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细读现代诗歌_以顾城的_远和近_为例.pdf
7页名 作 欣 赏 !“!“#$% )是英 美新批评派 ( -69?9194@)倡导的批评 方法之一,对现代文学批评、特别是诗歌批 评产生了重要影响大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 代后期,新批评理论被系统地译介到国内, 有意识地用细读法解读现代汉语诗歌,成为 当时诗歌批评的一个显著特征二十世纪九 十年代后期以来,细读重新受到关注,特别 是在学院里,被当作训练、培养学生文学批 评素养、能力的基本手段以细读为主、师 生共同围绕若干现代汉语诗歌进行讨论的课 程,也成为中文系研究生的热门选修课 下面,我们将以顾城的 《 远和近》为 例,运用细读的基本原则,具体看看细读是 怎样进行的;然后,简要介绍细读的含义、 特征,以及运用于现代汉语诗歌解读时存在 的问题;最后,综合借鉴其他批评方法,对 细读作延伸、拓展 “ 细读”作品示例 《 远和近》只有六行二十个字: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为便于讨论,我们先提出三个问题,再逐一分 析: ( %)这首诗传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诗中的 “ 你”和 “ 我”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 ’) “ 远”和 “ 近”在诗中有怎样的意味? ( /)在语境中, “ 云”有何意蕴? 关于第一个问题。
从直感上说,这是一首 表达 “ 你”与 “ 我”之间特殊感情的诗,两人 的关系具有特定性首先从建行的特征看,全 诗仅六行,其中 “ 你”字单占一行,显然有突 出、强调的意思另外我们知道,在朗读 ( 默 读)诗歌时,单占一行的字会引起较长时间的 停顿,这种停顿本身也是一种突出、强调:既 突出 “ 你”在全诗中的位置,也突出 “ 你”在 “ 我”心目中的地位其次,全诗六行中,有 四行是两两对应的,只在个别地方换字这使 得 “ 你”和 “ 我觉得”两行无形中形成呼应 这种呼应,既是由建行特征引发的读者对诗行 ! 鉴 赏 文 谭 名 作 欣 赏 !“#$% 5 965=3:1;5): “ 表达情 感的唯一的艺术方式便是为这个情感寻找一个 客观对应物,换言之,一组物象,一个情境, 一连串事件被转变成这个情感表达的公式于 是,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一旦出现, 那个情感便立刻被呼唤出来了他认为 “ 诗 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一方面是说 诗人没有什么纯粹的个人情感或个性可言,另 一方面是说,诗人不能在诗中直接宣泄情感, 而要通过发现 “ 客观对应物”来间接表达;直 接宣泄造成情感的单一,间接表达则会引起读 者的想象和联想。
“ 意象”和 “ 客观对应物” 这两个概念都强调物象的重要性,但后者比前 者的包容性要大一些,不只是一个,而可能是 一组;不只是物象,也包括情境或事件 如果用中国传统诗论术语,云可称 “ 诗 眼”,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正是在这里, 诗人为我们留下联想和想象的开阔空间我们 阅读时,第一步尽可以联想形容云的状貌、习 性、特征的相关词汇,然后大致分一下类例 如:飘忽不定,变幻无常;自由自在,无拘无 束;洁白,纯净;宁静,高远,等等第二 步,我们需要动用更多的阅读经验,不限于诗 歌的,因为云在各种文字典籍中,同时被赋予 了许多文化寓意,诸如神秘、浪漫、唯美、虚 无等 回到前面提的第二个问题,即为什么是 “ 云”而不是其他的自然物象,成为了 “ 我” 的对立面?我们可以说, “ 云”和 “ 我”是在 象征意义上形成对比: “ 云”象征着别处的、 梦幻的生活, “ 我”象征着此在的、世俗的生 活;云的飘逸、自由、纯洁等象征含义,会反 过来暗示 “ 我”所代表的生活是呆板、拘束、 鉴 赏 文 谭 名 作 欣 赏 !“#$% ),也被称为 “ 客观主义 批评”这里的 “ 纯”和 “ 客观”,主要是 指他们在批评中力排 “ 非文学因素”,只关 注作品,认为作品即本体,包含自身的全部 价值和意义;而且,他们只研究单篇作品, 鉴 赏 文 谭 名 作 欣 赏 !“!“#$% & ’(() ’’ * +,-.%, * %(/, & 0 不问这一作品与同一作者其他作品、与不同 作者同类作品之间的关系 ( 参见赵毅衡 《 新 批评——— 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
