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路-第3讲教材.ppt

32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16434682
  • 上传时间:2019-11-1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29KB
  • / 3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电路基础 第三讲 黄学良 1.6 基尔霍夫定律 (Kirchhoff’s Laws) 电路中电压、电流的约束关系有两类: (1) 电路元件本身所具有的伏安关系(VCR) (2) 电路元件的互连方式(体现这种约束关系的是基 尔霍夫定律) 基尔霍夫定律包括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Kirchhoff’s Current Law—KCL )和基尔霍夫电压定 律(Kirchhoff’s Voltage Law—KVL)它反映了电路 中所有支路电压和电流的约束关系,是分析集总参数 电路的基本定律 几个名词: (1)支路 (branch):电路中通过同一电流的每个分支 (2)节点 (node): 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连接点称为节点 (3)回路(loop):由支路组成的闭合路径 b=3 + _ R1 uS1 + _ uS2 R2 R3 123 a b l=3 n=2 (4)网孔(mesh):内部没有支路的回路对平面电路, 每个网眼即为网孔网孔是回路,但回路不一定是网孔 1.6.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KCL) 物理基础:电荷恒定,电流连续性 i1 i4 i2 i3 • 令流出为“+”(支路电流背离节点) –i1+i2–i3+i4=0 •• 7A 4A i1 10A -12A i2 i1+i2–10–(–12)=0  i2=1A 例: 4–7–i1= 0  i1= –3A i1+i3=i2+i4 或 例: 在任何集总参数电路中,在任一时刻,流出(流入)任一节点 的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为零。

      即 (1) 电流实际方向和参考方向之间关系; (2) 流入 、流出节点 KCL可推广到一个封闭面: 两种符号: i1 i2 i3 i1+i2+i3=0 (其中必有负的电流) 思考: I=? (1) A B + _ 1 1 1 1 1 1 3 + _ 2 (2)UA ==UB ? i1 (3) A B + _ 1 1 1 1 1 1 3 + _ 2 i1==i2 ? i2 i1 首先选定一个绕行方向:顺时 针或逆时针. –R1I1–US1+R2I2–R3I3+R4I4+US4=0 例: 比如取顺时针方向绕行: I1 + US1 R1 I4 _ +US4 R4 I3 R3 R2 I2 _ 电阻压降 电源压升 –R1I1+R2I2–R3I3+R4I4=US1–US4 或者 1.6.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KVL) 在任何集总参数电路中,在任一时刻,沿任一回路( 按固定绕向 ),各支路电压的代数和为零 推论: 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压等于两点间任一条路径经过 的各元件电压的代数和元件电压方向与路径方向一致 时取正号,相反取负号 A B   l1l2 UAB (沿l1) = UAB (沿l2) 电位的单值性 KCL、KVL小结: (1) KCL是对支路电流的线性约束,KVL是对支路电压 的线性约束。

      (2) KCL、KVL与组成支路的元件性质及参数无关 (3) KCL表明在每一节点上电荷是守恒的;KVL是电 位单值性的具体体现(也是能量守恒公理的体现) (4) KCL、KVL只适用于集总参数的电路 第二章 直流电路的分析 2.1 电阻的串并联等效变换 2.2 电阻的星形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2.3 支路电流法 2.4 电源的等效变换 2.5 叠加定理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 主要方法: 等效变换法:电路化简,较灵活 电路方程法:依据两类约束关系列方程组 2.6 替代定理 2.7 等效电源定理 2.8 节点电压法 2.9 网孔电流法与回路电流法 2.10 特勒根定理 2.11 互易定理 2.1 电阻的串并联等效变换 i4 2 i3 US + _ i u + _ rR1 R2 R3 R4 1 i1 i2 i5 US + _ i u + _ r Req 2 1 l 可以用Req替代的条件:端子1-2以右部分有相同的伏安特 性Req称为等效电阻 l 用等效电阻替代电路的某部分以后,未被替代部分的电压 、电流应保持不变即“对外等效”,对内不一定等效例如 ,要求解实际电路1-2右端的i1等,须用原电路求。

      1、电路特点: + _ R1Rn + _ uk i + _ u1+ _ un u Rk (1) 各电阻顺序连接,流过同一电流 (KCL) (2) 总电压等于各串联电阻的电压之和 (KVL) 2.1.1 电阻串联 (Resistors in Series) 结论: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为各电阻之和 等效 2、等效电阻Req + _ R1Rn + _ uk i + _ u1+ _ un u Rk u + _ Req i (1)由KVL可得: u = u1+ u2 +…+uk+…+un, 再由欧姆定律 uk = Rki 可得:u= (R1+ R2 +…+Rk+…+ Rn) i (2)等效电阻满足:u= Reqi (3)由等价条件得:Req=( R1+ R2 +…+Rn) = Rk 3、串联电阻上电压的分配 例:两个电阻分压 + _ u R1 R2 + - u1 - + u2 i º º ( 注意方向) 电压与电阻值成正比 4、功率关系 p1 = R1i2, p2 = R2i2,, pn = Rni2 p1: p2 :  : pn = R1 : R2 :  :Rn 总功率 p= ui = Reqi I = Reqi2 = (R1+ R2+ …+Rn ) i2 = R1i2+R2i2+ +Rni2 = p1+ p2++ pn 可以直接用等效电阻计算串联电路“内部”的总功率。

