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清代“西学中源” 说.doc
7页原载《自然科学史研究》7卷2期( 1988)试论清代“西学中源”说江晓原明末曲耶稣会士传人的西方天文学和其他科学技术,使一部分中国上层人士如徐光启、 李之藻、杨廷筠等人十分倾心清人人关后又将先后在徐光启、李天经主持下曲耶稣会士编 撰的《崇祯历书》(经汤若望略加删改,易名为《西洋新法历书》)颁行天下,并长期任用耶 稣会士主持钦天监康熙本人也以耶稣会士为师,躬自习学西方天文和数学所有这些,都 对中国传统的信念和思想产生了强烈冲击提出“两学中源”说是对这种冲击作出的反应之 一西学中源”说一度在中国士大夫中间广泛流行对此说及其政治文化背景进行探讨, 不仅从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有重要意义,而II在今天还有相当的现实意 义"西学中源”说主要是就天文历法而言的n因数学与天文历法关系密切,也被涉及后 來更推广到英他领域,但并不重要故本文以天文历算为主,对“西学中源”说的产生、发 展及其背景进行探讨一、“西学中源”说发端于明之遗民据笔者所见史料,最先提出“西学中源”思想的是黄宗羲黄氏对•中西天文历法皆有造 诣,著有《授时历法假如》、《西洋历法假如》等多种天文历法著作明亡,黄氏起兵抗淸, 兵败后一度辗转流亡于东南沿海。
即使在这样艰危困苦的环境中,他还在舟中与人讲学,仍 在注历尝言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血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①这里黄氏讲的 是数学,但那吋学者常把“历算”视为一-事黄氏最先提出“西学中源”的概念,这一点全 祖望也曾明确肯定过:"其后梅征君文鼎本周髀言历,I比惊以为不传Z秘,而不知公实开Z” ②西学中源”说之另一•先驱者为黄宗羲同时代人方以智方氏祟祯十三年(1640)进士, 明亡流寓岭南,一度追随永历政权,投身抗清活动英《浮山文集》在清初遭禁毁,故流传 绝少在《游子六v天径或问〉序》一文中,方氏谈论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之后说:“万历之 时,中土化洽,太西儒來胖豆合图,英理顿显胶常见者雅(马+戒)以为异,不知英皆 圣人之所已言也……子曰:'天子失官,学在艸夷'③方氏此文作于1651-1666年间, 在时间上可能稍后于黄宗羲值得注意,’'天子失官,学在艸夷”的说法,和后来梅文鼎、 阮元所谓“礼失求野”之说颇相一致黄、方二氏提出了“西学中源”的思想,但未提供具体证据而王锡阐则对•此作了阐述, 使此说大进了一步王氏在明亡吋曾两度自杀,获救后终身不仕,潜心天文历算,和梅文鼎 同为淸代第一流的天文学家。
王氏精通中西天文学,其造诣远在黄、方之上他多次论述'‘西 学中源”说,其中最重耍的一段文字如下:今者西历所矜胜者不过数端,畴人子弟骇于创闻,学士大夫喜其瑰异,互相夸耀,以为 古所未有,孰知此数端者悉具旧法之中而非彼所独得乎!一曰平气定气以步中节也,旧法不 有分至以授人时,四正以定日錘乎?一曰最高最卑以步 也,旧法不有盈缩迟疾乎?一曰真 会视会以步交食也,旧法不有朔望加减食甚定时乎? 一曰小轮岁轮以步五星也,旧法不有平 合定合晨夕伏见疾迟留退乎?一曰南北地度以步北极之高下,东西地度以步加时之先后也, 旧法不有里差之术乎?大约古人立一法必有一理,详于法而不著其理,理具法中,好学深思 者自能力索而得之也西人窃取其意,岂能越其范围?④王氏这段话是“西学中源”说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约写于1663年之前一点,与 黄、方二氏Z说年代相近王氏第一次为“西学中源”说提供了具体证据(当然,实际上是 鉛误的),五个“一曰”,涉及日月运动、行星运动、交食、定节气和授吋,几乎包括了当时 历法的所有主要方面他认为西法号称在这些方面优于中法,实则“悉具IH法之中”,是中 国古□有之的不过,说西法中国古已有之,还有双方独立发明而暗合的可能,但王氏断然 排除了这一点:''西人窃取其意”,是从中法偷偷学去的。
