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中部地區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問題的思考.doc
7页關於中部地區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問題的思考近年來,中部地區將承接沿海地區産業轉移作為進一步擴大 對外開放、推進產業升級、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舉措, 取得瞭明顯的成效但在一些地方承接產業轉移中,仍存在機遇 意識不強、承接原則把握不準、承接方式創新不夠、承接重點不 明等問題,迫切需要提高認識,理清思路,強化措施一、承接態度:要積極主動地承接産業轉移是積極主動還是消極被動地承接產業轉移,直接關系到承接 產業轉移的成果大小因此,在這方面有必要加強四個方面的認 識:一是要認識到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具有地域的多向選擇性 如,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在當地政府的組織和引導下,向本省欠發 達地區和山區轉移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省都出臺瞭政策 和措施沿海地區產業在資源、優惠政策和低勞動力成本的吸引 下,向周邊國傢特別是東南亞國傢轉移我國中西部地區僅是沿 海產業轉移的選擇地之一二是要認識到中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面臨的競爭態勢既有 中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周邊國傢的競爭,也有中部地區之間的競 爭據瞭解,中部地區都把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作為發展的機遇, 比環境、搶客商、爭項目,承接產業轉移態勢逼人三是要認識到承接產業轉移機遇稍縱即逝。
據有關專傢分 析,東部沿海地區大規模產業轉移估計5年左右完成,到2010 年,僅廣東、上海、浙江、福建4省市需要轉出的產業產值將達 到14000億元左右四是要認識到我省中部地區在承接產業轉移中面臨著許多 挑戰如產業鏈條不完整,配套能力不強,市場體系不健全;人 才資源不足,技能性人才、管理人才和外經人才較缺乏;承接機 制不健全,承接轉移的領導機制、責任考核機制、部門協調機制、 獎懲機制等還需健全等二、承接原則: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承接產業轉移一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沿海產業在轉移過程中,不排 除有一部分產業是當地受能源資源和環境約束而內遷,這些產業 雖然可以帶動承接地經濟的發展,但也會因為轉移落後產業、落 後生産力而造成承接地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因此,我們在承 接產業轉移過程中,要註重資源環境保護,嚴格控制高污染、低效 益的產業向中部轉移二是堅持特色發展的原則我們既要考慮承接的產業要符合 國傢的產業政策,也要註重與中部地區的產業定位、產業規劃相 一致既要有中部地區的特色,還要有各地方特色真正從自身 的實際出發,全面考慮資源的狀況和充分利用,避免區域內產業 同構和無序競爭,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三是堅持產業優化升級的原則。
對產業和技術的引入,要在 考慮適宜性的基礎上,堅持產業承接與產業結構和區域佈局優化 相結合,利用後發優勢,著眼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或在落戶的企 業中引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或對我省現有產業進行改造、 配套和完善通過在承接中創新,在原有基礎上提升,實現産業 結構優化升級,進而實現跨越式發展四是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的原則政府的主要職 責是政策引導、環境營造、平臺搭建、信息服務隻有將政府推 動與市場導向相結合,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才能充分 發揮中介機構的作用,才能形成各方聯動和互惠雙贏的承接産業 轉移新格局三、承接方式:依托優勢承接產業轉移中部地區應充分發揮產業、資源、綜合成本、區位等比較優 勢,在增強吸引力,找準產業轉移的承接點上下功夫一是依托産業優勢,積極承接關聯配套產業轉移堅持以優 勢產業為依托,緊緊圍繞提升產業競爭力,形成產業配套,發展 產業集群,促進優勢產業向高水平、寬領域、縱深化方向發展二是依托資源優勢,積極承接深加工產業轉移各地要圍繞 優勢資源開發,大力承接資源精深加工企業,發展下遊產品,拉 長產業鏈,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做大做強資源加工型 產業三是依托綜合成本優勢,積極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