因 此,细读的特征可概括为三点:一是以文本 为中心的 “ 向心式批评”,一是只论及孤立 作品、不涉文类的 “ 个体批评”,一是以语 言技巧分析为核心的语言批评 相对于当时盛行的传记式、文艺社会学 式、印象式批评,新批评的细读确实在作品 解析上有独到的一面,尤其当运用于现代诗 歌批评因为诗歌是公认的语言的艺术,而 现代诗歌语言的晦涩、歧义丛生,正好为细 读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大舞台它在四五十年 代美国理论批评界占统治地位不是没有原因 的但是,它的孤立、封闭的,有时近乎语 言分析游戏的咬文嚼字,它的追慕客观、冷 静的科学化批评的导向,在面对饱蘸情感、 意蕴的诗歌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出现 “ 过度阐释”在所难免五十年代后,受结 构主义、现象学理论的冲击,新批评及其细 读作为批评流派的影响力渐渐衰退 而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非常重视文 与人两者间的关系认为诗人与他诗中的人 生经验密不可分,强调诗人要通过独特的个 性来传达他对人生的体悟;文学欣赏则是读 者 “ 追体验”的过程,所谓 “ 观文者,披文 以入情”,即读者在作品中要一步一步地追 到诗人创作时的心灵活动状态,才真正算得 上是欣赏,进而予以批评。
“ 以意逆志” “ 沿波讨源”,说的都是读者的欣赏要由文 及人,而 “ 文如其人”往往成为对一部作品 的最高褒扬 ( 参见徐复观 《 中国文学欣赏的 一个基点》)因此,传统诗话诗论虽不乏 精彩的、对语言文字技巧的细琢慢磨,极似 新批评的细读,但总体上服务、服从于对诗 歌的人生体验、情感的品味把玩,而不可能 就事论事、就诗论诗鲁迅曾说: “ ⋯⋯就 诗论诗,或者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 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要顾 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 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 的 (《 题未定草 ( 七)》)此外,由于中 西语言差异很大,对汉语言的解读不可能完全 套用新批评的一整套模式,即使是有意识的借 鉴,也肯定会有所 “ 变形”;一如我们前面所 做的,常常是将细读与诗的情感、意蕴、语 境,乃至 “ 主题”的阐释结合起来这已不是 原汁原味的新批评的细读了我们看到,八十 年代后期以来国内诗歌批评,凡运用新批评细 读法来解读作品的,成功者莫不在一定程度上 对它加以适合 “ 国情”的改造,取其基本精神 而有所转换;失败者则无不是因为僵硬地照搬 它的批评程式,落下 “ 故弄玄虚”的口实。
简言之,在细读法的三个特征中,以作品 为解读落脚点、以语言技巧的字斟句酌为解读 核心这两项批评的基本原则,值得认真吸取借 鉴,可以很好地纠正或从作者生平经历、创作 体会,或从时代背景、政治运动,或仅凭个人 浮光掠影的感觉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不顾作品 实际面貌而强解的偏差,使文学批评回到解读 作品本身,而不是相反,让作品成为批评家任 意肢解的俘虏 “ 细读”的延伸和拓展 在简单概括细读的含义、特征、局限之 后,我们将采用传记式批评、社会—历史批评 等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细读的方法作延 伸和拓展 我们知道, 《 远和近》是顾城的代表作, 除收入顾城各种诗集外,一般的朦胧诗选本都 会选,如早期的 《 朦胧诗选》和最新的 《 新编 朦胧诗选》顾城身后增补的 《 顾城的诗》, 封面选用了两首诗,一首是 《 一代人》,一首 就是 《 远和近》,可见它在诗人创作历程中的 代表性它最初和 《 在夕光里》 《 雨行》 《 泡 影》 《 感觉》 《 弧线》一道,以 《 小诗六首》 为题公开发表于 《 诗刊》一九八零年第十期 ( 选入首届 “ 青春诗会”)在所附 “ 诗观” 里诗人如是说: 我爱美,酷爱一种纯净的美,新生的 鉴 赏 文 谭 名 作 欣 赏 !“#$% & ’(()!“ !*+,-$$. %((/ 0 (%12 美。
