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散文的成就和地位.doc
4页先秦散文的成就和地位 | [>] 文字的出现和成熟是散文发展的前提中国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 商代的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对祭祀过程和结果的简单记录,出自巫史 之手,虽然篇幅短小,但已经有了记言和记事的内容 《尚书》中 的《商书》据说也出自商代其中 《盘庚》是较为可靠的殷人作品, 它载录了盘庚迁都于殷时对世族发表的训辞,也是由巫史记录保存,文 字古奥,意义清晰明了西周时期,巫史广泛参与册封、锡命、纪功、 赏赐等政治活动,文字的使用范围也得到扩大,散文所表达的内容也日 渐丰富一些钟鼎铭文开始讲求文章的体制和韵脚,篇幅见长最长的 《毛公鼎》铭文达 497字,可见已成文章的规模 《尚书》中的《周 书》反映了西周散文的最高成就 《周书》保留了周建国之初的很多 文献资料,尤其是周公或成王对臣下的诏诰、训戒之辞它们或总结历 史教训,提出敬德保民、勤勉戒乐的治国的思想;或就事论事,说理透 辟《周书》议论、抒情、描写、叙事兼备,条理细密、出现了多种修 辞方式,显示了文章在技法方面的成熟 春秋时期,日趋混乱的社会秩序,使得史官和一些贵族士大夫产生了深 深的恐惧,文化中的批判和反思精神陡然增强如单穆公、州鸠、史伯 、观射父、内史过、晏婴、季札等,都对礼乐或诗歌制度作出过一定的 评论。
由以史官载录为原始材料而编撰成的 《春秋》,其基本精神是 “道名分”(《庄子•天下篇》)史官和贤人希望通过撰史的形式,本着礼乐精神,对春秋时代的社会现实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伴随 《 春秋》而起的“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都是 完整的史传著作它们不但更直接地阐发了 《春秋》的礼乐精神,同 时也详细地再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它们历叙因果,描述场面,塑造人 物,文字精确而富有表现力,显示了高超而精妙的文学技巧 《春 秋》及其三传、 《国语》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史传作品,是中国 叙事文学的源头此外,孔子和墨子(前 468—前 376)等还通过聚 徒讲学等方式,传播、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并留下了 《论语》、 《墨子》等散文著作 《论语》是孔子门人对孔子言行的记录,也集中 体现了孔子的礼乐德治思想,是儒家学派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 其语录体的形制,能够充分表现出孔子谆谆教诲的声态,语浅意长,余 味袅袅 《墨子》也是有感于世道的不义和混乱,他们站在平民立场, 倡导一种平等、简朴、和平、宗教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其文章也显得十 分自信,迂回从容却很有气势此外, 《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 的社会政治理想,是道家学派的源头。
这些著作是我国私家著述的先声 战国时期,史官制度崩颓,士人走上了政治和学术舞台的中心,他 们凭着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或批评时弊,或阐述观点,并渐渐形 成了各有特点的理论系统,从而形成了 “百家争鸣 ”的局面他们著 书立说,探讨了自然、社会、人生、政治、学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所 论述的深度也是罕见的这其中,以道家的 《庄子》、儒家的 《孟子 》和《荀子》、法家的 《韩非子》以及纵横家最有影响 《庄子》在批判社会的同时,阐发了一种隐己于物、超然世外的自然旨趣 《 庄子》文风飘逸、跌宕,意境精妙而微茫,结构似连若断,语言如诗, 文学意蕴十分丰厚,被认为是战国文章的代表作品 《孟子》以关怀 现实民生,宣扬王道仁政,并因为其昂扬激烈的人格力量而显示出壮大 、刚直的文气,其文字于从容回转之中有着巨大的穿透力 《韩非 子》推崇“法”、“术”、“势”,而蔑视传统的礼乐德治思想,创发 出一整套为君主集权专制服务,为君臣政治斗争服务的学术其文章也 显得冷峻、劲直,多用比喻、寓言,有着强烈的论辩色彩战国诸子文 章显示了非常高的文学成就,他们立场各异,观点不同,精神气质也各 有特点,这些都表现在他们的文章风格上。
他们共同将散文艺术推上了 一个高峰诸子之外,一部分士人凭着自己的见识和口才,奔走于诸侯 之间,合纵连横,扶危持倾,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记录了他们言行的 《战国策》一书,“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 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以奇计为先,言辞诡谲,不但在客 观上记录了当时士人的精神面貌和历史进程,而且给我们留下了很有感 染力的说辞,它们纵横议论、意气风发,极具个性,或汪洋恣肆,或精 微诡异,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中国文学自其发生始,在经历了漫长的酝酿、准备阶段,终于在春秋战 国时期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无论是 《诗经》、楚辞,还是史传著作、 诸子散文,都取得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并在内容、体制、风格等方面 形成一种规范,被后人认为是学习的楷模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活水,也是一杆标尺,它基本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模式,因而受到极高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引导、校正着后世文学 的发展方向,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