而且,王氏己经注意到中国传统天 文学“详于法而不著其理,理具法中”的特点,这与西方天文学从基本的“理”出发进行演 绎明显不同为了完善自己的说法,他指出中法之理虽不明言,但“好学深思者自能力索而 得之也”,这就为“西人窃取其意”提供了可能性这一思想为后來梅文鼎的理论开辟了道 路值得注意的是,黄、方、王三人都是矢忠故国的明朝遗民,在政治上坚决不与清政府合 作,已如前述同吋,三人又都是在历史上有相当大影响的重要人物黄氏是明清之际的著 名学者之一,后人将他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号“三先生”;方氏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 上有重耍地位;王锡阐则是当时以顾炎武为代表的遗民学者群中一个重耍成员这样的三个 人不约而同地提出“西学中源”说,绝不应视为偶然现象垠近有文章认为“西学中源”说最早是山康熙提出的,并山此出发讨论其产生的原因 但此说实际上发端于明Z遗民,已如上述而康熙在晚些吋候也曾提出“西学中源”说现 在的问题是:明朝遗民学者和淸朝康熙皇帝这样居于截然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却先后提出一 个相同的''西学中源”说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它显然和当时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背呆 有关后文将对此作些初步探讨二、康熙提倡,梅文鼎大力阐扬康熙确实也提倡“西学中源”说,而H起了很大作用。
他曾作《三角形论》,其中提曲 "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这是明确关于历法的他关于数学方而的说 法更受人注意,一条经常被引用的史料是康熙五十年(1711)与赵宏燮论数,称:“即西洋算 法亦善,原系中国算法,彼称为阿尔朱巴尔阿尔朱巴尔者,传自东方之谓也⑥“阿尔 朱巴尔”又作"阿尔热八达”或“阿尔热八拉”,一般认为是algebra的音译此字源于阿拉 伯文Al-jabr,意为“代数学”康熙怎么能从alsebm中看出“东来法”之意来,目前尚缺乏 详细资料有人认为是和另一个阿拉伯文单词A-erh-je-pa-la发音郴近而混淆的⑦但康熙 是否曾和阿拉伯文打过交道,以及供奉内廷的耶稣会士向康熙讲授西方天算时是否有必要涉 及阿拉伯文(他们通常'使用满语和汉语),都还是疑问再退一步说,即便Algebra真有“东 來法”之意,在未解决当年中法到底如何传人西方这一问题之前,也仍然难以服人这个问 题后来梅文鼎慨然自任据来华耶稣会士的文件来看,康熙向耶稣会士学习西方天算始于1689年从此他醉心 于西方科学,连续几年每天上课达四小时,课后述做练习⑧以后几十年中,他时常喜欢向 宗室和大臣等谈论天文地理数学Z类的知识,自炫博学,引为乐事。
康熙很可能是在对西方 天文数学有了一定了解之后独立提出“西学中源”说的,因为黄、方、王三氏皆心怀故国, 隐居不仕,康熙“万几余暇”去研读三氏著作的可能性不大康熙在天文历算方而的“中学”造诣并不髙深他了解一些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也没 有达到很高水平这从他历次与臣下的谈论及他《儿暇格物编》中的天文学内容可以看出来 梅文鼎的《历学疑问》,康熙自认为可以“决其是非”,但那只是一本浅显的著作相比之下, 黄宗羲,王锡阐都是兼通中西天文学并有很高造诣的因此他们提出“西学中源”说或许还 有从中西天文学本身看出相似之处來的因素;而康熙则更多地出于政治考虑了康熙的说法一出,清代垠著名的天文学家梅文鼎热烈响应他三帝五次地说:“御制《三 角形论》言西学贾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⑨;“伏读圣制《三角形论》,谓古 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尔,天语煌煌,可息诸家聚讼”⑩;“伏读御制《三 角形论》,谓众角犊心以算弧度,必古算所有,而流传西土此反失传,彼则能守之不失且 踵事加详至哉圣人之言,可以为治历之金科玉律矣!”(II)于是梅氏用他“绩学参微”的功 夫来补充、完善“西学中源”说了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而加以论述:一是论证“浑盖通宪”即古周髀盖天之学。
