980年8月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 》 1980年4月,全国诗歌讨论会(南宁),谢冕的“宽容” 《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1981 年,徐敬亚《崛起的诗群》1983年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探索诗歌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建立联系和对话的可 能性,视诗的写作为个体生存价值的确认,进行诗歌语言的 革新。
社会问题剧王景愚等《枫叶红了的时候》、苏叔 阳《丹心谱》、邢益勋《权与法》、赵国庆《救救她》、宗 福先《于无声处》《血,总是热的》赵梓雄《未来在召唤》 陶骏《魔方》、王培公 王贵《WM(我们)》、刘树刚《一个 生者对死者的访问》、沙叶新《陈毅市长》、《假如我是真 的》(又名《骗子》)、《马克思秘史》、《寻找男子汉》,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马中骏 贾鸿源 瞿新华《屋外有热流》等散文的主题亦是反思(包括文革在内的当代历史 )与小说突出虚构、典型、关注历史事件或历史的演变、 从政治权力在当代的命运提出问题的方式不同,散文表现出 对“真实性”、“个人性”的强调,除早期表现老一辈革命 家的”挽悼散文”(毛岸青 邵华《我爱韶山的红杜鹃》、巴 金《望着总理的遗像》、刘白羽《巍巍太行山》、黄宗江《 海默难默》等)外,多回到个人体验、自我经验的书写,表,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现日常事态和心绪,从社会主题转向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 追求语言方式的个性 巴金《随想录》(五卷)《再思录》、杨绛《干校六记 》、孙犁《晚华集》、《无为集》、丁玲《“牛棚”小品》、 陈白尘《云梦断忆》、梅志《往事如烟》等。
张洁《挖荠菜 》《拣麦穗》、贾平凹早期《月迹》《一棵桃树》,之后转 而写乡村风土人情生活情态,再追求“闲适”风格表现市俗 生活中的世态人情,倾向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王英琦 《有一个小镇》、唐敏等 1986-1988年对散文创作的忧虑,甚至“散文解体论”第七章 80年代:文学环境及十年文学流程,报告文学徐迟《歌德巴赫猜想》、刘宾雁《人妖之 间》、黄宗英《大雁情》《橘》、《小木屋》、理由《扬眉 剑出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