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伊曼努尔·康德.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486921985
  • 上传时间:2023-03-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4.5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伊曼努尔·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Pietismus)教徒,虔信派强调宗教的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响八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生都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感到反感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1740年,康德进了科尼斯堡大学,由于家境贫寒,没进行硕士论文的答辩1748年,24岁的康德终于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歌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期间他拒绝了科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科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异乡。

      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伊曼努尔·康德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1755年任无俸讲师(Privatdozent)在柯尼斯堡大学执教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本体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的本性要求超越经验的界限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与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同情法国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1770年,康德在46岁时终于获得了科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的就任报告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

      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十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以1770年为界限,其思想可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以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伊曼努尔·康德康德曾说再也没有哪个家庭教师比他还差,但是实际上他这是谦虚,因为他教过的学生对他的口碑都不错在做家庭教师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内容是关于笛卡儿、牛顿和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与科学命题五年的家庭教师生涯后康德重返科尼斯堡,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返回家乡后,康德再次进入大学学习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获得硕士学位,三个月后获得大学私人助教资格,开始教授哲学在私人助教这个教职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学生的听课费就成了他的生活来源因为康德的课很受欢迎,愿意听他的课的学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无忧在任助教期间,康德开始经常发表著作他的论题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美学、神学甚至到巫术应有尽有,但贯穿其中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是从理性的观点出发,从普遍真理中推导出有关事物的真理还是从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得出普遍的结论。

      1804年2月12日上午11时,伊曼努尔.康德在家乡科尼斯堡去世康德去世时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科尼斯堡的居民排着长队瞻仰这个城市的最伟大的儿子当时天气寒冷,土地冻得无法挖掘,整整16天过去后康德的遗体才被下葬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