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总结.doc
7页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总结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一.字音 缦回mn不霁何虹j焚椒兰jiāo 妃嫔媵嫱pnyngqing辘辘l 剽掠piāo杳不知yǎo尽态极妍yn 鼎铛chēng迤逦yǐlǐ锱铢zīzhū 架梁之椽chun在庾之粟粒ys横槛jin 呕哑ōuyā参差cēncī鬟hun囷囷qūn 二.重点实词: 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适合) 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 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止,此处是雨停止) 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 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 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 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夺.夺取) 9.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 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 三.文言现象 1.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直走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今义:行走 3.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落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所.座;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6.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8.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9.可怜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鸿门宴》 1.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古人坐的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锺上.现在在亚洲的某些国家如朝鲜.日本同样保留着这种做法.如果将臀部抬起上身挺直,就叫长跪,又叫跽,这是将要站起来的准备姿势,也表示对别人尊敬.按剑而跽是一种下意识的准备自卫的动作.樊哙侧举盾牌,撞到卫士,头发直坚,眼眶似裂,瞪眼看着项羽,项羽被这一突发的情况弄的措手不及,只能按剑而跽. 2.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古代人的饮食习惯和现代人不同,古人一天吃两顿饭.第一顿饭叫做朝食.在《鸿门宴》中,项羽听说刘邦欲占关中,于是大怒,抛出〝旦日飨士卒〞的号令,旦日是一大清早,本来是不吃早饭的,项羽的意思是提前开饭,早早进军,表现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玉是古人重要的配饰之一,不仅因为玉很贵重,为统治者专有,而且玉还被赋予了某些神秘的色彩.玦,属于环形玉,即缺了一块的环形玉.又因为玦的名称来源于〝决〞,形状又是环形断开,所以古人用玦寓意决断.范增应经看出项羽的优柔寡断,并无心伤刘邦,又由于在席间,只能暗示.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肉在器皿中煮熟之后,古人用匕首把肉取出放在一块砧板上,这块板叫做〝俎〞.然后把俎移到席上,用刀割着吃.《鸿门宴》中又见〝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樊哙是后闯进去的,身份又低,自然没有他的席位.但他复盾为俎,以剑代刀,吃的既有气魄又〝合礼〞.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3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振〞,通〝震〞,害怕. 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4 【文言文句式】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 者 ,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5 一.通假字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三.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L:说) (2)命 遂命酒(命:吩咐,命令) 命曰[琵琶行](命:取名) (3)为 因为长句(v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5)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6)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7)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四.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感斯人言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总结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