      2.1.2 电阻并联 (Resistors in Parallel) in R1R2RkRn i + u i1i2ik _ 1、电路特点: (1) 各电阻两端分别接在一起,两端为同一电压 (KVL); (2) 总电流等于流过各并联电阻的电流之和 (KCL) 等效 令电导 Geq = 1 / Req, 有 in R1R2RkRn i + u i1i2ik _ 2、等效电阻Req + u _ i Req i = u/R1 + u/R2 + …+ u/Rn= u(1/R1 + 1/R2 + … + 1/Rn) (1)由KCL可得: i = i1+ i2+ …+ ik+ in, (3)由等价条件得: 1/Req= 1/R1+1/R2+…+1/Rn (2)等效电电阻满满足 i = u/Req Geq = G1+G2+…+Gk+…+Gn = Gk = 1/Rk Req=1.3∥6.5∥13 由 G =1/1.3+1/6.5+1/13 = 1 故 Req=1/G=1 3、并联电阻的电流分配 电流分配与电导成正比 对于两电阻并联 R1R2 i1 i2 i º º 131.36.5 Req=? º º 4、功率关系 p1 = G1u2, p2 = G2u2, , pn = Gnu2 p1: p2 :  : pn = G1 : G2 :  :Gn 总功率 p=ui=uuGeq=Gequ2 = (G1+ G2+ …+Gn ) u2 =G1u2+G2u2+ +Gnu2 =p1+ p2++ pn 故可以直接用等效电阻计算并联电路“内部”的总功率。

      (对照前面:“对外等效”,对内不一定等效 2.1.3 电阻的串并联 要求:弄清楚串、并联的概念 例1. Req = 4∥(2+3∥6) = 2  2 4 3 6 º º Req 计算举例: Req = (40∥40)+(30∥30∥30) = 30 40 30 30 40 30 º º Req 40 40 30 30 30 º º Req 例2. 例3. 解: (1)用电导分流方法做 (2)用电阻分压方法做 求:I1 ,I4 ,U4 + _ 2R2R2R2R RRI1I2I3I4 12V + _ U4 + _ U2 + _ U1 星形连接 Y形 三角形连接 形 R12 R31 R23 i3  i2  i1 1 23 + + + – – – u12 u23 u31R1 R2R3 i1Y i2Y i3Y 1 23 + + +– – – u12Y u23Y u31Y 2.2 电阻的星形与三角形联结的等效变换 Y连接  连接 R12 R31 R23 i3  i2  i1 1 23 + + + – – – u12 u23 u31R1 R2R3 i1Y i2Y i3Y 1 23 + + +– – – u12Y u23Y u31Y (1)显然、Y连接方式,既非串联也非并联。

      特点:都 通过3个端子,与外部相连 (2)这两个电路,当它们的电阻满足一定的关系时, 是能够相互等效的等效的条件为外特性相同: i1 =i1Y,i2 = i2Y,i3 =i3Y, u12 =u12Y , u23 =u23Y , u31 =u31Y Y接: 用电流表示电压 u12Y=R1i1Y–R2i2Y 接: 用电压表示电流 i1Y+i2Y+i3Y = 0 u31Y=R3i3Y – R1i1Y u23Y=R2i2Y – R3i3Y i3 =u31 /R31 – u23 /R23 i2 =u23 /R23 – u12 /R12 R12 R31 R23 i3  i2  i1 1 23 + + + – – – u12 u23 u31 R1 R2R3 i1Y i2Y i3Y 1 23 + + +– – – u12Y u23Y u31Y i1 =u12 /R12 – u31 /R31 (1) (2) 由式(2)解得 : i3 =u31 /R31 – u23 /R23 i2 =u23 /R23 – u12 /R12 i1 =u12 /R12 – u31 /R31 (1) (3) 根据等效条件,比较式(3)与式(1),得由Y接接的变换结果 : 或 注:式(2)中前3个式子中,只有2个式子是独立的 。

      类似可得到由接 Y接的变换结果: 或 上述结果可从原始方程出发导出,也可由Y接  接 的变换结果直接得到 简记方法: 特例:若三个电阻相等(对称) R = 3RY ( 大Y小 ) 1 3 注意: (1) 等效对外部(端子以外)有效,对内不一定成立 但可以用等效电路计算功率 (2) 等效电路与外部电路无关 应用:简化电路 例1. 桥电路 1k 1k1k 1kR E 1/3k1/3k 1kR E 1/3k 1k R E 3k3k 3k 例2. 双 T 网络 º º º º º º º º ºº ºº 12 3 12 3123 第三讲 结束 谢谢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