近 幾年來,沿海地區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綜合成本不斷提高相 對沿海地區,中部地區則具有綜合成本低廉的優勢,不僅勞動力 成本較低、資源豐富、素質較高,而且工業用地、工業用水用電 等價格遠低於沿海地區,這對我們承接和發展紡織服裝、建材化 工、塑料制品、機械電子等産業,無疑具有吸引力四是依托區位優勢,積極承接加工貿易和服務產業轉移中 部地區交通優勢明顯,具有較強的輻射力,是產業梯度轉移的重 要一級良好的區位條件,有利於我們引進和承接加工貿易產業, 以及金融、商貿物流、餐飲、交通運輸、房地產等現代服務業 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也為沿海地區產業開拓國內市場提供瞭平 臺五是依托特色優勢,積極承接特色產業轉移如,湖北要依 托國務院批準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試驗 區的優勢,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大企業、上市公司、高新技術 企業,以及地區性總部和研發機構入駐發展四、承接重點:抓好五個關鍵環節第一,明確承接產業轉移重點來源地和產業環節據瞭解, 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來源地主要相對集中在長三角、珠三 角、閩南三角區和環渤海灣等地,而每個轉移的來源地由於產業 基礎不同,以及新一輪產業優化升級的選擇方向不同,其轉移的 產業又不盡相同。
如長三角轉移的產業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 汽車配套等,而珠三角則主要集中在電子、制衣、制鞋、玩具、 傢具等即使在同一地區,不同的市、縣實施轉移的產業也不相 同如同在珠三角地區,東莞轉移的產業涉及中小型毛紡五金電 子行業等;中山則是一些紡織、五金、傢具企業等產業轉移這 就要求我們必須做細致的調研和銜接工作,明確東部沿海地區產 業轉移的來源地和轉移的産業,並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有針對性 地做好承接產業轉移工作第二,科學制定承接規劃環節承接規劃至少應包括承接產 業規劃和承接地域規劃在承接產業規劃的制定上,要根據現有 產業現狀,按照“十一五"規劃的產業佈局要求,以及承接和側 重承接轉移的産業,做出各級承接產業轉移的發展規劃在承接 地域規劃上,要從實際出發,分層級分片進行規劃,不同層級地 域,承接的產業在技術含量上、產業類別上應有所區別同一層 級的不同地區,也應有側重和自己的特色真正通過制定承接規 劃,發揮我省的整體優勢,避免無序競爭第三,招商引資環節要把引進戰略投資者作為招商引資的 主要著力點,重點引進跨國公司、知名企業、大企業、龍頭企業 投資,擴大帶動效應要依托本地產業和資源條件,發揮優勢, 實行產業鏈招商和園區招商。
要加強與沿海地區的溝通聯系,建立高層領導和政府對話互訪和溝通機制,探索與沿海地區的 之間、商會之間、行業協會之間、企業之間的多種對接,積極開 展經貿、科技、教育、人才等交流活動以及幹部掛職、培訓工作 第四,加強承接載體建設環節要支持開發區根據本地優勢 和自身條件,選擇、培育優勢產業和主導主業,避免產業雷同, 將開發區建成技術資金密集、內外資結合、帶動力強的開放型經 濟增長板塊要調整項目引進機制,根據企業的不同情況,給予 土地不同價格、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獎勵等方面的優惠按照“設施條件最好、行政效率最高、社會服務最優、交易成本最低”的要求,支持開發區加快環境建設和體制創新,不斷提高開發區 的承載功能、服務功能和配套能力第五,解決制約瓶頸環節要破解用地難題要堅持挖潛造地、集約節約用地、重點保障工業項目用地的原則,通過造地、 盤活閑置和存量土地、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用地密度、鼓勵增資 擴股實行無地招商等措施,保障招商引資項目尤其是大項目用 地要破解企業發展融資難題要積極搭建銀企融資平臺,促進 企業與各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部門的聯系與協作做實做強擔保 公司,壯大擔保實力,對縣市一級的擔保貸款適當降低門檻、擴 大放貸比例、延長償還周期。
鼓勵省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改進對企 業的資信評估制度,簡化貸款審批流程,加大放貸力度三是要 破解企業用工難題大力實施勞動力“回歸工程”,鼓勵勞動者 在傢門口就業整合各方面的培訓資源,加大技能培訓力度,解 決勞動力的結構性矛盾五、承接措施:致力三個創新一是組織機制創新要建立承接產業轉移領導專班、聯席會 議制度,實行承接產業轉移“一把手”工程,各級黨政主要領導 對重大項目信息要親自掌握,對具體難題要親自破解要建立務 實高效的統籌協調機制,實施省市聯動、政企聯動、部門聯動, 形成承接產業轉移的整體合力要把承接產業轉移工作成效與幹 部選任、獎勵激勵有機結合起來,對在引進重大項目、形成產業 集群和産業創新等方面業績突出的園區、部門、企業和個人,給 予物質和精神雙重激勵二是政策創新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除國傢法律法規明令禁 止的領域外,所有領域都應向投資者開放;隻要是環保能達標的 項目,不論項目輕重、技術含量高低、規模大小,都要支持投資 和發展要不斷進行政策創新,鼓勵對相關政策進行變通,切實 在國傢規定與中部地區實際中找出可行的辦法鼓勵各地從承接 產業轉移的難點入手,制定財政扶持、稅收扶持、金融促進、要 素支持等政策,促進承接產業轉移取得大的成效三是環境創新。
要在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進一步解放 思想,大力推進“體制創新、行政提速、優質服務"環境創新工 程,堅決做到“三個一律”,即凡是可以下放的權限一律下放, 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費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簡的審批一律精簡 堅持推行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時辦結制、 投訴問責制,提高政府部門的行政辦事效率(作者單位:湖北省發展改革委外經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