我总是长久地凝望着露滴、孩子的 眼睛、安徒生和韩美林的童话世界,深 深感到一种净化的愉快 我渴望进入这样一种美的艺术境 界,把那里的一切,笨拙地摹画下来, 献给人民,献给人类 我生活,我写作,我寻找美并表现 美,这就是我的目的 六首诗都作于一九八零年六至八月间, 有 五 首 写 到 “ 两 个 孩 子 ” ———“ 我 ” 和 “ 你” 《 泡影》与 《 远和近》同写于六 月,显示着某种关联: 两个自由的水泡, 从梦海深处升起⋯⋯ 朦朦胧胧的银雾, 在微风中散去 我像孩子一样, 紧拉住渐渐模糊的你 徒劳地要把泡影 带回现实的陆地 “ 我”和 “ 你”,自由、梦海、银雾、 模糊、泡影、现实、陆地这些词语和意象, 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 远和近》梦海深 处、朦朦胧胧的银雾,点明了是一个童话般 的梦幻世界一旦从梦海回到现实的陆地, 自 由 的 水 泡 就 会 变 成 泡 影 , 而 “ 我 ” 和 “ 你”对此无能为力梦想与现实尖锐对 立、不可调和这是 “ 孩子”的世界,一个 影影绰绰、渐远渐逝的世界 诗歌留驻了它 顾城提到, 《 一代人》 《 远和近》发表 后,全国近百家报刊发表了评论文章,围绕 这两首极短的 “ 笔记型小诗”展开争论, “ 前者获得了一些赞扬,后者受到了一些批 评” (《 剪接的自传》)。
艾青的 《 从朦胧 诗谈起》也说到有关这首诗争论的情况,表 示了自己的不解诗人自己则这样解释: 《 远和近》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 头,利用 “ 你” “ 我” “ 云”主观距离的 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的习惯性的戒惧 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这组对比 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 “ 我”对 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朱先树 《 实事 求是地评价青年诗人的创作》) 他的很多文章谈到了 “ 云”, 《 剪接的 自传》中说: “ 世界上有一种引人幻想的东 西,叫做 ‘ 云’ ‘ 云’是需要距离的;当 人们真正走近它时,它就化成了‘ 雾’ ⋯⋯” 云 即是幻想,可以远观,不能近看;近看则幻 想会像雾一般消散诗人十三岁 ( 一九六九 年)离开北京时写过一首 《 我的幻想》: “ 我在幻想着, & 幻想在破灭着, & 幻想总把 破灭宽恕, & 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新批评的细读严格回避作者的自我阐 释, “ 意图谬见”说指责的正是许多批评家 将诗与它产生的过程相混淆,迷信作者事后 对创作动因、思想观念等的解释现代阐释 学也取消了作者阐释在各种阐释中的优先 权我们自然不是完全排斥作者的阐释,我 们反对的是在文学批评中,认为作者的阐释 是最有说服力、最准确的观点,甚至于以作 者的阐释为前提去 “ 按图索骥”。
顾城上述 的 “ 诗观”、自我阐释,可以为细读的结论 提供有力的佐证 前已讲到,细读主张将单个作品 “ 孤 立”看待事实上,对诗人同一时期、同一 类型或风格的作品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助于 我们对某一首诗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最 终要落实到那一个作品上由此,我们不妨 拓宽一下视野: ( %)关于 “ 你”顾城同一组诗中有五 首涉及 “ 你”和 “ 我”,可以看作是爱情 诗 “ 你”是 “ 我”恋爱的对象,这在 《 在 夕光里》表达得很明确 ( 诗略) 《 雨行》 鉴 赏 文 谭 名 作 欣 赏 !“!“#$% & ’(() ’’ * +,-.%, * %(/, & 0 中则写道: “ 在缓缓飘动的夜里, & 有两对双 星, & 似乎没有定轨,只是时远时近⋯⋯”在 这些诗中, “ 你”和 “ 我”都被描摹成天 真、纯洁、顽皮的孩子形象,互相依偎,也 互相慰藉他们对现实保持着警觉和距离, 执拗于内心的向往;也可说,正是由于他们 执著于幻想的姿态,才在现实中显得异常醒 目和刺目如 《 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爱情诗在今天不足为奇,但在当时的社 。












