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贞观之治(教案).pdf
5页第 2 课、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②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②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②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③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贞观之治”的含义(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3)“贞观之治”的内容 2、难点(1)如何评价唐太宗(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三、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二)新授课第 2 课 贞观之治一、玄武门之变1、唐朝的建立: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2、玄武门之变:唐朝建立不久,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做了皇帝李世民就是唐太宗,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627 年,李世民改国号为“贞观” 二、 贞观之治含义: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具体内容:1、轻徭薄赋(经济方面)(1)原因:①客观原因:唐初经济凋敝②主观原因:吸取隋亡教训(2)表现:①多次减免租税②大力提倡节俭,力戒奢侈浪费③保证农民的土地和耕作时间(3)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知人善任,重视纳谏(用人方面)(1)表现:①重视选官用人,虚怀若谷,从谏如流②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为相;③重用魏征和李靖等。
3、加强中央权力(政治方面)(1)表现:①沿用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②合并州县,加强对地方的管理;③大力精简机构,节省了财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4、完善科举制度(教育思想方面)(1)表现:①唐朝科举常设科目是明经科和进士科;②明经科主要考查儒家经典;③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是做官的主要途径四、板书设计第 2 课 贞观之治1、__________年,__________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不久, __________发动__________政变,做了皇帝,他就是我们古代杰出的政治家_______,其年号为_______2、轻徭薄赋:唐太宗多次减免__________,保证农民 ____________,提倡__________,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知人善用,重视纳谏:唐太宗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非常重视选官用人,又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任命 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相,人称________________,他还应用敢于直言的______________3 、 加 强 中 央 权 力 : 唐 朝 沿 用 隋 朝 的 ________________ , 针 对 当 时“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唐太宗大力________________,以节省财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
4、 完善科举制度: 唐朝科举制常设的科目是 (1) __________和 (2) __________,其中(1)考试内容为__________; (2)考试内容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做官的主要途径5 、 唐 太 宗 在 位 期 间 , 政 治 较 为 清 明 , 经 济 发 展 , 国 力 强 盛 , 史 称__________________五、课堂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