明末李之藻著有《浑盖通宪图说》,耶稣会 士熊三拔(Sabbathinus de Ursis)箸有《简平仪说》前者讨论了球面坐标网在平面上的投影问 题,并山此介绍星盘及其用法;后者讨论一个称为简平仪的天文仪器,其原理与星盘相仿 梅氏就抓住“浑盖通宪”这一点来展开论证:“故浑天如蜩像,盖天如绘像,……知盖天与 浑天原非两家,则知西历与古历同出一原矣又进一步主张:“盖夭以平写浑,其器虽平, 其度则浑……是故浑盖通宪即古盖天之遗制无疑也而II还列举具体例证:“今考西洋历 所言寒热五带之说与周髀七衡吻合”、"周髀算经虽未明言地圆,而其理其算已具其中矣”、 “是故西洋分画星图,亦即古盖天之遗法也”有了五带、地圆、星图这些例证之后,梅氏 断言:“至若浑盖之器,……非容成、隶首诸圣人不能作也:而于周髀之所言一一相应,然 则即断其为周髀盖天Z器,亦无不可简平仪以平圆测浑圆,是亦盖天中z—器也不 难看出,梅氏这帝论证的出发点就大错了中国古代的浑天说与盖天说,完全不是如他所说 的那样为'‘赠像”与"绘像”的关系李之藻向耶稣会士学习了星盘原理后作《浑盖通宪图 说》,只是借用了中国古代浑、盖的名词,实际内容是根本不同的。
精通天文学如梅氏,按 理不会不明白这一点,但他竟不惜穿凿附会,大作文章,这就不仅仅是封建士大夫逢迎帝王 所能解释的了至于"容成、隶首诸圣人”,连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也大成问题,更不用说 他们能制作将球面坐标投影到平面上去的''浑盖之器” 了五带、地圆、星图画法之类的例 证也都是附会第二个方面是设想中法两传的途径和方式西学中源”说必须补上这个环节才能自圆 其说°梅氏先从《史记•历书》“幽、厉之后,周室微,……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 或在夷狄”的记载出发,认为“盖避乱逃咎,不惮远涉殊方,固有挟其书器而长征者矣” 不过他设想的另一条途径更为完善:《尚书•尧典》上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的记载, 梅氏又根据古代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宅四方”的传说(12),设想东、南有大海之 阻,极北有严寒之畏,唯有和仲向西方没有阻碍,'‘可以西则更西”,于是把所谓''周髀盖天 之学”传到了西方他想像和仲西去之时是"唐虞之声教四讫”,而和仲到西方之后,“远人 慕徳景从,或有得其一言之指授,或一事Z留传,亦即有以开其知觉Z路而彼中颖出之人 从而拟议之,以成其变化,固宜有Z”古代畴人子弟抱书器西向长征的可能性我们当然不能绝对排除,但问题的关键是,西方 古典天文学和周髀盖天之说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没有任何"同出一•源”的证据,因此无 论畴人子弟或和仲(假定真有其人的话)西征的可能性有多大,西方天文学也不可能源于“周 髀盖天之学”。
梅氏之说,实出于中国封建士大夫的传统偏见早先王锡阐断言两法是"窃取”中法而成,梅氏则平和一些,认为是西人得到中国先贤 “指授”,因而“有以开其知觉之路”,发展而成的而口给出了时间、地点和方式,这就使 "两学中源”说显得大为完善梅氏阐扬“西学中源”说的第三个方而是论证西法与冋冋历即伊斯兰天文学之间的亲缘 关系他认为“而西洋人精于算,复从回历加精”、“则回回泰西,大同小异,而皆本盖天” 所以''要皆盖天周髀之学流传西土,而得之有全有缺,治之者有精有粗,然其根则一也” 梅氏能在当时看出伊斯兰天文学与西方天文学的亲缘关系,比我们今天做到这一 •点要困难得 多因为当时中国学者対外部世界的了解还是非常少的不过梅氏把两者的先后关系弄颠倒 了当吋的西法比冋历“加精”倒是事实,但追根寻源,冋历述是源于西法的上述三方面的论述主要见于梅氏的《历学疑问补》第一卷中通过他的阐发,“西学中 源”说更见完备,影响也更大了三、阮元等人推波助澜“西学中源”说有’‘圣祖仁皇帝”提倡于上,“国朝历算第一名家”写书撰文作诗阐扬 于天下,一时流传其广,也无人敢提出异议1721年完成《数理精蕴》,号称御制,其中说:汤若望、南怀仁、安多、闵明我相继治理历法,间明算学,而度数之理渐加详备。
然询 其所自,皆云本中土流传13)连在清廷供职的耶稣会士也承认“西学中源”不过上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